秭归县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现状及对策探讨

王亮++邓中美++王黎明++姜琦??
摘要:秭归县利用无人机完成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通过对秭归县石漠化现状、危害与治理状况的调查与分析,针对不同程度等级石漠化土地,提出一些治理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石漠化;现状;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7)04-0077-03
1全县基本概况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的西南部,属长江上游三峡地区西陵峡地段,是三峡库区坝上库首第一县。地处东径110°18′52″~111°00′04″,北纬30°37′53″~31°11′29″之间,东与夷陵区交界,南同长阳县接壤,西与巴东县相连,北和兴山县毗邻。全县国土面积226 845 hm2,秭归县辖12个乡镇7个居委会186个行政村。根据秭归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2015年年末全县总人口38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92万人,非农业人口8.1万人。全县总产值942 106万元,农业总产值216 367万元,全年粮食总产量928万吨,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8 062元。
2石漠化现状
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工作的通知》,2016年9月至12月,秭归县林业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第三次石漠化监测工作。在全县岩溶地区第二期石漠化监测资料基础上,采用最新遥感卫星(航测)影像图在室内进行图班初步区划[1],利用无人机对疑似小班到实地进行核实。第三次监测全县共调查小班5 406个,复核196个特征点。
监测结果显示秭归县现有岩溶面积124 215.4 hm2,石漠化面积33 902.2 hm2,占岩溶地区总面积的27.29%,潜在石漠化面积62 177.2 hm2,占岩溶地区总面积的50.06%,非石漠化面积28 136 hm2,占岩溶地区总面积的22.65%[2]。
3石漠化危害
3.1石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土地石漠化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秭归县是西南岩溶区石漠化的重点区,岩溶地区地土地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5476%,石漠化面积占岩溶地区地土地面积2729%。据2016年县水土保持局统计数据,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 11509 km2,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492%,年侵蚀量558万吨,土壤侵蚀模数2 301 t/km2·年。其中轻度流失面积2262 km2,中度流失面积62949 km2,强度流失面积18307 km2,极强度流失面积6224 km2,剧烈流失面积1409 km2。
3.2石漠化对人类生存的危害
石漠化土地水源漏失严重,旱涝灾害发生频繁。“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是石漠化地区真实写照,在降水偏少年份或旱季,地表植被由于缺水一片枯黄,耕地无水灌溉,形成大面积禾苗干枯,人畜饮水更困难。
3.3石漠化对当地工农业生产的危害
石漠化土地上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导致土壤贫瘠土地生产效率低。岩溶地区土层一般只有20~30 cm厚,且连续性差,多分布于石缝或岩溶裂隙中。全县共有耕地3万hm2,其中坡耕地面积234万hm2,占耕地面积的78%,坡耕地面积中5~15度052万hm2,15~25度113万hm2,25度以上069万hm2, 50%以上的耕地面积为中低产田,亩产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林木年生长速度也大大低于类似环境的非岩溶区,生态效率极低。
3.4石漠化对生物物种的危害
石漠化土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植被稀少,旱涝无紊,在这种土地上只能生长生命力极强的物种,不耐旱涝的物种会逐渐消亡,甚至导到物种灭绝。
3.5石漠化对县域经济的危害
土地石漠化人们将失去美好的家园,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秭归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远低于非岩溶区农民的人均水平。虽经“精准扶贫”攻坚以后,2016年我县仍有25万人处于贫困线下,而且,在已经脱贫的人口中,返贫现象很突出。其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恶劣,石漠化不但没有得到遏制,而且还呈加剧的趋势,使赖以生产、生活的水土资源和人地关系等处于恶性循环之中。石漠化与水土严重流失已形成恶性循环,造成的山穷、水枯、林衰、土瘦,给当地人们的生存亮起了红灯。石漠化地区日趋恶化的脆弱生态环境制约了本县的经济发展,石漠化地区的人口问题、生存问题、能源问题,成了不容回避的问题。
4石漠化治理状况
自2012年秭归县被纳入第二批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范围以来,县政府高度重视石漠化治理工作,截止2015年5月底,已完成人工造林265 hm2、封山育林575 hm2、人工种草115 hm2,草地改良9716 hm2,棚圈建设6 474 m2,坡改梯建设1185 hm2。通过两年的石漠化治理,我县岩溶地区石漠化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岩溶地区生态状况开始向良性方向发展,基本实现了规划确定的一期工程预期目标,石漠化恶化的趋势得到扭转,区域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社会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5石漠化治理存在问题
5.1石漠化面积大、治理任务重
秭归县石漠化土地面积33 9022 hm2,占岩溶地区总面积的2729%,潜在石漠化面积62 1772 hm2,占岩溶地区总面积的5006%,无论是采取工程措施,还是生物措施,需要治理的任务重、投入大、时间长。
5.2自然制约因素
秭归县岩溶区地形、水文、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复杂,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形陡峻,内外营力地质作用强烈,这些特点决定了区内水土资源易流失,降低了生态环境的抗干扰能力。
5.3社会经济、人口制约因素
秭归县的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镇化水平不高,农村贫困人口比例大,农业生产水平较低,产业承载力和辐射力较弱,在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平衡上更侧重于经济的发展。同时随着农业人口的增长,因生活所需而陡坡开荒种植、滥砍乱伐林木、过度放牧、薪炭林的不合理采伐等活动[3],造成土石裸露,这是石漠化产生的首要影响因素。同时也是制约石漠化治理的首要因素。
5.4耕地与人口发展的矛盾
由于人口增多,建设占地等诸多原因,造成人均耕地减少,耕地与人口发展存在一定矛盾,使石漠化治理占地更为困难,石漠化演变又呈上升趋势,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若不及时加大石漠化治理力度,会造成耕地与人口发展矛盾更为突出。
6石漠化治理思路和对策
根据不同区位、不同流域、不同程度等级石漠化土地等结合秭归县实际,提出治理思路与对策。
6.1重度和极重度石漠化地区
现有重度和极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4 4308 hm2,该类区域植被综合盖度40%以下,多数为废弃工矿和边坡砸毁,立地条件差。此类区域选择自我修复的治理思路,贫困地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6.2中度石漠化地区
现有中度石漠化土地面积15 7563 hm2,该类区域植被综合盖度20%~50%,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此类区域利用自然修复辅以人工措施,采取封山育林育草和低质低效林改造,促进林草植被恢复,遏制石漠化进一步发展。
6.3轻度石漠化地区
现有轻度石漠化土地面积13 7151 hm2,该类区域植被综合盖度40%~70%,开荒种植、滥砍乱伐林木是石漠化主要成因。此类区域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主要通过坡改梯、生物埂和人工造林等措施,平整土地,拦截水土,提高耕地承载能力和粮食生产能力。
6.4潜在石漠化地区
现有潜在石漠化土地62 1772 hm2,该区域人口密度大,人类活动较为频繁。此类区域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大力推广节柴灶、沼气池,提倡以电代煤、以气代柴[4],充分利用水能资源,发展农村电气化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降低森林资源消耗。
参考文献
[1]湖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实施细则[R].湖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2016.
[2]秭归县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报告[R].秭歸县林业局,2017.
[3]张传华,邱道持,杨红梅,等.三峡库区石漠化与土地整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1):21932194.
[4]蒋宣斌,田艳,王轶浩,等.三峡库区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技术探讨[J].重庆林业科技,2008(1):5052.(责任编辑:唐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