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维度
邹杞珍
【摘 要】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前研究理论的重大课题。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于中国的实践,并反过来指导中国的发展。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当代中国具体国情和实际,把握实践维度。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具有许多相通契合之处。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汲取其养分,突出文化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与时俱进。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把握时代特征和要求,体现时代维度。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维度;文化维度;时代维度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0-0045-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分析视角,在准确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互动规律的动态发展的視角,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提出的新命题、新论述。
一、立足当代中国实际,把握实践维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实际状况而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伟大创举,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立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它为在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如何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提供了一个正确的可供世界上的其他落后国家借鉴的解决方案,它全面确立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及系统回答了实现该目标的条件问题,因而解决了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问题。
在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在当代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展开的世界历史进程中,要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继续立足于中国国情,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当前我国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发展阶段,其特殊性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是从人类社会发展形态角度看,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并且这种状态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二是根据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来看,中国还处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又面临着提高综合国力、追赶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的成就进而向信息社会转型的压力。三是从社会交往、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来看,中国从封闭半封闭转变为全面开放并主动参与到全球化进程和全球治理进程中。
正是由于中国具有这些特殊性,所以,我们在推动当代中国的科学理论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时,必须立足于当前中国正在发生的重大转变的客观存在和社会实践。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方面它着眼于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实践问题,并取得成功,这是它的吸引力所在,另一方面它将人民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践活动作为自己源源不断的活水,并善于从中总结经验将其提升为理论以回归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作为指导,这是它的科学魅力所在。
马克思主义依赖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它是为改变世界而产生的,具有自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指导行动的实践准则,它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实践中产生,也只能在实践中发展。中国当今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我们必须加强全面深化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互动发展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结合、相统一,要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深化认识为理论注入新的生命力,坚持用从中国现实中总结出来的理论阐释中国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实践升华当代中国的理论,在这样一种理论与实践相互的螺旋式上升中推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
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突出文化维度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不仅仅是一个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而且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结合、融合的过程。后一个过程决定着如何能实现前一个过程,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这个更深层的结合决定着中国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途径和程度。人类社会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和真正深刻的智慧,都有其融会贯通之处,同样,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也包含着与马克思主义相通契合的思想智慧。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从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沃土中生长起来,它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互融合的伟大成果。
中华民族在其数千年绵延不绝的发展中,用海纳百川的姿态、兼容并包的豁达创造了具有雄深雅健的品格和气度的中华文化,在人类历史上开出了一朵鲜艳的奇葩,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独特的标识,数千年发展而来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肥沃土壤和丰盛营养。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继发扬中华文化中极正大极光明的本质精神,以客观而饱含敬意的态度来对待中华文化之精华,用马克思主义作为导航,对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换,加快实现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步伐。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突出文化维度,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并从中汲取营养和灵感。
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的内在关联、发展逻辑和未来走向,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深度结合,特别是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家文化的对话。二者作为对人类的命运,尤其是出于深沉的忧患意识,对人类文明进程所面临的危机及其化解的两种方法,有着高度契合的共同关注焦点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二者的交汇与合流是由二者内在的特质决定的必然趋势,二者注定要通过某种机缘走到一起,实现二者的殊途同归。两者在今天的融合,适逢其时,很好地实现了道德与科学、传统与现代的互补,从而能够对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的现实问题作出完整而又有创造性的回应。因此,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弘扬、依托和汲取中华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突出文化这个深层次的维度。
三、把握时代特征和要求,体现时代维度
恩格斯说:“每一历史時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2](P.257)只有对一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和要求有个深刻的了解,我们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察和把握这个国家或者另一个国家的更为具体的特点和所面临的问题。一个新的时代的出现通常需要适应该时代的理论、观点和思想,而且,一个新时代的出现往往也伴随着回应和尝试解决时代问题的、反映时代特征和要求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思想。诚如十九世纪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出现,现时代呼唤着和催生着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当代中国正处在传统与现代、世界与民族的各种矛盾凸显、多发的情势中,正处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并存和较量的世界格局之中,这需要我们对时代问题有个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从新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作出正确的抉择,解决当前面临的的各种问题和化解各种危机。所以,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站在时代之河上游的前列,进一步分析和把握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必须坚定地立足时代前沿,深刻地把握时代要求,敏锐地反映时代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具有自己的时代性,但它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时代,而是能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结合新的要求解决的新的难题,在新的时代和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发展了的并且还在连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掀开了马克思主义新时代的伟大篇章,孕育出了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它不仅包含着已经取得的创新成果,也就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方面,而且具有当下正在进行的立足于实践、聚焦于时代问题、不断总结和探索的过程,更蕴含着面向未来的,能催生出更多具有创新元素、更新思想成果和更高理论境界的马克思主义的希望。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都是中国国情需要的真实反映,是现实需要推动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同时,在推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指导中国的发展。因此,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于中国具体的实践和国情,把握实践这个不可忽视的维度。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具有相容性,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包括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将大有可为,理论界应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因此,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弘扬和汲取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突出文化这个重要维度。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在这个过程中我国面临着各种问题和矛盾,21世纪注定是中国问题大凸显、矛盾多发的时代。21世纪的中国面临着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挺近,这个过程伴随着中等收入陷阱、贫富分化、市场与政府的问题、社会公正等深层次问题。因此,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把握时代特征和要求,体现时代这个无法回避的维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 习时强调 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 报,2015-01-2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