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MI模式与国际贸易代理进口的结合运用
许彪
摘 要:在当前的大宗商品进口贸易中,最常用的合作方式是国际贸易代理进口。该方式可以有效地解決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问题,但是其抗风险能力不足。将VMI模式与国际贸易代理进口进行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代理进口中的各种问题。文中,主要就针对VMI模式与国际贸易代理进口的结合运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VMI模式;国际贸易代理进口;国际贸易
一、背景介绍
VMI(Vender Managed Inventory)模式,即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是一种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建立在充分信任基础上的合作战略,以提高决策效率、降低供应链成本为出发点,由供应商对企业库存实施管理,并不断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库存修正。VMI最早是作为ECR(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有效客户响应)的一项运作策略,应用于电子化与自动化较为完善的消费品零售领域,比较典型的代表有雀巢与家乐福、戴尔与沃尔玛等。
国际贸易代理进口是当前在大宗商品进口贸易中普遍采用的合作方式,其一般由国企、上市企业、大型资管公司等作为服务方,由下游中小型实体企业作为委托方,双方结合各自优势进行合作。服务方一般利用自身的资金、信用、渠道、传媒等优势,代理委托方进行指定大宗商品的国际采购,并在商品入境清关后按照指定价格向委托方交货,委托方作为商品使用单位及时向服务方支付货款及其他费用。此类合作可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问题,但是作为进口单位的服务方,在面临汇率波动、商品价格波动、委托方弃货等情况时,显得抗风险能力不足。
本文主要探讨将消费品零售行业的VMI模式跨界应用于大宗商品代理进口合作,旨在利用VMI的快速响应、需求预测等核心优势,从模式设计上解决进口单位在代理进口中的进口单位资金积压、使用单位库存量浮动过大等问题。
二、合作模式设计
(一)模式设计前提
(1)进口单位与使用单位深度互信,信息透明。VMI是建立在完全信任的基础上,由于任何一方的原因造成信息隐瞒、渠道阻隔,从而干扰到另一方有效决策,VMI将会失效并带来副作用。
(2)使用单位的生产效率不降低,生产投料不间断。即双方合作是建立在保证使用单位的生产不间断基础上。
(3)进口单位与使用单位的原料库存资金占用量低。即模式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资金付汇期、海运、清关等诸多时间因素,降低资金占用量则会大幅度降低供应链断裂风险。
(4)避险方式完整,最大程度保障进口单位与使用单位的双方利益。即合作双方的模式控制上需要有完整的可量化的预警机制,如库存量指标。
(二)模式设计参数
以国内某10万锭环锭纺小型棉纺纱企业Y公司为例。该企业作为使用单位,主要原料以进口棉花为主,日投料棉花量约为30吨。Y公司选择与某国有企业S公司进行合作,S公司作为进口单位负责棉花的信用证(Letter of Credit ,L/C)开证、承兑支付、进口清关、仓储等工作,S公司需根据Y公司需求进行国际采购,并在货物清关后进行货物仓储。Y公司根据生产需求,分批从S公司仓库内提货,提货方式为S公司收到Y公司支付的货款后将货权转移给Y公司,Y公司自行安排提货事宜。S公司进口采购环节全部采用远期信用证方式对外支付,付款方式为L/C提单日后90天。通常情况下,S公司进口的棉花,每7天装船一次,自装船之日起,海运时间约为30天,清关时间约为5天,排除海运与清关时间后,为了在信用证付汇到期日前投料该证项下全部库存,则不考虑押汇情况下,S公司仓库内的棉花中转库存最长仓储时间约为55天。
实际生产中,虽然Y公司的产能稳定,但是开工率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所以Y公司每天在投料数量上均会有上下浮动。
积极影响因素:Y公司订单量增多导致需要通过外发加工等手段弥补产能不足;打样机台减少,批次减少、批量增大;设备、技术革新,工序能力指数提高,加工效率提高等。结果表现为棉花使用量比预计投料量增多。
消极影响因素:Y公司订单量减少导致产能收缩;环保测评、消防演练、安全维保等因素导致临时性减产;设备技术人员流动;设备维保、检修等。结果表现为棉花使用量比预计投料量减少。
因为在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下,Y公司的投料量会出现波动,所以在VMI合作方式下,S公司需要明确一个库存控制的范围,既可以满足Y公司的正常生产,又可以最大化降低S公司与Y公司的财务费用及供应链成本。以下以进口单位S公司与使用单位Y公司的合作为例,按照VMI模式进行库存水位参数设置,探讨合作过程中的合理库存区间。
1、基础库存量
在此假设可投料库存数量等于Y公司需投料数量,即库存始终保持满足生产同时没有余量。
基础库存量=(海运时间+清关时间)*日均投料数量=(30天+5天)*30吨/天=1050吨
2、中转库存量
中转库存量的中转时间计算主要是国外供应商的发运间隔期和合理浮动期。Y公司的棉花供应商发运间隔期为7天,实际应用中,因为要规避海运延误、清关查验、港口滞报等带来的风险,一般设置合理浮动期,参考我国海关规定的港口14天报关期限以及国际集装箱公司普遍采用的14天免箱期,可将此浮动期设置为不超过14天。即:
中转库存量=(发运间隔期+合理浮动期)*日均投料数量=(7天+14天)*30吨/天=630吨
3、合理库存量
在不考虑外在因素影响下,S公司与Y公司在VMI模式下的合理库存量应为基础库存量与中转库存量之和。即:
合理库存量=基础库存量+中转库存量=1050吨+630吨=1680吨
4、合理库存结构
在1680吨的合理库存下,最理想的库存结构可分解为以下部分:
(1)海运库存量=30天*30吨/天=900吨;
(2)港口库存量=5天*30吨/天=150吨;
(3)仓储库存量=(7天+14天)*30吨/天=630吨。
5、资金风险测算
在合理库存1680吨情况下,每批次货物自发运之日起至Y公司付款提货时间为:
提货时间=海运时间+清关时间+中转时间=30天+5天+(7天+14天)=56天
该时长低于信用证的提单日后90天付汇期,即S公司作为进口单位将不会产生资金垫付。
6、最低库存阈值
在不考虑国内现货补充的情况下,为了满足Y公司生产不间断的要求,S公司需要保证总库存量不低于上述计算的基础库存量1050吨,且需要同时满足Y公司提货量不间断。事实上由于1050吨的数量是完全理想化的数值,所以在总库存量1050吨时,库存结构不可能合理,即未来Y公司原料间断风险是存在的。
实际运营中,因为有国内棉花贸易方式的存在,Y公司经常会希望S公司将库存降低到最低库存阈值以下,主要原因是对后市的极端看空,在国内流通的现货量居高不下时,S公司可以短期向下突破上述最低库存阈值,以“以销定采”方式保证Y公司投料,此种方式对于国内贸易商的依赖程度增加,S公司的风险也随之增大,且客观上破坏了VMI预警机制。
7、最高库存阈值
关于最高库存阈值的计算有两种方法可以参考:
参考值1:S公司与Y公司合作的一项重要前提是不增加S公司的资金占用量,则根据信用证对外付汇的90天期限,忽略其他因素时,可计算此合作项下最高库存阈值为:
信用证提单日后付汇期限*日均投料量=90天*30吨/天=2700吨
总库存量高于最高库存阈值2700吨时,则得出结论:之后的信用证项下货物交付后,S公司将无法在信用证付汇日前收回全部货款,即S公司会产生现金垫付,增加利息成本,资金沉淀风险增大。
参考值2:根据Y公司过去五年的实际经营情况,在产销比最高的2019年,Y公司的订单外发加工峰值为11吨/天,则理论上Y公司在一个合理库存周期内可达到的原料需求极大值为:
(海运时间+清关时间+发运间隔期+合理浮动期)*(日均投料量+外发加工量)
=(30+5+7+14)天*(30+11)吨/天 = 2296吨
结合以上两项参考值,S公司应将最高库存阈值设置为Min(参考值1,参考值2),即取值2296吨较为合理。
实际运营中,因为Y公司的投料量会有浮动,且不可避免地有物流运输等其他因素导致数据反馈有滞后性,所以即使参考值2的计算结果大于2700吨,S公司在库存控制中也会将最高库存阈值设置在2700吨以下,并留有可调控余量。
8、小结
综上所述,S公司基于Y公司的多项经营参数,可按照如下策略对Y公司的原料库存进行控制:
(1)总库存量以1680吨为基准线上下浮动。
(2)库存结构以海运库存量:港口库存量:仓储库存量=900:150:630为宜。
(3)总库存量的浮动区间为[1050吨,2296吨]。
(4)仓储库存量始终大于零,并在预期会低于零时预留补货周期。
(三)模式修正方案
VMI模式下,S公司进行库存调节会受到诸多偶然性因素影响,其产生的结果不会总是在基准线上下浮动,需要预警的结果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总库存量不合理偏高
(1)原料价格低位,为降低成本,S公司短期增加进口采购,此时的库存结构为海运库存量高于900吨,同时港口库存量和S公司在库库存量正常。判断为积极结果,合理,但是短期增加采购之后,后期一段时间内需降低采购速度,以维持库存量在合理区间内。
(2)市場低迷、订单萎缩等原因造成Y公司生产效率下降,此时的库存结构为海运库存量和港口库存量正常,同时S公司在库库存量高于630吨。判断为消极结果,不合理,此时S公司应及时降低采购速度,总库存量下降到合理库存后逐步恢复正常水平。
2、总库存量不合理偏低
(1)原料价格高位,下跌风险积聚,S公司短期减少进口采购,此时的库存结构表现为海运库存量逐步低于900吨,同时港口库存量和S公司在库库存量正常。判断为积极结果,合理,但是短期降低采购之后,后期一段时间内需要逐步提高采购速度,且对于可预期的库存空档期,S公司需及时采购国内贸易流通货作为补充。
(2)市场活跃、订单骤增等原因造成Y公司生产效率提高,且外发订单量突然增大,此时的库存结构表现为海运库存量和港口库存量正常,同时S公司仓储库存量低于630吨。判断为积极结果,合理,此时S公司应及时提高采购速度,总库存量上升到合理库存后逐步恢复正常水平。
若Y公司投料量正常且总库存量逐步下降至超出浮动区间下限值,则判断为失控,S公司需要果断响应,如及时补充采购国内现货等,此时会大幅度增加S公司资金成本。
(四)模式实操改进
由于大宗商品的交易价格受国际关系、供需环境、货币政策及消费趋势等诸多因素影响,交易过程中,大宗商品随时会出现极端行情,为了避免在极端行情下,S公司与Y公司双方均遭受损失,该模式在实行过程中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即S公司可以选择同时与多家Y公司合作。多家Y公司的投料品种相同,但VMI模式下的各项控制参数不同,由于S公司与各Y公司的合作中,都有一定的库存保有量,则S公司可进行以下控制操作:
(1)如Y1公司因偶发性原因导致库存量不合理偏高,同时Y2公司库存量各项参数正常,则在VMI合作模式下,S公司可以短期减少Y2公司采购,同时将Y1公司的库存作为Y2公司的现货补充量,降低Y1公司的经营风险,缓解S公司资金压力,同时不影响Y2公司投料生产。
(2)如Y1公司因偶发性原因导致库存量不合理偏低,则在VMI合作模式下,S公司可以将Y2、Y3、Y4等公司的部分中转库存作为Y1公司的及时补充,同时分析原因,根据需要调控,逐步恢复至合理值。
(3)在行业整体出现极端行情前,由于S公司同时与多家Y公司开展VMI模式合作,数据反馈会有放大效应,则S公司可以未雨绸缪,提前布局解决方案。
三、合作模式难题
(一)信任难题
一般体现在合作初期。VMI模式对双方的信息透明度要求很高,并且对于信息的变化需要实时互通。但是现实情况下,无论是S公司还是Y公司,均是贸易行业的独立参与者,信息实时交互意味着合作方的各项经营数据向对方公开,一旦合作关系破裂,对双方都可能是致命的。所以VMI模式对合作双方的关系稳定性要求很高,双方可以采取相互持股、共同投资成立第三方公司等各种方式增加合作约束力,提高关系稳定性,在此不再赘述。
(二)价格争议
一般体现在合作中期。表现为Y公司对下游市场的判断与S公司基于VMI参数变化做出的决定相悖。Y公司作为原料使用单位,直接生产成品并参与下游市场竞争,故对于商品行情的主观判断可能与VMI參数的变化轨迹走向不完全对应,所以VMI模式的各项参数控制不可能一开始就完美,需经过合作双方长时间磨合,并不断对参数进行修正,使参数逐步能够反映出市场变化的真值。
(三)系统化要求高
一般体现在合作初期。由于大宗商品行业的从业人员长时间以来从事的运营控制方式较为单一,而信息化时代的创新合作方式不会在短时间内全面深入大宗商品行业各个环节,人才思维固化情况明显。另外,相较于消费品,大宗商品交易频次低且交易金额大,所以VMI模式下的库存控制难度低,但是预警机制和修正方案要求更高。
四、结语
VMI模式与国际贸易代理进口的结合运用是比较大的课题,模式设计和参数设置得当可以使其发展应用到各个行业,但是起步较难,单一的合作对象抗风险能力较差,而多线合作又面临起步阶段的信任问题。一种合作方式的不断成熟需要行业的整体变革,本文仅作为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邱志鹏.汽车零配件企业VMI模式的问题与优化研究[J].价值工程,2019,38(25):114-116.
[2]夏德龙. 基于VMI模式的GD公司库存管理策略研究[D]. 天津财经大学, 2020.
[3]陈志钊. 跨国贸易企业VMI管理过程及管理要素分析[J]. 现代营销, 2019, 000(007):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