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意识:真实语文课堂的“灵魂”
陈瞬红
语文意识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是体现语文精神和价值理念的主线。围绕语言的听说读写,发挥语言本身价值及存在意义,突出语言表达技能与原汁原味的解读,利于学生在开放的语文学习情境中深化理解。注重朗读融情、欣赏留意、畅谈有据和写作有物,引领学生在深度探知解读文本中强化识记与运用,这是凸显真实而有深度的语文课堂的必然需要。追求语文“言”和“意”的高度统一,产生言意合一,让学生在文以载道中接受熏陶和感染,这不仅是教育由外转内的需要,更是学生积淀丰富文化知识底蕴的必然需求。
关注语文意识,从“言语本身的价值存在”出发,围绕文本解读、语境揣摩,感受语文悦耳的声响,美丽的色彩,诱人的味道,温柔的触觉和适宜的温度,这是真实语文课堂的使然。
一、读而有声:融情于文
缺少朗读的语文课堂是不完整的课堂,难以体现言语的“言”之味道。多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和空间,引领他们在主动对话语篇中深度感知其中内涵意义,定能唤醒学生的主动探知和尝试意识。读而有声,让学生的阅读与文本的语意形成有机融合,便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人情味。读而有声,使得学生享有更多的发声机会。
如,在学习高尔基的《海燕》时,为了帮助学生准确领悟“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内涵意义,不妨请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从“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中体味其中的深层内涵。对学生朗读指导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散文诗表达内涵,运用慷慨激扬的语气朗读,尝试从欢快、大声朗读中体味“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很多同学在朗读的过程中能主动紧扣散文诗的表现内容,进行自身的整体感知和抑扬顿挫的朗读。很多同学在朗读的过程中能结合自己的理解感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能够在真正深入品味中获得丰富感触。教师多给学生自由朗读的机会,鼓励他们尝试小组齐读、男女对读、同伴换读等不同的方式朗读,让他们主动融入语境之中。教师引领学生针对语篇表达内涵,带着好奇和激情主动融入语篇,帮助他们在深入探知感悟中形成敏锐语感。
二、品而有意:自有味道
多给学生自我品读的机会,鼓励他们在主动辨析和交流中准确感受其中的内容,给他们更多的领悟时机。从学生自我理解感知出发,引领学生多元化品读,定能利于学生在真正深入阅读中获得丰富感知。从有意义的角度深入品读,能够让学生在主动凸显自身潜能和动力基础上掌握语用规则。让学生的品读成为一种常态,让他们在品的过程中若有所思,定会有不一樣的惊喜发现。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针对“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很能勾起学生的美好回忆,也能给学生更多不一样。对此,有的同学认为,作者的观察真细致,从不同感官描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有的同学认为,从视觉、触觉、味觉等不同的角度深入体味其中的内涵意义,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童年是如此的有趣。
有的同学认为,这样的描述与三味书屋形成强烈的对比,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一种反抗,等等。语文教学应该以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和尊严为出发点,让学生的自由、快乐成长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靓丽风景线。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品味,让他们在独立思考中对话文本,在反复推敲中感悟精彩。这种品读不仅是文本解读的需要,更是学生养成良好自主学习习惯的必然途径。
三、谈而有据:畅言己见
语言的本质在于交际,在于唤醒学生对文本解读和情境理解。多给学生自由畅谈的机会,让他们在相互对话和主动交流中各抒己见,定能让他们有不一样的收获。突出交谈策略和方法指导,让他们在真正的对话中产生灵感,使他们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演变为敢于自由表达的运用技能。教师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谈话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知问题,远比依赖教师的讲解更有意义。
如,在《我的叔叔于勒》教学中,我们能真切感受到富裕对菲利普夫妇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不过,学生在阅读中也有这样的问题,菲利普夫妇每次到港口都希望能见到于勒出现在船只上,但多次都是失望,为什么呢?“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中的“竟”字怎么理解?“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在文中有怎样的含义?对此,不妨引导学生结合前后文主动畅谈,建议他们采用同桌对话、小组讨论、组间争辩的方式来体味作者的表达意图,使他们有更多的自我尝试解读的方式。教师在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应学会隐身,多在他们“欲言又止”的时候予以指点,帮助他们在主动争辩中集思广益。多给学生自我陈述的机会,多鼓励他们在相互沟通中深入对话,在各抒己见中揣摩理解的思路与方法。教师则在参与学生的讨论时,多运用反问与追问,让他们能真正参与互动交流中。
四、写而有物:真情实感
得作文者得语文。打破传统的应试写作模式,多给学生自由表达和主动倾诉的机会,定能利于其在真正深入感受中获得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作文写作有技巧可言,但更需要学生在学习语文中日积月累,需要学生在洞察生活的过程中真正感悟其中内涵。语文意识运用于写作,就是要告诉学生怎样客观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作文需要学习借鉴。
如,在学习《白杨礼赞》时,针对白杨树的质朴,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着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不妨建议学生在认真揣摩托物言志写作手法运用基础上多给他们练笔的机会。可建议学生从柳树、洋槐树、桃树等物体写起,多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让他们在主动尝试的过程中感受其中不一样的表现效果和深刻内涵。写而有物,让学生在自我揣摩和深度理解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使他们的想法与表述对象形成有机融合,赋予描述对象更多的生机活力。紧扣语文意识,多给学生练笔的机会,让他们带着新鲜写文章,定会有妙笔生花的效果。
总而言之,授生以渔法应该从哪里切入?很多的名家大师也都认为回归语文本质,让语文在返璞归真中绽放其应有的容华应该是必不可少。这种回归应该以打造真实而有深度的语文课堂为切入点,找出带有根本性的价值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定的语文意识,这是其中不能缺少的。从语文意识出发,多给学生大声朗读、深度品读、自由对话和大胆练笔的机会,定能给学生更多的不一样。在听说读写的教学中,始终关注语文意识,让学生在真正深入思考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内涵意境,满足其全面认知发展需要。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2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