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汽车消费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沈心怡
[摘 要] 现如今经济环境越发复杂化、金融产品快速更迭以及监管日益严格的环境,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汽车消费金融仅次于房产金融,成为第二大实物消费金融市场,是各类金融机构的必争之地。商业银行以其特有的资金优势在该领域博得一席之地,但要长期健康稳定地生存,必须坚持以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为基准,并在此基础上对可能涉及的风险进行分析,制定风险对策,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
[关键词] 商业银行;汽车消费金融;全面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2004年前,商业银行以提供资金支持的形式与汽车厂商财务公司进行合作,对汽车消费信贷业务进行试水。自《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出台之后,商业银行汽车消费金融业务主要面对优质客户,风险管理相对良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小贷金融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新的金融行业机构参与到汽车消费金融业务之中,但从商业模式、客户定位、审核效率等方面来看,与商业银行相比还有所欠缺。除了对业务模式加快调整之外,商业银行需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实施与业务发展方向相吻合的风险管理措施,这样才能在未来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占领一席之地。
一、商业银行汽车消费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的困境
为了牢牢把握住汽车消费金融业务,商业银行不断地调整自身业务发展的路径。从传统的客户经理线下获客到通过第三方担保公司推荐获客,再到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展获客,再向互联网线上引流模式一路高歌猛进,其身后的风险管理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1]。
(一)風险管理目标设定难
现有汽车消费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目标与业务经营目标之间无法相适应。一般来说,风险管理的目标应该与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稳健且一致的风险偏好可以在业务经营与管理中发挥指导性的作用。但在业务开展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不考虑业务模式变化的情况下,不断地收紧相关客群准入政策,使得获客难度增加,业务发展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过于谨慎的风险管理手段,制约了业务发展和价值增值的空间。
(二)管理措施实施不到位
在开展汽车消费金融业务时,前期的客户引流主要集中在第三方合作机构,客户的审批、放款流程主要集中在业务部门,贷后管理方面主要集中在基层分支机构。业务流程复杂、参与各环节的人员广泛,尽管商业银行有管理办法作为业务执行的参考文件,但是在风险管理实施过程中,对于管理办法的理解不到位,风险管理缺失的情况,屡见不鲜。
(三)风险管理考核不合理
对于参与汽车消费金融业务的员工如何进行考核也是难题,尤其是对于风险总监和客户经理这两种职位。若风险总监的考核指标中涉及经营绩效的比例较小,将会使其完全从严进行业务的风险管理,一旦发现某合作机构的贷后指标较上月有些许的提升,立刻暂停业务。对于业务的经办客户经理来说,在考核过程中也以业务指标为重,而风险管理、合规经营等风险指标上,比重也不超过10%。客户经理为拿到丰富的酬劳,尽可能地完成业务发展方面的指标,忽略风险管理指标。
(四)基层贷后追责较为困难
在贷后问责过程中,客户经理流动性大,支行行长也采用的是轮岗制度,后期无法真正落实追责制度。商业银行考虑节约人力成本,在分支机构或所属的区域中未有专门的风险管理人员,以致在汽车消费金融业务的开展过程中,无专人对操作流程进行监督及反馈,使得基层风险管理问题不断增多,贷后追责难度也同步增加[2]。
二、汽车消费金融业务中风险管理困境形成的原因
风险管理认知方面的偏差、专业化风险管理工具的缺失、人才储备库中专业风险管理人员的不足,外加考核机制的僵化以及各层级之间的隔阂,是阻碍风险管理不能有效实施的根本原因。
(一)对全面风险管理认识不够
风险管理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对风险因素重视不够,忽视风险之间的交叉影响带来的后果,且在风险偏好上业务条线与风险条线也不统一,业务部门对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认识并不清晰,风险管理部门又不能对其积极引导。
(二)缺乏专业风险管理人才及工具
缺乏专业的审批人员。汽车消费金融业务的审批与传统个人贷款类审批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参与该项业务的审批人员大多没有丰富的审批经验、同时也没有丰富的客户经理或是信贷经理在基层的工作经验,在风险识别能力方面,很难发现客户的真实情况。风险管理工具使用较为单一。对于现有的汽车消费金融业务来说,现有的风险管理工具主要是采用风险规避的手段,而在风险转移方面,主要依赖于合作机构的代偿和保险公司的赔付,但未充分考虑后期合作机构资金链断裂造成无法进行代偿的情况[3]。
(三)风险管理考核机制较为固化
目前汽车消费金融的业务模式正处于不断迭代的情况,但是风险管理考核机制依然没有发生任何的变化,对于业务风险管理的考核仍是停留在表面。一般在年末,风险管理部门统一制定相关的评估底稿,然后由业务部门将其认为的重大风险、对应化解手段和解决方案进行填写,再由风险管理部门进行综合分析复评。考核机制没有进行纵向联动、横向的对比,整体考核机制僵化,并不能对风险管理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
(四)银行层级间缺乏有效沟通
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缺乏沟通。风险部门过高的独立性使得业务部门难以与其进行沟通;业务部门提供信息不足、信息提供不及时,也影响了风险管理部门的判断,导致风险管理人员无法准确地进行政策制定、模型设计及调整。风险管理部门与分支机构之间的管理未穿透,制定的相关措施脱离业务实际,较难执行。
三、汽车消费金融业务风险管理改进对策
商业银行在追求业务利润的同时,需对风险管理进行统筹规划。在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下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的同时,培养人才、引入外部科技力量,使风险管理朝着科技化、智能化、数据化的方向推进。
(一)丰富全面风险管理文化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风险管理培训,让员工认识到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建立健全一套完整、成熟、科学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可以使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有章可循,提升风险管理实施的效率。将企业文化与风险文化两者进行相容,培养风险管理文化,倡导合规文化,坚守风险底线,查防并举,有效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4]。
(二)增加专业化管理工具
适当引入第三方数据参与贷前评估,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降低信用风险。引入专业化风险管理工具,如引入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加速主动出清不良资产,提升资产质量。完善自有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将其与多个业务操作系统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统一监测,对业务开展、风险管理活动的进行评估和控制,发现缺陷即优化,推动风险管理向智能控制方向发展。
(三)建立科学考核体系
无论是对风险序列人员的考核还是对分支机构客户经理的考核,需要将考核的目的进行明确,依托于明确的管理制度、经营目标、合规目标制定合理的考核体系,后续通过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对原有的风险管理措施进行查漏补缺,使得内部环境向优发展。
(四)强调监督与沟通
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上,信息传递和实时监控应该贯穿于整个汽车消费金融业务的流程中,管理层、职能部门、业务条线和基层分支机构间应该保持信息的高效传递和层级间的沟通,以推动风险管理目标的达成。在风险管理信息共享的风险架构的基础上,促进商业银行各部室之间的信息共享,以此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五)补充措施巩固框架
加强第三方数据的统一管理,规范外部数据的采购和使用行为,防范信息科技风险以及金融科技风险带来的負面影响。加强风险人员的专业能力培训以外,打造一支强有力的风险专业团队,以此来夯实并提升风险管理的能力。整合现有的风险管理架构,提升自动化、批量化、智能化的处理能力,打造模型和策略快速迭代的全生命周期智能风险管理体系,将数据源整合、反欺诈实施、风险策略制定、模型开发的进行集成,以此来巩固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作用。
(六)及时追加效用评价
风险管理需要追加效用评价,观察风险管理措施是否真实有效。在对风险管理要素进行优化的同时,追加相应的保障措施,并及时进行效用评价。观察现有的优化措施是否起到了积极推动业务发展的作用。一旦发现现有的优化措施不能对风险管理起到正向作用,需要及时进行修正[5]。
参考文献:
[1]赵志宏.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89-122.
[2]吴锦栋.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0(4):71-73.
[3]吕晨.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研究[J].时代金融,2016(2):48-50.
[4]王向辉,侯婵怡.刍议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存在的困境及出路[J].消费导刊,2019(45):188.
[5]修国义,王芳菲.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5(5):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