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赢得青年”谈大学生党员干部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王晓辉

    [摘要]大学生党员干部队伍是青年中的中坚力量,是党在青年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助手,建设好大学生党员干部队伍,对提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从大学生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素质培养、实践锻炼等方面探讨大学生党员干部的培养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赢得青年;大学生;党员干部;实践

    2016年12月9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问题。高校作为培养青年人才的主陣地,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开拓的视野、创新的思路,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保障党的事业发展后继有人。习近平也曾强调: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为了能够更好地将青年的培养与党的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赢得学生,尤其要赢得广大学生党员干部,引导他们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一、建好大学生党员干部队伍是“赢得青年”的重要依托

    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活跃力量。党的九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关注青年发展进步,使一代又一代青年成为党的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青春之歌”。今天,8800多万党员中35岁以下年轻人有25.6%,青年人的坚定选择表明了党的事业生命力和感召力。因此,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

    青年是否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但青年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不成熟不坚定,容易受多元思想的影响而摇摆;他们缺乏辨析能力和社会经验,但又充满热情和自信;青年的这种矛盾性和动摇性决定了他们成长方向上存在多样性,在走入社会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斯大林曾指出:“我们有各种各样的青年,有垂头丧气的、疲惫懈怠的、悲观失望的。也有朝气蓬勃的、活泼愉快的、意志坚强和不达胜利决不罢休的”。因此,要想“赢得青年”,必须要教育好、培养好青年。

    大学生党员干部作为中国青年重要组成部分,是优秀青年的代表,良好的学生党员干部队伍也将成为党“赢得青年”的中坚力量。据统计,截至2015年,全国2845所普通高校全部建立党组织,共有学生党员203.4万名。近年高校发展大学生党员比例有所下调,但总量依然很大,他们是党新鲜血液的重要来源。为了保持这种血液的鲜活性和生命力,为了增强这种血液的“造血功能”,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党员干部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在广大青年学子中的群体效仿效应,成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的“火种”。

    二、提高大学生党员干部素质是“赢得青年”的重要任务

    教育是培养人和造就人的社会活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事关教育本质和目的的根本问题,也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终极目的,也是与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的重大教育命题。正是因为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教育工作,始终注重发挥青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作用,党的伟大事业才有了继往开来的辉煌。

    目前国际局势变化多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渐复杂,西方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尤其是通过各种途径对青年一代进行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值得警觉。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青年的思想价值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如何赢得青年”成为国家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必须研究的重大战略命题。中国高等教育的首要命题和核心工作,就是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必须把培养德才兼备大学生作为首要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大学生党员干部作为青年队伍中的党员后备力量,既是党重点培养的对象,也是对普通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助手,为了更好地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努力将大学生党员干部培养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一是坚定的政治素质。即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要赢得青年,就要用先进的理论引导青年、教育青年。作为党员后备力量的学生党员干部,应该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不移地走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系统掌握马列主义理论体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都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要义。

    二是良好的能力素质。即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其中,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工具的知识与技能是前提;具备从事实践活动的专业素质,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是基础;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的奋斗精神是关键。

    三是高尚的道德素质。即具有担当精神和服务意识。尤其是在职业生涯过程中,要着重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在人生发展过程中,要培养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的道德品质,这些都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

    培养大学生党员干部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第一是“信仰问题”,即要通过理论学习、实践体验等多种方式,对培养对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过程中,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从而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第二是“实践”问题。即要采用多种办法为培养对象搭建实践性、成长性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体验,增长才干,成为能独当一面的优秀人才。前者是前提,后者是保证。所以,在理论教育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参加社会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一批有信仰、能实践、善创新、甘奉献的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三、搭建大学生党员干部服务平台,是“赢得青年”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党员干部在学生中具有双重属性,既是“受教育者”,也是“管理者”。

    从“受教育者”角度讲,他们是学生,是学生中表现优秀由学生推选出来的学生代表。他们通过自身言行以身示范,带动周围学生共同进步,这种无形的力量就像“火种”,会在更广泛的学生群体中形成“燎原之势”,在学生中形成团结奋进、创先争优的氛围,对大学生队伍建设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作为“管理者”,他们是党团组织、辅导员、班主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助手,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者、思想沟通者。他们经常要根据既定的工作任务和老师给出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进而通过有效的传播途径,传达给学生。在互动沟通过程中,学生党员干部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预见有可能产生的矛盾,并及时反馈给党组织、辅导员和班主任,有利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从学生党员干部在学生中扮演的双重角色看,他们的个人素质、工作能力及人际关系将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党员干部素质,在加强理论教育,提高理论修养的同时,也要提供一些机会,搭建一些平台,通过各种活动,锻炼党员干部的能力,提高工作实效性;另一方面也通过各种活动,增强其服务意识,培养良好的“干群关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实践活动:

    一是建立“学生党员干部宣讲团”。学生党员干部来自于学生,在成长环境、思想动态和语言表达等方面都较教育者有更多的优势,在宣讲过程中,他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人生困惑、克服困难的案例等对学生进行零距离的教育交流,對学生来讲,这样的教育更鲜活、更生动、更具有说服力。另一方面,党员干部在为学生宣讲的过程中,也促进他们进行深入思考,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更加明确自身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是建立“学生党员干部联系人”制度。学生党员干部一般是由普通学生推选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得到大家的认可的,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带头作用,影响更多的学生健康发展,建立“学生党员联系人”制度是一种很有效的实践形式。根据需要帮助的学生人数的多少,可以指定一名党员干部联系一名学生或一间学生宿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干部开展针对性指导,这样有利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更细致、更深入、更全面,也更有利于学生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在服务别人的同时让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三是开展“学生党员干部示范岗”活动。可以根据教育的具体需要,在系部及班级开展“党员示范岗”活动,如“学习标兵宿舍”、“卫生标兵宿舍”“志愿者服务标兵宿舍”以及在宿舍楼开展“有问题找党员”的示范岗,安排学生党员轮流值班,在学生需要帮助时,能够第一时间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在学生中充分发挥其示范性作用,而且,在示范的同时,也督促学生党员干部自省自律,对于提高学生党员干部的素质及增强他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具有很好的实效性。

    青年是承前启后的开拓性力量,青年的成长离不开党的教育引导。每一个青年的前途离不开国家的前途,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将会给每个青年创造用武之地;同时,国家的前途也离不开青年的前途,一个国家的希望就寄托在青年身上。没有青年的牺牲和奋斗精神,没有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这个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大学生党员干部是青年队伍的中坚力量,是党在青年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代言人和播种机,所以,大学生党员干部要在党的领导下,以坚定的信念、高尚的品德、广博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勇敢担负起历史重任,同广大青年一道,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谱写党“赢得青年”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斯大林全集(第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152-153页.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259页.

    [3]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4-125页.

    [4]杨林香.中国共产党培育青年的历史经验[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3).

    [5]刘贵芹.学习胡锦涛同志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J].教学与研究,2007(9).

    [6]陈立力.“红船精神”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