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风格运动时期版式设计风格研究
李彦玲 霍楷 贾品第
【摘 要】海报风格运动是在德国20世纪初期商业发展的背景下,提出以推动商品发展和销售的海报宣传形式。通过对海报风格的分析和研究,以及具有张力的艺术形式、饱满的构图、简约的形式、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时尚的艺术风格研究,凸显海报风格运动版式设计全貌。
【关键词】海报风格运动;版式设计;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524.3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5-0130-01
一、海报风格运动概述
德国的一批设计家提出“海报风格”,它的名称是由“海报”和“风格”两个单词合成的,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设计的中心内容是海报。在版面设计上运用简洁明快和鲜明的视觉形象来达到商业海报的宣传目的。这个运动大约开始于1898年前后,是德国日益繁荣的经济和商业需求促成的,奠基人是鲁西安·伯恩哈特(Lucian Bernhard)。1906年他设计了《普莱斯顿火柴》海报,具有进一步将视点集中于客体形象的简约风格,这种突出客体要素表现的风格被称为“海报风格”,亦称为“客体广告”。海报风格运动的艺术渊源是总结艺术领域中新出现的艺术思潮、表现手段及简单形式和象征性特点;手段是利用简明扼要的视觉语言进行海报设计,其中简单的图形、平涂的色彩、鲜明的文字及版面的组合准确而鲜明地表现视觉主题;特点是以醒目的中央形象为主体,字体粗简、色彩绚丽、简洁明快,水准很高,具有现代设计的思维,达到广告的宣传目的,深刻影响着以后的商业设计和一战时期的海报设计,海报风格运动大师级艺术家是伯恩哈特、路德维根·赫尔维因、厄特等。
二、海报风格运动时期的版面设计风格
(一)形式充满张力。海报风格版面视觉效果突出,首先,插图面积大,上下左右只留下少许空间,有的甚至扩张到画面之外,形成切入画面的构图样式,因此插图语言充满张力。其次,主题和广告语的运用也非常饱满,文字醒目突出,主题与广告语所占面积加大,甚至直接顶到画面的边缘规范排列,以左右齐头对位方式编排,较同一时期的新艺术运动和工业制造联盟则显得更加规范和现代。再次,插图的运用产生动感或倾斜效果,要么是飞跃的造型,要么是多样的动势变化,要么人物的目光凝重深邃,促进信息的传递,更加彰显画面的张力效果。
(二)构图形式饱满。海报风格运动的形式中,表现为满、大、全的形式语言尤为常见,值得一提的是,受到英国新艺术运动中博格斯塔夫兄弟的影响,并不断彰显和夸大商品的客观形象,表现为更加突出和饱满的视觉效果。在構图方面,插图和文字等布局饱满,形象基本扩张到整幅画面甚至采用局部放大的形式,将主体形象完全呈现在画面中,重点刻画处理;形象放大到极限,客观真实地再现形象的特点,形成无形的框架支撑着整幅画面,呈现出力度和韧度,因此作品中表现出阳刚之气;商品的表达全面而精细,形象饱满突出,刻画精细,在构图的处理上将商品属性表达到极致。
(三)形式语言简约。形式语言的简约处理也是此时广告设计的一种形式要素,表现为简约化和除去装饰等方面。在商品形象、人物形象等处理上,抓住最本质的主体信息,去粗取精,形成简约的造型语言,因此表现在版面风格作品上,形式都较为简约。文字和插图基本舍去自然装饰效果和繁缛的编辑样式,文字除去装饰角,大都以简约的黑体为主,图案的处理则大都除去结构内部的装饰纹样,以单一的平面为主,因此具有整体、简约和醒目的视觉效果。版面的组合形式通常以块面表现为主,即把主体插图变成较为单一的面积,形成较为统一的形式,这较同一时期的新艺术运动作品以柔美的曲线为主,具有显著的变化,因此形式上也更为单一化和简约化。
(四)冲击力强。首先,通过视觉语言的变化,不难发现作品带给人们强烈的色彩对比效果,有的采用强烈的互补色、对比色,甚至直接采用黑白色进行设计,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快速传递信息。其次,版面插图单一、饱满,面积之大,形象之饱满,给人以强烈的整体感,一般采用主要插图直接表现作品主题,而非采用多个视觉元素进行装饰,因此简化了视觉信息,有利于版面信息的传达。再次,版面形象较为敦实和饱满,给人以分量沉重、质量大和力度强的感觉。
(五)艺术风格时尚。海报风格运动时期,版面的简约风格发展到了极致,运用了图形合成的方法,简洁大方、对比明快,大都以平面图形进行表现,这在当时新艺术运动为主流的唯美装饰风格中,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设计之路,形成一道亮丽的版面艺术风景。遗憾的是,这种简约的风格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告终,战争导致经济发展停滞,各国投入到世界大战之中,服务于商业发展的海报风格运动并没能发展下去,最终一些广告画家们卷入了战争,他们转向了战争宣传画的创作,题材上从以商业为主的形象直接转到以人物和战争为主的形象宣传上。因此商业海报风格运动没有发展下去,反而推动了战争宣传画的发展,因此战争宣传画也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1]霍楷.中西方百年广告设计艺术[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3.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