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与“车子”引发的学习

    顾玲玲

    

    

    

    一、背景与缘起

    中班上学期,随着“我在马路边”主题活动的推进,孩子们对车子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每天会有很多孩子带着玩具汽车来园。一到自由活动时间,孩子们便聚在一起玩“赛车”游戏,有的在垫子上玩,有的在地上玩,有的找有斜坡的地方玩。“赛车”游戏能带给孩子哪些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呢?教师可以做些什么既满足孩子们的游戏需求,又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呢?为此,教师在班级创设了有一点坡度的“不同的马路”场景,包括KT板路面、绒布路面、豆子路面(见图1),试图让幼儿感知玩具汽车在不同材质的路面上行驶的速度。

    二、实录与分析

    ●镜头一:相同车辆,不同马路

    投放游戏材料后,小米和小毅来到“马路”旁,小米问道:“这是做什么的?”小毅说:“这是马路,三条不一样的马路,给我们开车玩的。”小毅边说边把车子放在黑色KT板马路最高处,车子一冲而下。一旁的小米高兴地说:“哇,好快,我也要玩!”他选择了橙色绒布马路,车子缓慢向下滑。小米说:“这条‘马路毛茸茸的,车子开不快。”小米又摸着豆子马路,笑着说:“这条马路上都是豆子,怎么开呀?”小毅见状说:“我来开开豆子马路。”只见小毅将车子放在豆子马路上,车子一动不动,小毅用手推了推,车子撞向了旁边的围栏。小毅摇摇头说:“这上面都是豆子,车子开不了,会卡住的。”(见图2)

    分析:

    1.对“马路”产生了好奇心与探究兴趣

    《3~6岁儿童与学习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镜头一中,两名幼儿对于三条“马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做什么的?”“哇,好快,我也要玩!”“都是豆子,怎么开呀?”从这些话语中可见,材料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兴趣,小毅更是表现出了“积极的探索”,他先发现了材料的用途,后来又率先尝试了在豆子马路上开车,当车子不动时,他还试图“推一推”……这些行为让教师发现这两名幼儿喜欢接触新事物,开始主动探索材料,探究意识逐渐萌芽。

    2.积累了不同的“路面”会影响“车速”的认知经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到,“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在镜头一中,小米和小毅在观察、比较、操作材料中发现不同的“路面”会对“车速”产生不同的影响。当看到车子从黑色KT板马路一冲而下时,小米说“好快”;当小米把车子放在橙色绒布马路上时,车子缓慢向下滑,小米说“毛茸茸的,车子开不快”;当小毅将车子放在豆子马路上时,车子撞向围栏,小毅得出了“车子开不了,会卡住”的结论,可见幼儿在观察比较中积累了“路面不同,车子速度也不同”的认知经验。

    支持:

    幼儿的探究能力让教师惊喜,在交流环节,教师给予幼儿分享自己发现的机会。随后,教师向幼儿发起新的讨论:“现在只用了一辆车子试验,如果让其他车子在这三条路上开又会有什么发现呢?”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后,一起收集了各种不同的车子,创设了“车博会停车场”情景(见图3),教师期待着幼儿新的探索。

    ●镜头二:不同车辆,相同马路

    俊俊的黑车、绿车同时在黑色KT板马路最高处“待命”,他一边说“预备,开始”,一边将两手同时放开。“绿的快,绿的赢了!”俊俊兴奋的声音吸引了一旁的隆隆。“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车子快吧!”隆隆拿着自己的红车说。俊俊说:“嗯,你先拿这辆车子,我们一起滑下来。”俊俊说着把绿色小车递给了隆隆。经过几次尝试,俊俊的黑色小车总是比绿色小车慢。教师问:“奇怪,都在黑色KT板马路上,为什么绿车比黑车快?”俊俊想了想说:“我知道了,绿车小,黑车大,小的车子比较轻,大的车子比较重,所以跑起来就慢了。”(见图4)教师问:“隆隆的红车和绿车大小一样,红车是不是也比黑车速度快?”于是,红车和黑车的比赛开始了,两个孩子几次尝试,都是黑车明显比红车跑得快。俊俊拿起两辆小车看了又看,又反复地试了几次,都是黑车跑得快。教师问:“红车比黑车小,也轻,可怎么每次都是又大又重的黑车速度更快呢?”俊俊再次拿起了红车和黑车,经过一番对比后,说:“红车的轮胎上有点点,黑车上没有,有了点点它跑得就慢了。”(见图5)说着他拿起车子给一旁的隆隆和其他小伙伴看。隆隆看完后跑到“停车场”,拿起上面的车子一辆一辆地看,他指着一辆小警车说:“这辆车的轮胎上面的花纹是弯弯的。”(见图6)

    分析:

    1.体验“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的探究方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4~5岁的幼兒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在镜头二中,俊俊最先发现了“绿车快”,也最先大胆猜测“小的车子比较轻,大的车子比较重,跑起来就慢”。当结果出现“意外”时,俊俊拿起车子看了又看,一番比较之后进一步猜测“因为轮胎上有点点,所以才慢”,最后跑到“停车场”进一步验证……这让教师看到,幼儿在这过程中体验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的探究方法。

    2.感知车子的行驶速度与车子的大小、重量、轮胎花纹的关系

    随着多次尝试在不同的路面开车,幼儿的认知经验也在不断丰富。俊俊发现两辆不同的车在黑色KT板马路上的速度是不同的。随后,他又发现了“小的车子比较轻,大的车子比较重,跑起来就慢”“轮胎上有点点的车就跑得慢”;隆隆先是被吸引过来一起玩,然后听了俊俊的发现后去验证,“一辆一辆地看”,最后发现有的车“轮胎的花纹不一样”。这一过程让教师看到,幼儿发现了车子行驶的速度与车子大小、轻重以及轮胎花纹等有关,幼儿的认知经验较之前有了拓展。教师并不要求幼儿掌握影响车速的科学原理或相关知识,而是更看重幼儿探索事物间异同和联系的兴趣以及游戏中同伴间的相互影响。

    支持: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深入思考

    在镜头二中,教师进行了两次追问,第一次是发起讨论:“都在黑色KT板马路上,为什么绿车比黑车快?”这一提问将幼儿的注意引向“同一条路,为什么有的车快、有的车慢”的问题情境中,使得幼儿大胆猜测“小的轻,大的重,重的就慢”;第二次是引发认知冲突:怎么这次又大又重的车子反而开得更快?进而促使幼儿发现“轮胎上的点点”的“秘密”。由此可见,这两次追问在某种程度上助推了幼儿的深入思考。

    2.提供新的材料,支持幼儿进一步探索

    在和幼儿一起讨论“哪辆车子跑得最快”时,小米说:“老师,那条‘马路太小了,所以小车才跑不快,我们需要一条更宽、更高(其实幼儿想要表达的是‘更斜)的‘马路。”幼儿的这一想法也启发了我,如果顺应幼儿的需要,给幼儿一条宽宽的、可调节坡度的“马路”,他们又会有什么样的探索和学习发生呢?于是,教师和幼儿一起寻找材料,制作了一条宽宽的、可调节坡度的“马路”……

    ●镜头三:不同车辆,不同马路

    新的材料投放后,俊俊将“马路”架在墙上(见图7),小米的大轮胎车子最先开上了“马路”。然而小米刚放手,车子就从“马路”上翻滚下来,车子的一角也摔坏了。“不行,这条‘马路太陡了,车子都摔坏了。”小米说完,就把“马路”架到柜子中间的抽屉上,这次小米的车子平稳地滑到了地面上。俊俊凑过来说:“让我的轮胎上有弯弯花纹的警车也来开一开。”两人比了起来,小米开心地大叫:“我的大车开得快,你的警车一点儿都不厉害!”俊俊看了看,说:“因为这条‘马路太低了,我的车子才开得慢的,放高一点。”说完把“马路”架高了一层(见图8)。果然,俊俊的车子滑得比刚才更快更远了。小米的车子也稳稳地、快速地从“马路”上滑下来。幼儿的探索还在继续……

    分析:

    从镜头三中可以看到,幼儿在探索“马路”的坡度对车子行驶速度的影响,他们不断调整“马路”的坡度让车子开得又快又安全,这个过程既是幼儿理解和迁移经验的过程,也是他们探索、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关注的重点不是幼儿对于车速快慢与路面的摩擦力以及车子的大小、轻重、轮胎花纹、路面倾斜度等因素之间关系的科学原理的学习,而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习品质的形成。

    1.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映了幼儿自主建构经验的过程

    幼儿经验的建构需要从外界获得一定的知识,也需要自己在操作活动中主动建构。从整个探索过程来看,几名幼儿在与操作对象的相互作用中积极地观察、实验,在反复的探究、协调、修正中获得经验。在此基础上,原有的經验和现有的体验相互作用,建构起新的知识经验。

    2.幼儿持续探究的过程有利于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主要包括好奇心与学习兴趣、主动性、坚持与专注、想象与创造、反思与解释等。从整个探索过程中,教师不难发现,幼儿从在地板上玩车子,到去三条“马路”上探索,再到感知车子大小、轻重、轮胎花纹对行驶速度的影响,最后到调整路面坡度,幼儿始终围绕着“哪辆车开得快”的问题主动探索,大胆想象与猜测,并积极验证,当出现“意外”时,他们又进一步提出假设与验证,体现了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尝试和积极探究等终身受益的学习品质。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重视学习者自身对问题的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过程,强调通过个体自身的同化与顺应来完成意义建构。在整个探索过程中,幼儿始终是活动的主体,他们围绕“马路”和“车子”开展积极的探究,不断基于自身经验来思考和解释问题,经历着主动学习的过程。另外,幼儿有意义的学习过程还包括同伴间为达到共同理解而一起探究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帮助幼儿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法,促使幼儿进入深度学习。

    三、启示与感悟

    一个场景、多次尝试为幼儿创造了思考、探究和交流的天地。在细细品味他们的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同时,我也获得了很多的启示与感悟。

    1.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幼儿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一日生活中自发生成的具有发展价值的兴趣点。案例中,教师通过敏锐的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并及时抓住教育契机。

    当教育契机出现时,教师应思考如何支持幼儿进一步开展探索活动,根据幼儿的需求及时给予材料方面的支持。案例中,教师观察到幼儿在不同地方玩车的行为后,创设了“不同的马路”的场景,既支持了幼儿的探索行为,又引发了幼儿的进一步探索。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给幼儿提供主动思考、探究和交流的机会。案例中,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让幼儿积极地探索、发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发了幼儿的深度学习。

    2.提供主动探究的机会

    教师应充分尊重和支持幼儿,为幼儿提供开放的游戏环境,给予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案例中,教师着眼于幼儿探究能力的培养,没有对材料的玩法和规则进行预设和规定,游戏过程中以观察者的身份了解幼儿的游戏需求,为幼儿的进一步探究提供了支持。

    游戏材料的投放方式对幼儿的探究有着重要意义。案例中,教师跟随幼儿的发现和需求不断丰富与调整材料,形成了师幼学习共同体。教师引导幼儿对自己的猜测进行验证,促使幼儿的探究进一步深入。当猜测与实验结果一致时,幼儿会获得满满的成就感;当猜测与实验结果不一致时,幼儿会产生再次尝试、挑战的愿望,走向更深入的探究。

    3.激发同伴的互相学习

    幼儿与同伴共同探索马路与车子的关系是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他们一起发现、探讨、理解、分享和收获,这也是教师通过组织幼儿交流互动,将个别幼儿的经验转化为全体幼儿的经验的过程。当幼儿在探究中有所发现时,教师和同伴的鼓励能带给幼儿成功的体验,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引发幼儿持续、深入的探究学习,不断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