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助学系统”,活学“预测”策略
陈红芬
【摘 ? 要】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主要教给学生“预测”这种阅读方法。教师可以借助教材提供的“助学系统”,通过巧用插图、活用提示语、精用课后题、善用旁批等手段,让预测有趣生发、有序展开、有度推进、有效呈现,最终实现学生对预测策略的活学活用。
【关键词】助学系统;统编版语文;预测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主要教给学生“预测”这种阅读方法。所谓预测,一般指读者阅读时根据自己的经验与背景知识,针对阅读文本的线索,对内容发展形成假设,并带着假设继续阅读,不断检验假设的过程。本单元的三篇文章,从学到用,形成明显的序列:精读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重在“学习预测”;略读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重在“练习预测”,《不会叫的狗》重在“独立预测”。教材内容整体建构,训练目标层层递进。
单元中的三个语文要素,从阅读到习作逐步提升。它们被分成若干个“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单元之中,形成一个助学系统。教师只要把它们整合、串联起来,就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笔者选取助学系统中的“插图”“提示语”“课后题”和“旁批”四種形式,通过巧妙运用,激活学生原有认知,让他们产生阅读期待,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重要内容和细节,促进阅读理解,最终实现“预测”策略的活学活用。
一、巧用插图,预测有趣生发
插图,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富有趣味、启发性强等特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统编教材中的插图精美,适应读图时代的需求,吸引学生的眼球。因此,在预测单元用好课文中的插图,能激发预测思维,拓展预测的广度。
(一)原汁原味式插图,激发预测热情
三年级学生仍以直观思维为主导。统编教材自带的插图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它们与故事有机整合,点燃学生预测的热情。如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时,读完题后,“总也倒不了”与“老屋”之间的强烈冲突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为什么老屋总也倒不了?这是一间怎样的老屋呢?教师出示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观察,说说看到了怎样的老屋,同时进行预测,想想老屋倒不了是因为什么。
(二)四格漫画式插图,激活预测思维
故事的情节转折处,是最能吸引读者的地方。教师可以在这个关键处用上插图,借助插图的连续性,激发学生的预测思维。如教学《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文时,教师将课文中的插图稍加整理,适当补充,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顺序,把它们制成四格漫画的形式予以呈现(如右图所示),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内容,进行预测。
(三)思维导图式插图,拓展预测广度
对文本中的插图进行创编或重整,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还能拓展他们的预测广度。如教学《不会叫的狗》一课时,教师让学生预测故事的结尾,预测前重新编排课文中的几幅插图,适当增添图片,在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看图发散思维,让故事结尾有更多可能。
二、活用提示语,预测有序展开
正如温儒敏教授所强调的:“语文知识的教学必须加强,但‘随文学习的办法不能丢。心中有数,就能在教学中想办法落实。不要从概念到概念。”教师要将直接呈现的结论,细化成学生的语言实践过程。
(一)细化“泡泡语”,有理有据预测
教材中的“泡泡语”提示了学习的方法,但它一般直接告诉学生结论,缺少操作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在实际的语言操练中得出结论,掌握方法。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后的泡泡语提示文章的题目、插图,文章内容里的一些线索,都可以帮助预测。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
师:你为什么这样猜想呢?
生:因为我看到题目中写着“总也倒不了”,所以我想老屋应该不会倒下。
师:你是根据题目来猜想的,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板贴:题目)
生:我读到老屋已经一百多岁了,而且很久没人住,我猜想它应该会倒下。
师:你联系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常识告诉你太久的老屋是会倒下的。(板贴:生活经验)
教师把题目、插图、生活常识等预测方法逐一呈现,这些方法来源于学生。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猜想的过程,才能明白所谓的依据就是猜想的理由。教师不是将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引领学生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习得预测的方法。
(二)引入“学习伙伴”,修正预测内容
在预测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的预测与故事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偏差。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入《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课后“学习伙伴”给出的意见:“当发现自己的预测和故事的实际内容不同时,我会及时修正自己的想法,接着预测后面可能发生什么。”提示的方法可以运用在聆听同伴的预测环节。学生将自己的预测与同伴的预测进行对比,并根据故事情节,判断自己的预测是否妥当,是否有依据,发现偏差后及时进行修正。
三、精用课后题,预测有度推进
课后习题类型丰富。就三年级上册预测单元而言,课后习题包括针对文中内容、渗透学习方法、课内外衔接三个类型。
(一)分解习题要素,预测过程可视化
方法渗透类的习题要求教师分解习题中的要素,让预测的过程可视化。如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在研读部分,笔者融入了课后第二题,利用表格的变化,完成整个预测过程。
1.出示下表,学生自主学习,找一找“我想老屋可能会不耐烦了”的依据。
2.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后的作答,笔者将答案一一输入表格。
3.带领学生总结:读到的就是故事的内容;想到的就是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常识;猜到的就是根据已有的依据,做出的推理。像这样有依据的猜想,就叫预测。如下表。
笔者尝试将表格细化了三次才呈现为课后习题,带领学生在一次次语言实践过程中发现“猜想要有一定的依据”,最后建立预测的概念。由已有经验向未知知识过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以上教学环节中发生几个转变(见右图)。不难发现,左边一列是旧知,转变后的是新知。这样的转变,让整个预测过程清晰可见,学生的思维也变得可视化。
(二)分层呈现题目,预测方法多元化
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集中处理课后题,如上完课,留出几分钟时间进行讲解。此时的讲解没有层次性,各题承载的不同价值更无从谈起。对此,教师要根据课后题不同的价值和特点,分层呈现,实现预测方法的多元化。如在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时,把课后题分解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初读环节,带领学生一边读故事,一边猜想后面的情节,把课后第一题有机结合起来。第二题的内容则放在了重点研读的部分,随文渗透预测的依据及方法。
指向文中内容的习题,还可以作为学习任务来驱动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带着要求去预测,能激发预测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最终实现预测结果的丰富性,实现个性化的表达。如教学《不会叫的狗》一文时,学生带着问题“小狗最后会怎么样呢”去学习课文,边读边预测结局。文中给出了三种未写完的结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想象更多的结局,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四、善用旁批,预测有效呈现
旁批,顾名思义就是批注在文旁的批语。《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第一次出现了旁批,用来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发挥好旁批的教学价值?笔者在《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笔者充分考虑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好奇心强,对事物存在浓厚的兴趣,创设了“独立学—示范学—自主学”的学习流程。
师: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猜想吗?
生:为什么老屋总也倒不了呢?
(学生没有其他想法)
师:大家看,有一位小朋友读了课题,有了这样的猜想。(出示旁批:老屋总也倒不了,是被施了魔法吗?)
生:老屋总也倒不了,是不是还有未完成的心愿?
生:老屋总也倒不了,是不是有特殊的本领?
生:老屋总也倒不了,是有人不想让它倒吗?
生:老屋总也倒不了,是想保护谁吗?
独立学,发现自己的不足;示范学,提供预测的范例,让学生有据可依;自主学,将预测方法举一反三,实现预测方法的迁移运用,提升预测的能力。旁批的教学价值,不仅仅是给予内容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进行了正面示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进而拓展他们的思维宽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预测有效地呈现。
阅读策略单元的编排特点明晰,“助学系统”的教学价值突出。教师要牢牢把握统编教材的特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巧妙运用“助学系统”,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这样才能实现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地生根,让学生学会并善用“预测”策略,成為积极的阅读者,进而促进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2]刘晶.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的编排特点与教学建议[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8(9).
(浙江省余姚市泗门镇中心小学 ? 315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