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语言在文化传播中的功能分析
语言既是文化体系内部的重要构成要素,同时也是特定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集中彰显着文化特质的核心元素,在文化跨区域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这是我们阐述和探讨语言与文化这一宏观性命题的理论前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学界历来高度重视的研究命题,深刻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是学界的热门研究内容之一,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在这一主题研究上孜孜不倦、不断探索,先后涌现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主题研究成果,如《语言文化探索》(赵宏)、《语言文化学》(赵亮)及《日语语言文化》(施晖、栾竹民)等著作都是近年来值得关注的文本。而就语言文化这一特定研究主题而言,语言学大师罗常培先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成书的《语言与文化》一书是其中的代表性著作,该著作被公认为我国文化语言学方面的开山之作,奠定了我国文化语言学的基本研究范式,作品自出版发行以来广受学者好评,是学界最为重要的参考书籍之一,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本文将从多个层面对《语言与文化》一书做系统性的评述。
《语言与文化》一书是201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理论著作。该书最初是195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书共分为八章的内容,具体涉及语言与文化的多个层面,如作者立足亲属间的称谓变异考察宏观意义上的婚姻制度;围绕地名研究差异化历史时期的民族迁移等命题,具有重要的学术开拓意义。这些研究成果是罗常培先生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任教西南联合大学时,在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语言调查和相应专题研究的成果体现,凝聚着作者多年的研究心血,而如今该著作的出版发行已经悄然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此次发行的版本是北京大学出版社胡双宝老师在原始版本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注释与补充,一定意义上是一个注释版本,如胡双宝老师在每一章的尾部都附录了原始文本中涉及的一些历史地理方面的专业化名词解释,帮助读者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原著的特定含义。同时著作也富有针对性地附注了一些近年来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旨在展示学术研究的发展轨迹和丰富内容,使得整体文本显得全面而丰富,既完整地保留了罗常培先生1950年著作的原始面貌,也广泛地吸收了近七十年来学术界的主题研究成果,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进行相应的借鉴,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可以说,2017年增订本的《语言与文化》一书是一本共和国历史上具有特定价值的语言文化类著作,它既充分体现了第一代学者在主题研究领域内的开拓实践,同时也汇集了近年来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以较为完整地看到近七十年来的学术发展轨迹和相应成绩,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其学术价值不可小觑,值得相应主体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阅。
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大花园里一朵绚烂的奇葩,而语言文化主题研究历来是我国学术界的重点命题,一代代学者在这一主题上进行着接力式的探索,不断有相应的学术成果得以涌现。因此新中国成立后的语言文化主题研究,其学术渊源完全可以追溯到古典时期的学术体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封建文人都在这一主题研究命题上有所建树,为我们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思想资源。因此可以说语言文化主题研究是我国古典时期学术整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语言文化的相关研究工作,之前从事相应主题研究的学者得以继续在这一宏观性领域不断耕耘,这一定意义上也促进了新中国语言文化主题研究的繁荣与发展,如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全力筹建了语言研究所,罗常培这位享有盛誉的语言学大师担任所长,而在这之前罗常培老先生曾历任西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及北京大学教授,被委以重任实属自然。罗常培老先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筹划和成书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也得以高规格出版,这一方面也使罗常培老先生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批语言文化学领域的学者,为构建学术研究体系、奠定学术基础、培养专业化人才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构筑起了新中国语言文化研究这座大厦的坚实基础,是历史应该铭记的重要人物,其在汉语方言及汉语音韵学方面的研究享誉国内外。
就本质上而言,语言文化是一个宏观性的主题研究命题,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涉及一系列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主题,因此我们看到罗常培老先生《语言与文化》一书中的八个章节从主题上而言是较为丰富的,具体关注的焦点是较为分散的,代表着罗常培老师的学术研究成果,具有特定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为我们感知语言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独特功能这一命题具有重要的帮助。
《语言与文化》一书的第一章为引言部分,在这部分内容中作者简要地介绍了学术视野下语言与文化的辩证关系。同时对著作的编写意图、编写原则等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说明,特别是为读者提供了学习语言文化学专业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的内容设计对学习者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价值,同时也为著作后续内容的阅读做了相应的铺垫。特定词汇的形成都是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缩影,凝聚着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的思想价值,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挖掘词汇的原始语源及其历史变异过程是一项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命题,学术界在这一层面上的研究成果是相当丰富的。第二章“从语词的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也立足于语词词源和变迁的研究范式,作者力图依托特定词汇语源及其变迁的历史梳理其中隐含的文化内涵,这部分内容的学理性比较强,但也打开了一个绚烂多彩的学术世界,值得相关主体认真领会。第三章为“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这一部分内容着重从造词心理窥视特定民族的审美情趣及文化程度,这也是一个关键性的学术研究领域,作者在书中系统性地剖析了语言的造词过程和一般性规律,整体叙述过程中附有相应的经典案例,使读者较为真切地感受到了特定历史时空条件下民族的生存环境,以及特定环境下民族对周遭世界的切身感受,为读者打开了一个活生生的情感世界,具有突出的可读性。从历史发展的特定过程来看,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之间的独立性是比较明显的基本特征,不同文明大致上在沿着自身既定的方向持续发展、不断延续,但事实上横向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命题,借字现象就是差异化文化横向交流在语言层面上的具体体现,而借字现象实际上是一个与文化接触紧密相连的宏观性命题,因此著作的第四章内容重点关注了文化接触视域下的借字问题,较为深刻地剖析了不同文化在交流互动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学习的历史状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第五章为“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地名作为特定历史与文化的产物,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从中可以探究民族迁移的大致轨迹等历史信息,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研究路径,因此这一主题研究历来备受学界的高度重视,相应的主题研究成果是多元化的。与地名一样,姓氏和别号也是特定文化的重要载体,深刻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是一个有意义的学术研究命题,《语言与文化》一书的第六章即“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旨在依托姓氏和別号两大基本元素,考察民族的来源及其特定的宗教信仰,从姓氏和别号中可以挖掘出差异化民族之间的历史演化过程,可以判断不同民族的亲疏关系,自然也是我们审视特定民族宗教信仰和图腾的重要素材。第七章为“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旨在依托亲属之间的具体称谓这一途径考察特定民族的婚姻制度,亲属称谓是伴随着群体内部亲属关系的出现而出现的命题。享誉世界的史学家摩尔根在其代表作《古代社会》一书中明确指出,亲属称谓与特定民族的血缘关系、婚姻关系以及相应的社会结构、制度文化等内容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因此通过亲属称谓这一特定的媒介可以挖掘多元化的历史文化信息,这是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方法。第八章为全书的总结部分,作者在这一部分内容中简要地回顾了著作的基本情况,同时从学术研究的宏观性视野上提出了持续的研究突破方向和基本要求,这对于有志于从事这一主题研究的中青年学者而言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罗常培老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一书的末尾附录了四篇资料,这些资料都是作者在西南地区进行实地调查时收集到的,对于研究语言与文化这一宏观性命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中有的是较为原始的民族歌曲等,如其中的附录三为茶山歌,这是具有广泛影响的民族传统歌曲,而其中有的内容是作者基于原始材料的探究性文本,如其中的附录一“论藏缅族的父子连名制”、附录二“从客家迁徙的踪迹论客赣方言的关系”以及附录四“语言学在云南”。
总而言之,语言与文化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语言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扮演着“急先锋”和“排头兵”的角色,特别是新形势下语言在文化传播中的功能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社会性命题,而在这一主题层面上,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语言与文化》一书是值得参考的文本。
(黄云峰/硕士,喀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