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档案与大学生“四史”教育再探讨
季梦佳 王裕明 俞皓耀 陈小琼
摘 要:高校是“四史”教育的舞台,红色档案是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开展“四史”教育的重要资源之一。文章立足于红色档案的教育价值,分析大学生“四史”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探寻借助新媒体,开发利用红色档案进行“四史”教育的策略,从而提升“四史”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红色档案;“四史”教育;新媒体
一、红色档案的内涵与价值
1.红色档案的内涵
目前学界关于“红色档案”没有确切表述,但内涵基本一致,即指“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反映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影音资料以及以其他方式保存的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档案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包含着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更蕴含着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崇高品格,是“四史”学习最直接、最珍贵、最震撼的教材。
2.红色档案的教育价值
(1)理清历史脉络,把握历史规律,深化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解
不懂历史的民族没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没有魂。红色档案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原始记录,具有无可替代的凭证功能, 对还原历史史实具有重要作用。2008年拉萨“3·14”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发生后,中央档案馆迅速反应,经中央批准陆续在国家档案局网站上以视频形式公布了《从历代档案看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档案看历代达赖喇嘛都经中央政府认定、册封》等5个专题档案,有力地证明西藏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如中国党史研究者在研究20年代中国革命问题,迫于一手资料不足,导致研究某些重大问题时,不能触及根本。《共产国际、联共 (布) 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系列档案文件集的俄文版编辑出版,给修订《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提供了文献的依据。多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高校都将“四史”教育列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但大学生对“四史”的理解与认知各不相同,部分学生甚至受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削弱了对主流历史的结论认同。红色档案是历史事实的明鉴,有利于大学生理清历史脉络,把握历史规律,进一步认识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深化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解。
(2)展现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为大学生提供价值标杆、榜样引领和行为依循
伟大的时代英雄辈出。在中国共产党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完成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过程中,涌现了一批批革命领袖及战斗英雄。迈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不断搞建设、抓改革,期间又涌现众多感动中国的先锋人物。这些红色人物、时代楷模为大学生树立了光辉典范,而红色档案为人物的历史形象、人文底蕴提供了最有力支撑。如沂蒙红嫂,原型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革命根据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农村妇女群体。翻阅一卷卷档案,沂蒙红嫂的力与美令人动容,她们用自身的力量纳鞋垫、送军粮,努力保障后方供给,撑起了革命的半边天。邓小平同志曾为《广西革命回忆录》题词“用革命的事迹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档案的真实性、记录性以及凭证性为展示红色人物形象提供了历史依据和内容支撑,它详实记载了英雄楷模可歌可泣的事迹,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尤其是声像档案及口述檔案,让这些历史遗留物给大学生带来的震撼力及感染力,是任何教育资源都无可匹及的。它为大学生提供价值标杆、榜样引领和行为依循,滋养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延续先辈们努力奋斗、顽强拼搏的奉献精神。
(3)彰显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参与,浸润他们的精神世界
民族兴旺,贵有精神。红色精神是中国精神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红色档案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真实写照,折射出革命先辈崇高的思想情操,是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更是红色精神传播的桥梁和纽带。红色档案包含物质形态及精神形态。革命历史文献、实物档案是红色档案在物质形式上的表现,而精神形态主要体现为附着在实体档案的内涵上。纵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的红色档案,处处彰显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如毛泽东的《湘江评论》,详细记载了革命先辈宣传进步思想,探索改造国家、改造社会方法的求索历程。又如在新民学会档案中,毛泽东提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不久,习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时指出:“我们是为了不忘初心、坚持真理而来,我们的初心、真理就蕴含在这些档案之中。”可以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始终是党不断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支柱。这种丰富的信念内涵是红色档案的本色,更是红色档案的灵魂。且在新时代愈加迸发出历久弥新、感召人心的巨大力量,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参与,浸润他们的精神世界。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冲击与
挑战
1.大学生交往方式改变,“四史”教育主体的素质和地位面临新挑战
新媒体改变了大学生交往交流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交往充满了自由性和不确定性,传统的上下级、师生关系等观念在虚拟时空中逐渐淡化。新媒体的无限性和多元性与大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正好契合,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大学生在交往中显得轻松自在,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广泛自由。而新媒体传播环境的隐匿性,促使交流双方多以匿名方式进行,这让学生表达思想观点和倾诉心声有了理想之地。
传统环境下,“四史”教育主体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人物,是最重要、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在教育活动中居主体地位。他们可以借助媒介,进行单向的知识宣讲与灌输。而新媒体巨大的信息源拓宽了大学生的认知渠道与选择机会,加大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大学生不再轻易满足被动的单向传输,甚至质疑教师的权威性,这使得“四史”教育主体的地位受到冲击。而加快对新媒体的认知与熟悉,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使教育有的放矢,又让“四史”教育主体的素质面临全新挑战。
2.大学生阅读方式改变,对“四史”教育的交互性、即时性需求增强
新媒体时代刺激了大学生阅读兴趣,强化了阅读内容上的自主性、阅读过程中的交互性和即时性。传统媒体以线性形式进行信息处理,而新媒体是建构在超文本、超链接之上的全新传播模式,是以节点为单位的超文本呈现。一个结点是一个信息块,信息在组织上采取网状结构,结点间通过关系链加以链接,构成表达特定内容的信息网络。这种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满足了不同学生不同的阅读需求,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此外新媒体促使传者与学生之间形成广泛的、自由的、去中心化的交互关系。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是一对多、点对面,传播流向是单向,信息的形成依赖于某一方,而新媒体是点对点、一对一的传播,传播流向是多向,甚至是万向,信息在多方交流中形成,这为大学生即时表达和互动交流提供了可能,同时在表达观点和情感方面更具有灵活度和自由度。新媒体改变了大学生的阅读方式,也对在四史教育过程中的交互性与即时性提出新的挑战。
3.大学生个性化需求增强,“四史”学习的教育性与观赏性有待提高
传统媒体是一种大众传播,高校往往利用课堂教育、树立典型、宣传引导等方式传播信息,单方把控话语权以追求短期内的教育效果。而随着大学生的成长,其追求与展示个性的愿望日益强烈,权威性强、指向明确、高强度的传播特定内容的方式,已不能满足大学生多元纷呈的个性化需求。新媒体开启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时代,真正实现了对传统媒体的扬弃,它提供了参与者无数可选择的机会。特别是在网络传播中,大学生可以各取所需,按照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知与说的权力与自由,并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
新媒体技术也使大学生将驻足的思考让位于频繁的接触;重视选择的自由,排斥线性的、逻辑的、理性的参与。大学生以直觉与联想的方式将所观信息联系起来,这强烈要求四史教育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相整合。创新“四史”教育内容,由平面化转向立体化,由静态变为动态,增强教育内容的可选择性,引导大学生深度阅读与思考,恢复认识活动的方向感及历史感。
三、红色档案资源融入大学生四史教育的有效策略
1.转变观念,着眼未来,用红色档案助力“四史”学习教育
新媒体环境的特点是开放自由、价值观多元。在这样相对复杂的文化环境中,利用搜索引擎,“四史”知识包罗万象,众学生可知,但这种教育是低效能的,“四史”教育主体必须转变思想观念,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在保留以书本报刊作为“四史”知识载体的同时,开发利用红色档案助力“四史”学习教育。其内容不仅包含革命历史档案,还囊括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如新时代下红色典型与事迹。这些带有时代印记的红色档案,是红色精神的延续,对继续保持正确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忽视这些新元素,红色档案资源就会脱离现实和时代要求,变得枯燥乏味,缺少该有的震撼力与感染力。因此“四史”教育主体须树立高度责任感,主动承担把红色档案融入高校“四史”学习过程的任务和使命。利用红色档案,讲解英雄事迹、中国故事,使学生能通过实实在在的人、事、物来触摸红色历史,促使其在感知红色精神的基础上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解,进而在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个人理想和奋斗目标。对于档案部门来说,主动担起挖掘历史、助力“四史”教育的使命。加快角色转变,由“被动等待”为“主动争取”,全面加强彰显时代特色和内涵价值红色档案的收集,加强与红色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合作,为“四史”教育提供最有力的物质
基础。
2.深度挖掘,与时俱进,借数字技术烹制红色“心灵鸡汤”
新媒体改变以往媒体信息严格受控的局面,信息流通与传播更为自由与宽广。然而海量繁杂的信息导致大学生淹没在信息碎片化的汪洋大海中,为避免碎片化解读,档案部门应联合有关机构,运用多种科学技术手段,积极收集红色档案,既要整合散落在民间的红色遗物,又要整理档案馆中相关历史文献资料,还要深入到革命遗址、革命先辈和革命先烈的家乡去进行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线索,整理、抢救一些老干部、老军人等的日记、书信、回忆录,系统研究他们的生平和思想,从而实现红色档案内涵的深入挖掘。第二,构建红色档案信息资源库,推进承载“四史”教育的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的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四史”教育资源。第三,加快推动整体性开发,按照历史线索将红色档案系统串联,完善红色档案资源之间的关系指引,通过勾勒历史大道,讲清中国故事的发生、发展及演进逻辑;加快推进专题开发,通过制定“四史”教育特定主题,对于档案所展现的内容进行连贯挖掘,以将档案的主题特色发挥到较高程度。第四,深入挖掘红色精神内涵,提炼红色精神要义。精神是时代的产物,特定的时代产生特定的精神,红色精神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缩影和集中彰显,它不会随着历史的发展及时代的变迁而消亡,而在经过历史的锤炼及沉淀后,深埋红色档案,继续发展与丰富,并赋予这个时代的特色。因此注重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的人与事,挖掘与揭示其背后蕴含的红色精神,让红色精神绽放新的时代
光芒。
3.发挥优势,遵循规律,以新媒体创新红色檔案宣传方式
开拓媒体融合的渠道,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新媒介的特点与定位目标不尽相同,因此可以分析现有资源,选取适合实际的媒体形式,对红色档案资源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现,实现信息数据多样化呈现,进而满足“四史”教育学习的需求。如对想了解革命历史,理清历史脉络的大学生,利用音视频在现有《红色档案》栏目上再创作,通过对现有的历史上拍摄的影像资料进行重新编辑和解说等其他形式,以当今时代的历史观为基础,对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助力大学生深入学习“四史”。为扩大红色档案的影响力,可以适当迎合大学生群体,利用抖音、微信、QQ、微博等作为“四史”教育的传播媒介,根据时间点拆分历史事件,创作适合“四史”教育的小故事、小视频、微电影,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注重“四史”学习的教育性时,丰富传播手段也非常必要。通过三维动画、动漫形式介绍红色档案中的故事和人物,可以委托专业公司开展代运营或跨界合作弥补技术短板。强烈的视觉冲击不仅有利于趣味传播,也可以强化大学生对“四史”学习的主观感受。另外,还可以开发相关“四史”学习的游戏,运用AR或VR等技术使大学生在游戏互动过程中体会中华儿女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吃苦耐劳的精神追求,不自觉地传播了红色精神。
参考文献:
[1]唐湘珍.红色档案资源立体化开发应用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
[2]中国网.中央档案馆馆藏凝聚风云:红色档案提供历史镜鉴:[EB/OL].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11-09/05/content_23351644_3.htm,2011
[3]赵 敏.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2012
[4]汪 頔.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 思想教育研究,2010
[5]刘晶莹.新时代兰州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兰州东大学,2020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