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校版画教学与创作概况

    戴迪

    摘 要:文章主要讲述四川黑白木刻版画的发展历史,简要分析高校选择黑白版画为版画教学主要形式的原因,赏析了近代以来较为优秀的黑白版画作品。在中国近代版画的发展历史里,四川版画产生了相当多且有影响力的版画作品,最有特色也最能够代表四川版画的是黑白木刻版画,版画界也往往把黑白木刻版画作为四川版画的代名词,四川高校的版画教学也大多以黑白木刻课程为主要手段来开展。

    关键词:四川高校;版画;专业建设;黑白木刻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四川高校版画专业建设研究”(JG2018-1183)研究成果,项目主持人:罗园园。

    一、以黑白木刻为主的课程教学和艺术创作的历史原因

    四川黑白木刻版画艺术是四川版画的特色,在当代的高校教学与创作中,黑白木刻版画都是课程教学和艺术创作的重点。黑白木刻版画之所以成为四川版画的代名词,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新兴木刻运动和四川近代版画兴起之时,中国正处于战争年代,版画艺术家的生存条件十分艰苦,从事艺术创作所必需的物质保障十分缺乏,只有创作黑白木刻版画所需要的条件相对简单,只需要有木板、油墨和刻刀即可创作,这样就能够较好地满足艺术家们的创作需求。其次,鲁迅先生托国外的朋友搜集到的德国、法国、日本等的现代版画作品大多是黑白木刻作品。鲁迅先生1931年8月17日在上海所举行的木刻讲习会中,有三位川籍的艺术家参加活动,讲习会为期6天,其中3天的时间都被用来讲授黑白木刻。通过讲习会以及其他的艺术活动,黑白版画作品成为最先影响中国版画家的作品,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四川版画的创作。最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四川由于印刷条件有限,很少用锌版印图,更不能挂网制版,无法刊登照片和其他绘画作品,只有木刻版可以直接上机印刷,故而黑白木刻版画能够在当时受到艺术家的喜爱。 1949年后,四川版画迎来了新的发展,版画创作的人员逐渐呈现出群体性存在的状态,中国美术家协会和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的相继成立也促进了四川的美术活动和艺术创作的发展,版画也不例外。20世纪中期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四川美术学院前身)建立版画专业,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师范大学前身)设立以尚莫宗为代表的版画小组。自此,与北大荒版画、江苏水印木刻齐名的四川黑白木刻版画在以吴凡、李焕民、宋广训、尹琼、吕树中、徐匡、吴强年等版画家的带领下逐渐兴起,使得当时的中国版画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在此期间,四川涌现了比较多的优秀版画艺术作品,李少言的《120师在华北》、牛文的《东方红,太阳升》、林军的《巫峡》、江敉的《渔歌》、李焕民的《换了人间》、徐匡的《草地诗篇》、阿鸽的《鸽子》等经典的黑白木刻版画作品都取得了相当高的评价。四川版画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为黑白木刻、以表现人物为主,这来自于李少言、牛文等老一辈版画家早期所坚持的延安黑白木刻“力之美”的艺术创作思想。受到艺术前辈们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四川的版画教育教学和艺术创作也非常重视黑白木刻版画课程,优秀的黑白木刻版画作品层出不穷。

    二、以黑白木刻为主的课程教学和艺术创作的现实条件

    按照版画的制版原理和印刷技术手段来分,版画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即凸版版画、凹版版画、平版版画、孔版版画、综合版画。凸版版画常在木板上进行刻制,所以又被称为木版画。木版画分为油印和水印两种印刷方式,两种方式都比较便捷,在1949年之前,许多的进步青年艺术家就是采用油印的单色黑白木刻进行创作,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木刻版画对辅助工具的要求相对简单,有油墨、木板和刻刀即可。凹版画(又被称为铜版画)的创作与印制则不单需要凹版印刷机、涂布烘干机、蚀刻机、美柔汀摇版机、晒版机等机器设备,还需要加热台、飞尘箱、腐蚀槽、曲线锯、砂轮机、台钻等辅助设备。平版画(又被称为石版画)的创作和印刷则更为麻烦,不仅需要辅助的石版印刷机器设备,还需要特殊的石印石这一少见的原材料作为绘画的载体。石版画的绘制和印刷都是在特殊的石材上进行的,国内一般都是采用从国外进口产自德国的松尔霍芬石作为石印石,这种石材价格比较昂贵,而且在近几年德国限制出口此商品。据不完全统计,四川全省的石版画印刷机不足10台。

    在四川美术学院这所专业的美术学院划归重庆后,四川就没有一所专业的美术学院了,开展版画专业的高校不但少而且都是综合类高校,这些高校在对版画工作室的建设和版画类教学硬件的投入上无法达到教学和创作所必需的条件。综上,在这几种版画类型中,只有以黑白木刻为主的版画课程的教学硬件相对简单,不受条件的限制,选择最容易实现和方便操作的黑白木刻课程教学是客观现实因素。

    三、以黑白木刻作为主要艺术创作手段的代表作品

    中国的现代创作版画经历过三次高峰,分别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20世纪中期以及20世纪80年代。四川版画在每一次的高峰期都产生了极具时代性的经典代表作品和艺术家。

    黑白木刻组画《抗日烽火》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是由李少言、牛文、林军、吴凡、李焕民、徐匡、吴强年、宋广训、傅文淑、宋克君、黄玄之这11位画家以集团军作战的形式推出的主题鲜明、阳刚大气的黑白木刻人物组画。

    著名版画家李焕民创作于1953年的黑白木刻《织花毯》,表现是两位藏族女子专心致志编制花毯的场景。画面中有三个亮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是背景,画面是以大树下的草地为主要背景的,作者先将树枝、树叶以重色呈现,表现出大树的整体美感,然后采用阴刻的方式对两组受光的树叶进行了刻画,树叶的影子打落在花毯上,又为花毯的画面加入了几分灰色,让花毯的色彩更加丰富和自然。其次是人物,画面中的两位藏族姑娘,一个站立着弯着腰,一个盘坐在草地上,两人一高一低,一侧一背,正是藏族人民织花毯时最常见的人物造型。两个人物不仅位于画面视觉中心点,而且还引导着观众的视线层层推进,最后集中于花毯上。最后是花毯,在对花毯的刻画上,作者主要采用了不同层次的灰色,通过对树叶影子的巧妙运用,使画面的色彩对比效果更加突出,作品风格质朴,刻画精准,给人以清新、温润之感。

    著名版画家林军是四川现代版画的奠基者之一,现实主义是其毕生追求的创作风格。黑白木刻《巫峡》创作于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有多批水电工作者来到巫峡地区进行勘探和测绘,这幅作品表现的便是建设者们在悬崖边展望巫山的情境。整个画面分为景物和人物两个部分,在对景物的刻画中,作者先是用大面积的画幅展示出巫山的雄奇,然后再进行细致的局部刻画,通过三角刀对巫山的山石树木予以精细的展示,给人以壮美和精致的双重美感享受。在对人物的刻画中,为了避免人物在大山面前的渺小感,作者特意将人物放置在了悬崖边上,而他们的影子则映衬在江水中,又为画面平添了几分灵动。在1957年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上,这幅作品也获得一等奖的佳绩。

    《新松》是康宁的代表作之一。四川美术学院的王林教授对这件作品进行过点评:在这件作品中,作者一改大块黑白布局,既没有外露的刀痕,也没有精心安排的构图,作品任意截取了一段山坡,满幅刻线,画面清新、秀丽。分散的黑白关系把画面置于爽朗轻快而又丰富饱满的中间色调之中。康宁的这种灰色调的处理方式,是对大块强烈黑白对比传统样式的一种反驳。三角刀与圆口刀的运用纯熟流畅,棵棵幼松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耐人寻味。作品也没有明确的主题内容,与以往的创作思想大相径庭,但作者以其对自然生命的逼视和专注,使作品渗透了灼热之情和劲健之力,充满对生命魅力的向往和崇拜。

    彭伟是当代四川版画的青年艺术家代表之一,代表作《而立之年》曾获得十二届全国美展金奖。画面主体是西南大学一名三十岁研究生的头像,面部轮廓感很强,也给人以朝气蓬勃之感,展示出了当代年轻人的整体风貌。在创作中,为了尽可能完美地展示出自己的构思,彭伟采用了欧洲传统的木口木刻技术,然后将画面纹理与木材纹理巧妙结合,重点对人物的表情进行了刻画。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这个年轻人看似十分普通,但是一种自信和睿智却扑面而来,任何年纪的观众都可以通过这个肖像联想到自己的过去和将来,继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画中这位而立之年的年轻人,正是以前和今后的你、我、他。

    参考文献:

    [1]凌承玮,凌彦.四川新兴版画发展史[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

    [2]王伯敏.中国版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

    [3]黑琦彰,张珂,杜松儒.世界版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4]齐凤阁.20世纪的中国版画研究[J].美术观察,2001(8).

    [5]齐凤阁.20世纪中国版畫文献[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6]李允经.中国现代版画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7]朱莉.论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地域版画中色彩差异性的生成[D].中央美术学院,2013.

    [8]力群.从四川版画谈起[J].美术,1980(7).

    [9]先明娟.四川当代现实主义人物版画的研究与应用[D].四川师范大学,2019.

    [10]周大明.“升门”后的艺术学学科与艺术分类[J].艺术百家,2013(2).

    作者单位:

    成都艺术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