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写作”作为任务群学习工具的实践研究
杨骅
摘要:“微写作”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应用于语文学习任务群,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建构呢?我们在实践中尝试在整本书阅读中用微写作建构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在现有教材自组的学习任务群中用“微写作”培养学生的价值认知,在文学与本地文化结合的学习任务群中用微写作养成学生的生活经验。“微写作”这一传统的写作形式可以成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工具。
关键词:微写作;学习任务群;语文核心素养;学习工具
中图分类号:G633.34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2-0104
本研究源于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普教立项课题(D/2016/02/134)“高中语文微写作课程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的初衷在于探索“微写作”或“微作文”这一以往并不为高中语文教学重视的写作形式,在开发阅读教学的训练形式,提升写作教学的训练效果等课程领域中有积极作用。
课题立项后,迎来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革命性变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本)》提出了18个语文学习任务群构成的内容标准,“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真实情境”等新理念让高中语文教师迎来了曙光也带来了挑战。本课题组认为,“微写作”作为一种具有内容短小、集中攻关、反馈及时等特点的写作训练形式,在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中是适配新课程的一种学习工具,教师在学习任务群的方案设计中可以采用微写作作为任务载体建构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由此,课题组成员在2018~2019学年,积极研究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理念并付诸教学实践,微写作成为我们实践新课程的主要工具之一,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也在应用微写作辅助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上产生了很多有益的思考。
一、整本书阅读方案中基于学生文本阅读能力建构的微写作设计
整本书阅读与探讨是本次高中语文课改的一项重要理念突破,借助整本书阅读能建构阅读者更为完整可靠的文本阅读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教师的阅读任务设计要着眼于利用文本内容发展学生的阅读、思考、表达等多种能力。我们在高一阶段开展了沈从文《边城》、毛姆《月亮与六便士》等作品的整本书阅读,在任务设计中借助微写作这一工具完成了学习任务的某些目标。
例1:《边城》整本书阅读方案中的微写作设计
【写作方案】
学生完成小说的基本阅读,教师给出两个思考题:1.如何理解《边城》中的美?2.傩送是否会回来?要求:思考题两选一,写作200字左右的微作文,针对问题,结合情节,表达观点,合理分析论证。
【学生习作】
小说《边城》中的美
高一 吴静雯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的差异,小溪宽约廿丈,河床为大片的石头制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能清澈透明,河中游鱼皆可计数。”此为景美。
在这样美的景下,又生出了美的人,如“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晒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又如“年幼的(傩送)气质近于那个白脸黑发的母亲,不说话,眼眉却秀拔出群。”
这样美的人又生出美的人情来,“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 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 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故这景美人美人情美便构成了这《边城》中的美,令人心馳神往。
傩送是否会回来?
高一 李佳珂
傩送走了,远走他乡。他内心对自己的哥哥天保愧疚,他觉得是因为他,天保才意外死去。他的出走,是为了偿还天保。傩送爱着翠翠,翠翠同样爱着傩送,可是结局里的他们却远隔两地,天保与翠翠更是分隔阴阳两界。
我觉得傩送不会回来了,即使他们是如此两情相悦,即使作者也可以使结尾像童话那般梦幻与美好,但,现实便是现实,顺顺一家人将天保的死怪罪于爷爷,最终,爷爷也死了。一场无果的爱情,两条无辜的人命,可能上天注定他们不能携手一生吧!希望翠翠在这个质朴的小村庄,傩送在他的居住地,能各自找到他们的幸福。
【习作点评】
小说《边城》中的美,可以从不同角度欣赏和思考。表层的是景物美和人情美,深层的是社会美和悲剧美。例文注重对作品中文本依据的引用,并有观点的分析讨论,展现了对作品的深度理解和个体感悟。小说主人公傩送是否能回来,是小说尾声并未交代的留白情节,思考这个问题实际上需要学生整体思考小说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主旨表达乃至美学追求等问题。例文表达的观点应是作者通盘考虑了这些因素后的结论。
例2:《月亮与六便士》整本书阅读方案中的微写作设计
【写作方案】
选择小说中的某个角色,站在角色角度叙述主角斯特里的故事,合理表达人物对斯特里的感受,语言能表现此人物的性格特点。本次作业要理解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形象,完成有关主角斯特里的主要情节叙述,叙述中有此人物对斯特里的评价和感情。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达,锻炼合理表达情节、人物的语言能力。
【学生习作】
斯特里夫人眼中的斯特里
高一 黄婕妤
我的丈夫——哦不,是前夫,斯特里吗?对于他,我想我并不是没有很大的发言权。十七年?对啊,十七年很长,我以为的很长。我本以为我足够了解他了。这个男人,他抛下我!抛下孩子!抛下一切!去干什么?去画画。
我真不敢相信这个男人会去画画。我明明这么爱他,我可真宁愿他是找了女人私奔,这样,他依旧是我的。可是,居然是画画,他的心永远都不是我的了。我理解,可是,我恨他,永远都恨他。让我家庭破碎的那人啊!可是他对于这件事竟然毫不在意?!甚至是声名狼藉,他竟也不在乎?!这个令人憎恶的男人啊!我凭什么要为这个人哭?此后,我再也不对她有什么念想,是死是生,是祸是福,随他去吧。他,迟早要收到报应!
听说,他在巴黎混得很不好,哈,果然,不出所料。这个男人没有丝毫艺术细胞,居然想画画?想成名?呵,真是可笑啊。他,活该流浪街头。而我,事务所生意不错,儿女学业风顺,我很幸福。他啊,是一幅画都卖不出去的垃圾!他肯定后悔了吧!
什么?他火了?!他是个天才?!哦,他去了马赛啊,他还娶了个姑娘?哦不,我才是斯特里夫人!
【习作点评】
这篇习作在情节的叙述上,根据人物出场的时间线和与主人公的关系,能合理地选择内容的详略。与此同时,如何在叙述中表现出角色性格,这成了本次作业的难点和区分点,能不能表达好取决对人物形象地深刻认识和语言组织能力。在这一点上,黄婕妤笔下的斯特里夫人,是符合小说要表达的人物特点的。例文展现了作者对文本的理解深度并磨炼了语言表达技巧。
以上两个整本书阅读中的任务案例,微写作设计实际成为了整合诸多语文要素的平台,在学生完成写作任务的过程中,微写作发展并实现了阅读者文本解读、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等多种语文素养的混沌组合。正如D·霍夫施塔特说的那样:“在表现的有序背后埋藏着一种奇异的混沌,而在混沌的深处又埋藏着一种更奇异的秩序。”这种非线性的语文能力素养的建构完全可以由“微写作”达成。
二、现有教材自组学习任务群方案中基于价值认知的微写作设计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公布后,新教材并没有及时到位,本省也不在第一批试用新教材的行列中,但这并不能成为教学中拒绝学习任务群教学的理由。我们对老教材中的课文进行合理整合,以主题统领,以学习为主线,形成大单元新秩序。
高一下学期的三篇与屈原有关的课内阅读课文,分别是《渔父》《离骚》和《屈原列传》。三篇作品位于教材的不同分册,我们将之组合成一个系列的群文大单元,加以系统学习。除了文言文阅读教学本身的诉求外,我们希望学生能从学习中理解屈原的精神,勾勒屈原的形象,并随之产生对自我价值观的认识和发展。
例3:“屈原”群文阅读方案中的微写作设计
【写作方案】
以“某人与屈原的对话”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微作文。要求自选人物(或自己或他人),模仿《渔父》人物对话的形式,表达此人物与屈原的思想交流与碰撞。根据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思想等依据,合理组织人物语言。人物对话要有合理的话题,借助话题展开对话,交流思想。本次作业尽量展示自己的阅读面,精选对话的人物。
【学生习作】
我与屈原的对话
高一 左冰蓝
月光暗淡,阴云遮空,我在一片芦苇中见到了屈原,那位名传千古,志趣高洁的名士。
我问道:“您为什么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呢?凡是聪明之人,都不固执己见,能够随机应变。既然世道混乱,您又无能为力,为何不随波逐流呢?”
屈原面色凝重,严肃地说道:“哀哉!我岂能同子兰、郑袖之流同流合污!”
我又说道:“既然这样,您就更不应该消沉下去,积极地面对未来啊!要知道,不破不立,成大事者必历经磨难,您这么博学,难道这其中的道理还不明白吗?”
屈原叹息道:“不是我不懂,是楚王不懂,是楚国士大夫们不懂啊!一味地对外割地求和,增加赋税,老百姓们敢怒不敢言。”
我还想说下去,可是屈原伸出手阻止了我,说道:“理想破灭,抱负东流,国家瓦解,疆域崩裂。这样的话,我唯有一死来证明自己,证明楚国人的气节!”说罢,便慢慢地走向了汨罗江,走向了他命运的终点。
王守仁与屈原的对话
高一 杨曜华
兰泽之畔,纷纷芳草。唯一人伫立,望古一叹。忽,一面色枯槁之人蹣跚走来。
伯安正色,曰“屈原兄,吾于此已等候多时了。望兄为削官而叹,为楚国而忧;吾疑,非为官可利民乎?非为官可兴国乎?”
屈原曰“官,上谏君,下为民。不为,何以利民?何以兴国?”
伯安曰“非也。官为君所定,而君无常也。若吾,于正德年间,败叛王之兵,而后吾为君贬于贵阳。由此方知,官不稳也。唯民方为国之根基也,吾等可开民智以兴国。吾于龙场悟道,传天下之民,令其知‘知行合一也。望兄没执于朝廷,望兄传其道,惠于民。终,望兄思之。”
言罢,作揖,离去。
【习作点评】
本次微写作因为有“屈原”系列群文的阅读基础,再结合学生已有的阅读经历,所以这个微写作题目易操作、好上手。例文能根据笔下所写人物的特点,用相应的特色语言加以表达,这种对语言的自觉追求令人欣喜。同时,例文也展示了学生对屈原这个人物理解的深度以及自己的阅读面。左冰蓝同学的微作文显示了对有关作品的理解,并能结合历史知识展开对话内容,很好地刻画了屈原的精神世界;杨曜华同学的作品,所选人物乃明代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王守仁,对话中能表现两人思想经历的异同,展现了杨同学阅读面的广博。
教师自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方案,是未来高中语文课堂的常态,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本案例中,我们的方案设计未必完美,但是方案中的微写作设计确实成为了勾连群文文本和学生学习的桥梁,学生的习作中也能看到承载于对话的价值认知,学生通过思考历史人物屈原的价值观,促进了对自身价值观体系的塑造。同时,传统文化的传承、语言审美的培养也在微写作中一同生成了。这些都证明了“微写作”这一写作工具的教学价值。
三、文学与本地文化结合的任务群方案中基于生活经验的微写作设计
文化参与任务群学习是未来高中语文教学的一种趋势,特别是本地文化、当代文化、电影网络等文化类型都能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真实情境。与文学有关的本地文化,因为有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所以更能走进学生内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达成学习目标。
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和“像山那样思考”两个专题所选课文是对故乡或者异乡的回忆和描写。老舍笔下的北平,郁达夫笔下的江南,都有着独特而鲜明的地方特色。那么,如何看待我们生活的无锡呢?不论是祖辈都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还是随父母迁于斯居于斯的外乡人,这里都有过你的泪,你的奋斗,你的童年和少年,还有旅客看不到的风景,感受不到的温情。由此,我们设计了“文学与故乡”群文阅读方案,并用微写作检验阅读成果。
例4:“文学与故乡”群文阅读方案中的微写作设计
【写作方案】
学了《想北平》《江南的冬景》等作品,和学生一起探讨我们眼中的北平、江南和老舍、郁达夫笔下世界的差异。我们眼中看到的仅是著名景点、美食小吃,而他们既写出了融入血肉的亲密,又显现了异于他乡的特点。既亲切又有辨识度的无锡是怎样的呢?请以“无锡”为主题,写作200字左右的微作文表达你对无锡的理解。
【学生习作】
甜味无锡
高一 王静怡
人们若是提起无锡,怕总不会绕过“嗜甜”这个标签。若把江南比作水乡,那么无锡的水便也是带着甜味儿。
无锡的水大多取之于太湖,太湖风景绝佳,水便也灵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蕴含着温情的无锡所养育出的儿女大多是温柔的。似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发生什么急事,他们都总能温温和和地面对,有时觉着无锡人也带着“甜”味儿。
无锡自也是无法与大城市争辉,并不是逊于它们,而是无锡更适合在这块宝地上温暖着驻足这里的人。没有都市的喧闹,能让你从心里感到宁适,忘却往昔的苦楚,沉醉于无锡开放、包容的怀抱;没有窘迫、逼仄,让你拥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品味着无锡那从本土人情中透出的甜味。
无锡像是一位可亲可敬的母亲,她将每一位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过的人都视如己出,没有分毫差别。不仅仅是无锡人,就连久留无锡的人也应该是不愿轻易离开无锡的。毕竟离开这里,又该去哪儿找到比无锡更宜人的城市呢?
乡愁始于锡城,终于锡城
高一 詹斯涵
我不是无锡人。
来无锡已经十几年了,回想当年,初到无锡时还只有三四岁。那时还小,尚不知乡愁为何物,大了一些,渐渐认为乡愁是中秋佳节时,听到电话中亲戚朋友的乡音而感到的内心抽痛。所以,乡愁始于锡城。
或许是江南的朦胧烟雨磨平了福建生来就有的急躁,我的性子与江南格外地搭。十几年时光,让我潜意识里认为,这里,已是我的故乡。心中的锡城,不是夜晚市中心的华灯初上,不是南长街胡人海如潮水,而是雪后古建筑的诗意和韵味,是老居民区的小桥流水人家。我曾到过南长街后的一片住宅区,这里,有地道的无锡菜和无锡话,与南长街的喧闹截然不同。傍晚时分,一户人家在河旁架起一张桌子,一盘盘的无锡菜端上桌,只为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夜色渐浓,夏夜的风吹来,带来凉爽,这样的生活,始于喧闹,归于平淡。
锡城,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消融乡愁的地方。乡愁,始于锡城又终于锡城。
【习作点评】
本次微写作任务的完成既要基于群文文本中名家对故乡或者异乡的情感体验的理解,又要表达对无锡这个故乡或者第二故乡的生活感悟。王静怡以“甜味”总结了她对无锡城市性格的理解,詹斯涵解释了为何在第二故乡消融了她的乡愁。例文中的无锡,有血有肉有感情,是作者心中活着的乡土,活着的文化。
本地文化是最好的“真实情境”,文学阅读的学习任务群方案设计如能利用好本地文化,将有利于学生走进文学作品,延展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并建构个人的生活世界。这种基于本地文化和个人生活经验的微写作任务,塑造的是具有地域色彩的语言表达方式、本地文化理解和乡土审美意识。微写作在这种情境下是教师关联文学阅读和文化理解的常用便捷工具。
“微写作”这一写作形式早已有之,如何应用于語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中,使之成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一种有效、便利的学习工具,是需要不断探索、思考和改进的。我们把微写作当作一种重要的且常用的学习工具,它承载的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素养。我们在实践中看到学生通过微写作建构阅读能力、培养价值认知、养成生活经验,这体现的就是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内容。而未来如何更好地应用微写作这一学习工具,还取决于我们对语文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等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 陆志平.普通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指南[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8.
[3] [美]詹姆斯·格莱克,张 彦.混沌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 ? 21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