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十四五”国有资本布局 创新发展产业集群

    李朵朵 王吉鹏

    

    “十三五”期间,各省市一般都按照空间、产业、企业的思路布局国有资本,其中空间布局就是按照省内——全国——境外的平面线性思路展开,而且基本都以要素驱动,基于本地区资源能力所进行的区域或地理上的拓展。

    “十四五”是新时代的第一个五年规划,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创新极为关键。

    要充分利用良好资源进行创新。以仁达方略对攀枝花市“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为例,管窥如何创新不同的产业集群。

    四川省攀枝花市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钒钛资源,攀枝花市“十三五”规划第五章提出“加快建设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其中规划了几个重点项目+六基地+两中心(电子交易与贸易中心、生产性物流与服务中心)。仁达方略认为,这样的规划思路局限在平面的概念上,应该将其立体起来,不只是建基地,更要建中心,从平面到立体。大家知道地处内陆腹地的山城重庆,不生产一粒咖啡豆,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依托重庆的区位优势和开放优势,位于两江新区的重庆咖啡交易中心却建设成为世界三大咖啡交易中心之一。重庆咖啡交易中心促进国际咖啡交易的同时也带动了重庆地区的咖啡行业发展,成功摆脱了要素依赖,在这个不产咖啡的城市,却能看到不少咖啡馆的身影。可预见,重庆将在国内咖啡行业甚至世界咖啡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正如众所周知,法国是世界顶级的葡萄酒产地,但是你不知道的是葡萄酒的定价中心在伦敦。借鉴于此,所以我们建议攀枝花市除了建设传统的实物生产交易流通和基地建设外,还应建立钒钛中心,目标是建设“三平台,两中心”:全国最大钒钛电子交易平台、钒钛(跨境)电商平台、钒钛产业链融资增信平台和全国钒钛交易结算中心、钒钛大数据中心。其中钒钛产业中心还可以成为定价中心。而产业链聚集功能则是指“产品供应链上的贷款、保理、租赁等金融服务,都可以围绕钒钛交易中心集聚起来”。这样,攀枝花市的产业布局定位就会发生质的飞跃,产业结构、资本结构、人才结构都会焕然一新。

    “十四五”规划国有资本布局的原则是:

    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要更好地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要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及区域战略,

    更好地发挥国有资本服务于创新型国家战略功能,

    更好地发挥国有资本服务于公共民生功能,

    国有资本要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

    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要更好地服务于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其表现为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同、与深化垄断性改革协同、与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管理体制相协同、与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相协同。

    以四川省国有资本布局“十三五”规划为例,四川省“十三五”时期也是按照空间、产业和企业的维度布局国有资本,仁达方略研究认为在思路正确的前提下,可以继续实现每个维度的深化与升华。资本逻辑就是产业逻辑,所以要在国资布局原则前提下,按照资本逻辑调整布局,站在产业和趋势角度进行系统完善。

    空间角度,要有全球视野。西渝高铁的开通,直接实现了重庆与欧洲相连,这正是基于“陆权战略”的结晶。同样,中关村在全国开设产业园这种模式的输出,即可视为空间上的杰作。

    产业角度,体现本质思考,摆脱路径依赖。比如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四川倚重的农业、矿产都是要素驱动,基础的传统产业,要实现基于产业链叠加和渗透的产融结合,形成不同的产业生态。目前四川省国资布局组合资产重、周期长,按照产业移动平滑曲线(仁达方略知识产权成果),布局要有战略对冲。比如要从规模导向转向价值导向,实现高质量发展,保存量促增量。原来四川省着力打造的万亿产业大部分都是面向存量布局国有资本,增量空间有限,而贵阳做出的大数据,存量很小,增量却无限。

    企业角度,国有资本在省属和市州分布时要加强顶层设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实行分层分梯度的集群式发展。

    附录:“十四五”产业重点方向

    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

    区域围绕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融合化、平台化趋势,抓住数字经济、健康经济、消费升级、大文旅、共享经济、平台经济、蓝色经济、文化创意、六次产业融合趋势机遇,推进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利用工业互联网、互联网+、智能+、文化+、健康+等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融合创新、转型升级。强化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等基础产业。布局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未来汽车、新能源、智能装备、新一代通讯技术(量子通讯、5G)、精准医疗、生物技术等产业热点领域布局发展。

    产业“引擎”培育

    电动新能源汽车及其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 )的产业化普及、互联网——物联网线上线下融合对生产生活方式变革、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带来的智能装备及解决方案需求、健康消费升级带动的生物技术和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等,将成为“引擎式”的重大产业驱动力。

    园区新版本

    当前产业载体强化整合与更新。高新区、经开区、工业园区等进入二次、三次开发阶段,产城融合、创新驱动、新产驱动成为主要特征,加快打造园区载体新版本。具有产城融合特征的产业社区、产业公园、产业新城、产业综合体等载体将成为中国新经济、创新经济的主要承载平台。

    创新融合

    展望“十四五”,我国产业经济结构将持续进行优化和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将深入推进,新一轮产业变革浪潮之下,在编制“十四五”规划时,应更注重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多领域互动、多要素联动的创新融合产业体系。

    高科技经济

    “十四五时期”将是以5G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突破期和应用期,人工智能、生物技术、能源技术、智造技术等带来重大产业变革,其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以往的工业革命,将革命性地影响产业结构和社会就业。

    新基建经济

    2018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发展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产业及社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发展的新基建是我国新一轮基础设施关注的重点所在。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設施建设进度。

    新消费经济

    应对消费品质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消费形态由物质型向服务型转变,消费方式由线下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消费行为由从众模仿型向个性体验型转变,消费需求的高端化、个性化、定制化特征日趋明显,聚焦培育发展新零售、新体验、新业态创新。

    公共服务新需求

    具体应对包括“二孩”效应带来的主要中心城市教育、医疗等供给扩量的需求;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健康、养老、医疗、福利、社会照护等服务的转型;应对消费升级和品质提高带来的公共空间、运动设施需求的增加;应对提升文化自信带来的公共文化服务与设施供给的需求增加。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

    “十四五”时期国内进入城市有机更新和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时期。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六次产业,推动城乡服务均质化,实现城乡互动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

    围绕推动从生态保护、生态修复进入到生态经济的转化,加速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加强生态准入,强化生态治理和管控,建设美丽中国。

    军民融合

    军民融合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坚定实施七个战略”,其中之一即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从世界范围看,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军民融合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