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有效利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线的数学老师,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老师课前的精心“设计”,被学生“无情”的误导,导致老师们怒不可泄。从而把“矛头”全部指向了学生,学生的“错误”成为课堂延续的“障碍物”。如何排除这个“障碍物”,课堂教学该走向何处,老师无能为力。因此为了顺利完成“教学设计”,当学生出现错误老师会用比较消极方式去处理,甚至于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处理。导致课堂比较沉闷,学生不敢、不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不愿意去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被限制,想法有局限。课堂就成为了老师的“一言堂”,老师只有不断地引导、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
而这些现象也是我们很多老师比较苦恼的问题,这些现象源于老师们对于教材的理解、课堂的理解、学生的理解。受传统课堂评价标准的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处理方式有:要么避而不见;要么一味指责批评,“这些题目讲了多少遍还记不住,心思都用到哪里去了?”。;要么请出错的同学先坐下,让班级的优等生把正确答案展示一遍;要么老师亲自上阵对学生的错误寥寥几句评价,草率收场。这样的“经典剧情”每天都在上演:学生在订正题目时,老师批“×”的题目直接改成与原判断相反的判断,根本不知所以然,下次再出现类似的题目还是出错。长此以往,学生对待错误就会显得无动于衷,很少会去反思错误形成的原因,也不善于从自己和他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尤其是在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下,老师们在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正确的去处理,不会正确的去处理,不能有效的去利用“错误资源”,导致课堂氛围不浓厚,尤其到高段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大大降低。老师们简单、直接、粗暴的处理“错误”,一味的躲错、避错,使得学生怕出错、瞒错误,又不断地出错,不敢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甚至出现与老师对抗、厌恶数学、厌恶数学课堂,导致恶性循环。这些现象都在警示教师要以高度的专业自觉审视学生的错误,敏锐地分析出学生错误背后所隐藏的教育价值。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失败是有教导性的,真正懂得思考的人,他从失败和成功中学到的一样多,甚至是更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课堂教学中,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会产生很多始料未及的错误。面对这些错误,如果我们能进一步分析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并能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分析,让学生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把“错误”向“资源”转变,很好的去利用错误这资源,这一资源必将成为课堂心得生长点,成为学生成长的契机。那么,如何让学生享受“去伪存真”的过程?如何乐于、善于运用错误资源,让学生增长知识、形成智慧?
一、善于接纳错误,显露真实的课堂。
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基础、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生活经验、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就会有不同的思维水平,在课堂上难免会出现“奇思妙想”、“奇谈怪论”,难免会有“意外”,然而这些课堂上产生的不同意见也是非常的。哲学家黑格尔说:“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正确很可能是一种模仿,可错误却绝对不是一种经历,真实而自然,他是通往正确和成功必经之路。著名特级老师华应龙曾在多个场合谈及他个人的教学主张:教育即融错。实际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会发生错误,关键是我们能不能以包容的心态,深入思考错误产生的根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在经历“自我否定”的过程之后建构正确的认知结构。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一个错误也没有,那么我们首先应思考的是这样的教学是否真实,这样的教学有无必要。真正精彩的课堂,不是“一帆风顺”毫无差错的课堂,而是“以错而究”深刻探讨的课堂。
案例1.
在教学“找次品”一课时,孙老师提出了有8个乒乓球,其中有1个球比其他球稍轻,如果只能利用没有砝码的天平来判定哪一个球轻,请问你最少要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到较轻的那个球?并让同学们估一下,由于有2、3、4个球的经验,学生们众说纷纭,有的猜2次,有的猜3次,还有的猜4次。
面对这种情况,孙老师进行引导:“似乎不太容易很快得出结论,那么请同学们自己验证一下”
老师要求: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称的过程。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互相交流,尽量让别人听懂你的意思。
学生1:先将8个球放在天平的两侧,每边各4个,再将较轻的一边的4个再分成2组,每边各2个,再找出较轻的那一组,将其再放到天平的两侧,每边放1个,至少要称3次。
此时孙老师并没有打断学生的发言,而是继续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进行了展示,学生清晰的表达了他的想(提示引导:这一组的方法,是把8分成了几组?(2组)每组分别是几个(4,4)?至少要称几次?(3次)法。)
同时引导学生:還有没有同学的想法跟他一样的,到底最少需要秤几次!大家听听别的同学的想法。
学生2:天平两边先各放3个,剩下2个,最好的情况是,天平平衡了,将剩下的两个再称,这样用2次;如果不平衡,就将轻的那一边的3个再称,挑出其中的2个分别放到天平两边,另一个放天平外边,如果平衡,天平外的就是次品,如果不平衡,轻的小球就是次品。所以只需2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
此时孙老师继续引导;这一小组,是把8分成了几组?(3组)每组分别是几个(3,3,2)?至少要称几次?(2次)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教师:经过大家的讨论,看来从8个小球中找一个次品,最少的次数是2次。
之后,孙老师走到让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面前说:“听了刚才宋占奇同学的发言,你有什么感受””那位同学回答道:“分成3组好像更节省秤的次数”老师说:“你是一位敢于思考问题的同学,虽然验证的次数不是最少的,但你的思维也是很缜密的,而且你学会了和其他同学交流,修正了自己的认识,这是多好的学习方法呀!我们大家都要向你学习!”
紧接著孙老师继续引导:我们将 8个乒乓球分成(3, 3,2)三组要称2次,可是把8个分成(4,4)两组却称了3次。多了一次在哪呢?
孙老师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对比出分两组是将次品确定在总数的二分之一,而分三组是将次品确定在总数的三分之一,提高效率。通过对比观察、分析,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分三组的优越性,从而对找次品规律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知。
我们可以看到孙老师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意见,力求营造宽容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实地、自主地展现自己的学习历程。作为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暴露自己的思维,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引导,让学生在倾听、思考、提问、评价中,学会学习、借鉴和修订自我认知。孙老师适时的承揽学生的错误,协助学生们突围,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还帮助学生树立了信心;既尊重了学生的不同见解,也很好地引导了学生的思考。
因此,允许课堂上产生不同的意见,关键在于我们老师怎样去接纳,利用和引导。教师发自内心地欣赏、尊重学生,给学生一些发现自我的机会,让这些资源变成学生发展的正能量。
二、及时捕捉错误,将课堂引向深入。
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有效的利用錯误资源则是教师的义务。错误的价值有时并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师生从中获得“新的启迪”。学生的错误作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是可遇不可求,我们在课堂上要敏锐地发现并时铺捉到“错误”,挖掘学生错误后面的价值,学生出错的原因,让课堂在效地防止错误的再次发生。教师要智慧的地把学生在课堂上的错误放大、再放大,不急于定论,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观点,将错误一一昭示,这样对错误的认识就越深刻、越全面,越能促进对真理的掌握。同时使得课堂“错误一发现一探究一进步”的良性循环中充满活力。
例:
张老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一课时,就出现了这样个场面:
张老师提问:“长方形有几条对称轴?”
当时全班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长方形的对称轴是2条时,有一个学生却站起来说“老师,不对,应该是4条”
张老师没有直接否定这位同学的想法,很疑惑的看看全班同学问道:“到底是两条,还是4条?”此时一石激起千层浪,霎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争论声,究竟是2条还是4条呢?
老师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到底是2条还是4条,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下吧。”各小组专心的投入到了热烈的验证、交流、讨论过程中。
过了几分钟,有几位同学争先恐后的抢答到:“老师,是2条!”。老师满脸疑惑的的追问道“是2条吗?你怎么知道的?”学生胸有成竹的说“老师,我们小组是将图形剪下来,对折发现的。”说完,张老师邀请这位学生上台给大家展示其验证的过程。同时分析到“老师,我是这样想的:既然他是一个轴对称图形,那对称轴的两侧图形应该能完全重合。
通过展示,张老师将善意的目光投向了“出错”的学生,让那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对这位学生进行了评价,同时对于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以及他接纳别人的观点提出表扬。
学生的确很聪明,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但显示出了他们的创造潜能,还显示出了他们非凡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孩子们真真切切感觉到了“做”数学的乐趣理越辨越明,思路越辨越清晰。一个普普通通的错误,只要巧妙的加以利用,挖掘错误的“闪光点”,就能成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资源。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们不妨延缓评价,把皮球踢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争辩、动手操作中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学会理清自己的思路。在争辩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争辩中获得正确的知识建构。
对教师来说学生的“错误”将课堂引向深入深入的机遇,提供给学生成长的契机,同时对于教师来说也是是挑战。我们说课堂因错误而精彩”,并不是说有了“错”很精彩,而是指用了“错”更精彩,精彩在教师艺术地处理了随机生成的错误,巧妙地彰显了错误的宝贵价值,用真正富有生命价值的气息浸润发展着的学生生命。
三、巧妙利用错误,引发学生智慧地反思。
课堂上,教师巧妙抓住错误生成的契机,于精彩之处挑起矛盾,在困惑之时给学生留足探究空间……有意引发学生对原先自己发生的错误的自我认识和内向反思,就会激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探索或与群体中其他成员之间的讨论和思维碰撞,而逐渐对错误认知开始觉醒,最终形成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同化、顺化自己的知识结构。这种从不理解到理解、从错误到正确的建构过程,恰恰体现了教学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例:马老师在执教《平均数》一课时,出示了这样一道平均数问题:从同学们这学期的体检表中,马老师了解到这样一组信息:我们班的24个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48厘米,21个女生的平均身高是152厘米,你能算出我们全班的平均身高吗?
学生审题后,开始独立尝试解答。师让一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
生:(148+152)÷(24+22)≈6.5(厘米)
(看了黑板上的方法,下面的学生哄堂大笑起来,显然,是这位学生“不切实际”的答案引发的哄笑)。
生1:(脸带困惑、忐忑不安地站在黑板前,不知所措)
师:(微笑着,故作惊讶地)你们笑什么呢?)
生2(又一次笑了起来)说:他算到6.5厘米,我们都成了“小人国”的人了。
师(语重心长):你们的笑声,老师能懂,但老师不赞成,你们想想,这位同学虽然做错了,但一点合理的地方都没有吗?
(学生们开始安静下来,虚心地听着。)
生1:他用除法求平均身高是对的;
生2:(急切地):我补充,求全班的平均身高,必须先求出全班的总身高和总人数,他只错了一步,没有求出46人的总身高。
生3:老师,我想帮帮他……
师:(微笑着):大家说得真好,你能修改一下你的算式吗?
生:(自信地点点头,在黑板上写出了正确的算式)
(老师和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
……
错误是一种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教学资源。教师自己首先要转变观念,蹲下来找学生的闪光处,其次指导学生虚心地听、静静地想、客观地评价。在上述案例中,教师肺腑的话语和真诚的引导,才没有让哄笑冲走学生们思考的兴趣,也没有让哄笑冲淡师生之间的情感。正因为如此,学生不仅改正题目的错解,更重要的是暴露了自己分析、思考的方法,从而使我们的教学和评价促进了学生智能的提高、情感的升华和个性的张扬。
反思,简单地说,就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学习反思,就是以不同的时空视点对原有学习经历进行重新思考。如果能把他人评价与反思相结合,则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分析水平,因为他人的评价,只有通过自己的评价和反思,才能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智慧。作为我们教师来说,要用自己的一颗“平等心”、“宽容心”去换取学生的“自信心”、“成功心”,给错题孕育新的生命种子,输送充足的生命养分,让错题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量!
吴正宪老师老师支招:当课堂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教师的处理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进程,吴老师是如何抓住这些资源并“化腐朽为神奇”的呢?
第一、要将学生的错误视为资源。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儿童当儿童看”,真诚地和学生站在起,友善地走进他们的心灵,宽容地接纳学生所犯的一切错误。要知道犯错误是学生的权利,是学生进步的关键阶段,一定要善待错误、善待学生,并且将错误视为资源。
第二、学习就是一个“试误”的过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的试错误说”颇有影响。他所做的“饿猫开迷笼”实验非常经典。实验中的小猫通过不断尝试、犯错,最终学会了开启笼门。教师应有意给学生犯错误的机会,让学生在经历错误的过程中认识错误,将错误转变成进步的阶梯,积累成功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吴正宪、周卫红、陈凤伟.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
(2)华应龙,华应龙与化错教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10
乌鲁木齐市第七十一小学 ?包新华
202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