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探析

    赵华灵++袁伟

    [摘要]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式,将其推向深入:批判错误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明方向;推动无产阶级革命家组织建设,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组织保障;强调注入性与引导性相统一,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确立基本原则;推进马克思主义“四进入”,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扩展实现途径。

    [关键词]列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灌输理论

    [中图分类号]A2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6.005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问题。列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宣讲、对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开拓性的革命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由仅被少数人所理解到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列宁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概念,但在其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经历了由革命家群体首先接受到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的传播过程、由革命理论到革命实践的发展过程,以及由国内到国外的影响过程。所以,列宁以自身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早期探索并做出了巨大贡献。一、批判错误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明方向列宁十分重视科学理论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的指导作用,认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1]241,强调是否掌握革命理论关系到无产阶级政党的生死存亡,把理论看成是无产阶级改造社会的锐利武器,非常注重对无产阶级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结合。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结合,首要的问题是要对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或冒牌的马克思主义、全面的马克思主义或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进行辨析。在俄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出现过不少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列宁通过批判这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全面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明了正确方向。

    首先,列宁既反对民粹主义,又反对孟什维克主义,强调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核心。产生于俄国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粹派,曾经希望借鉴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弊端的揭露,结合俄国国情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但民粹派过分强调俄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观意志,试图以俄国封建制为基础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跨越。1890年代,由民粹派演变而来的自由主义民粹派否认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试图继续维护俄国封建制度,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著作中,对民粹派的唯心主义哲学进行了批判,强调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强调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说明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列宁在批判民粹派、强调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并不认为无产阶级应该被动地追随资产阶级,而认为掌握了先进理论、明确了革命前途、具有先进性的无产阶级应该取代软弱的资产阶级,掌握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并在出现有利时机和条件时,引导革命向有利于无产阶级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是既尊重了俄国社会现实,又发挥了无产阶级的主观能动作用,才是对唯物辩证法的正确理解和运用。为此,列宁同教条式地理解无产阶级革命条件、被动追随资产阶级的孟什维克主义在革命领导权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等方面展开了论战,并通过十月革命的成功实践对孟什维克主义进行了有力批判,结合俄国革命实际传播了唯物辩证法思想,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大众化的核心是唯物辩证法的大众化。

    其次,列宁批判了“合法马克思主义”和“经济主义”,强调对社会主义方向和无产阶级革命性的坚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内容。在反对民粹主义时,列宁曾经与“合法马克思主义”结成联盟,并使马克思主义得以广泛传播,但当列宁发现“合法马克思主义”要“腐蚀社会主义意识,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宣传社会矛盾缓和论,否认社会主义运动的独立自主权,从而也就否认它的生存权”[1]305,事实是在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时,列宁则毫不犹豫地与之决裂,明确表示俄国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肯定资本主义的目的是否定和超越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革命实践方向。列宁不仅领导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社会民主工党对外与“合法马克思主义”做斗争,而且对内与“盲目地崇拜自发的工人运动,片面强调经济斗争的意义和作用,否认政治斗争、思想理论和政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醉心于细小的改良运动”的“经济主义”做斗争,强调社会民主工党的工作虽包括经济斗争,但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斗争,而“应该积极地对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教育,发展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1]342,最终通过革命实现对专制政府和旧的社会制度的变革。列宁坚信,使广大群众坚持运动的社会主义方向和无产阶级的革命性,是变革旧制度的主体性要求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内容。

    再次,列宁反对经验批判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早在1905年,列宁就认识到党的出版物应该服务于无产阶级事业的整体要求,在无产阶级写作事业中一方面“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1]664,但同时“对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写作事业不能是个人或集团的赚钱工具,而且根本不能是与无产阶级总的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无党性的写作者滚开!超人的写作者滚开!……写作事业应当成为社会民主党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统一的党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1]663。所以,当以波格丹诺夫为代表的俄国经验批判主义者接连出版了许多攻击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著作、认为马克思主义宣扬“神秘主义”和“二元论”、认为唯物主义已经被科学的最新成就所驳倒时,列宁不仅从哲学上批判了经验批判主义的不可知论和实用主义真理观,而且针对波格丹诺夫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过时,而是需要补充”的说法,认为任何理论都体现着两个斗争着的党派,任何以无党派自居、超越二者的企图都是妄想,进而阐述了哲学的党性原则,强调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因此,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思想方法和基本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样应该以党性原则为基本原则。

    郑 州 轻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2015年第6期赵华灵,等: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探析二、推动无产阶级革命家组织建设,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组织保障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形成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但并非在大众中自发产生的,它本身并不能自动地进入到社会大众当中而直接实现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只有通过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首先掌握,才能将其大众化到人民群众的头脑当中。为此,塑造素质优良的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群体即无产阶级革命家组织或者说是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保障。

    首先,列宁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是取得人民群众认同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列宁强调,社会民主工党的“任务不是消极地为每一阶段的工人运动服务,而是要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给这个运动指出最终目的,指出政治任务,维护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独立性。工人运动脱离了社会民主党,工人阶级就会失去自己的政治独立性,成为其他党派的尾巴,背叛‘工人的解放应该是工人自己的事情这一伟大遗训”[1]284,“任何革命运动,如果没有一种稳定的和能够保持继承性的领导者组织,就不能持久”[1]404。正是因为无产阶级政党具有推动无产阶级斗争的自觉性和防范工人运动软弱性的力量,才能够为无产阶级认同,并接受其理论和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其次,列宁强调加强党员监督,是保持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保障。无产阶级政党由志同道合的大批党员组成,党员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实现结合这一使命的具体承担者和直接推动者,其能否秉承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直接关涉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否实现。基于俄国专制制度的实际情况,列宁提出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应该具备“由职业革命家组成;由少数人组成;应从事秘密的组织活动”的特质,因为职业革命家的政治组织会消除不同经济行业间的区别,便于扩大社会民主党影响群众的范围;党的成员由少数的先进分子组成并从事秘密活动,是在俄国专制制度下保证党组织安全性所必需的。但秘密的党组织及其成员是否会因为缺乏监督而丧失先进性,进而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能否和如何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列宁认为可以通过“极其严格地选择成员,培养职业革命家”这样的组织原则,来“保证有一种比民主制更重要的东西,即革命者之间的充分的同志信任”[1]419,即通过严格选拔和对成员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和培养,以保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是在沙皇专制的俄国不可能有普遍民主监督情况下的特殊监督方式。

    十月革命后,基于俄共(布)成为苏维埃政权的执政党,党的组织和活动不再需要秘密进行,列宁提出和推进了加强党员思想教育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以保障党员先进性的新的监督方式。例如,十月革命后不久,列宁在起草俄共(布)党纲草案时就将对共产主义的宣传列为党最迫切的任务之一,俄共(布)八大又专门制定了对党员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提纲。之后,列宁在起草俄共(布)十大、十一大决议时又多次强调要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在组织建设方面,为保证党员质量和党的队伍的纯洁性,列宁提出并实施了严格党员入党条件和手续、延长新党员预备期、清除不合格党员等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具体措施,并建立监察机构以纯洁党的队伍,在1921年俄共(布)十大上成立了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在1922年俄共(布)十一大上成立了各级检察委员会,实施对党的内部监督,以保持党员先进性,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强调注入性与引导性相统一,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确立基本原则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广大群众的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由革命家组织传递到广大群众中去,列宁提出了著名的“灌输理论”。1894 年和1900 年,列宁分别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和《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中明确指出,应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到工人中去。1902 年 3 月,列宁在《怎么办?》中进一步对灌输的必要性进行了明确的阐述,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1]318,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灌输的必要性:一是工人运动不可能自动产生科学社会主义;二是社会主义学说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理论中发展起来的;三是自发的工人运动容易受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控制。列宁的这些论述是自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第一次对“灌输理论”进行的最全面、最具体的论述。

    首先,列宁结合俄国实际和革命传统,着重强调灌输对俄国革命的重要性。列宁的灌输理论直接受到考茨基灌输思想的影响,认识到“现代社会主义意识,只有在深刻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出来”[1]326,需要以一部分人借助科学知识对现实社会实现从现象到本质、再到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基础。同时列宁也看到,俄国革命有强调“少数人”的精英作用而忽视与民众相联系的历史传统,因此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组织一个和自发工人运动有紧密联系的革命政党,就显得更为重要。

    其次,列宁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目的,强调灌输是注入性与引导性的统一。列宁在《怎么办?》中侧重强调了灌输的注入性和工人在灌输中的受动性,之后又对此进行过解释,认为是自己反对“经济派”在工人中极力鼓吹工人运动的“自发性”、贬低理论指导作用而采取的一种矫枉过正的行为,并将此比喻为:“经济派把木棍弄弯到一边去了。要弄直木棍,就必须使木棍弯到另一边,我做了这件事”[2],但这并不意味着列宁对单向注入的过分倚重。其实,列宁的灌输理论不仅强调革命家组织在灌输中具有一定的主动地位,更强调灌输的目的是使人民群众接受和了解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而了解本阶级的利益、前途和使命。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灌输的形式既可能是注入式的,更多则是结合人民的实际情况,通过说明和解释等方式引导工人使之了解斗争的意义,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大家接受和了解马克思主义。

    四、推进马克思主义“四进入”,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拓展实现途径列宁通过推动马恩经典著作出版、创办报刊杂志、兴办大众文艺、创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机构等,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大众,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从1890年代开始,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就同列宁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列宁在萨马拉时就把《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俄文,译本以手稿的形式流传。列宁在1895年写作的《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等著作在向俄国读者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著作方面起了重要作用。20世纪初,列宁主编出版了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1905)、恩格斯的《行动中的巴枯宁主义者》(1906),以及给库格曼和左尔格的信,以使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具体指导俄国1905年革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又领导俄共(布)收集、翻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使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有重要著作都有了俄译本,为在俄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提供了文本基础。

    此外,列宁的整个革命生涯也与革命报刊的创办紧密相连。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早期传播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通过马克思主义者与合法马克思主义结成联盟,从而能够出版各种揭露性的革命刊物,“这种揭露性的出版物不仅在某一传单所抨击的那个工厂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且在所有听到揭露出来的事实的工厂里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种方式“成为唤起阶级意识、开展工会斗争和传播社会主义的起点”[1]341。之后,列宁又把《火星报》的创办作为建立全国性革命政党的组织和思想基础,希望通过全国性政治报纸的创办把全党的力量凝结起来,并且成为面向“全民的揭露的讲坛”[1]372。当《火星报》一度为孟什维克派所把持、布尔什维克难以宣传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时,列宁又提议创办了《前进报》,把发展马克思主义和反对机会主义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在进一步宣传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列宁又推动创办了《无产者报》,整顿了《新生活报》,并具体指导了《真理报》的工作。

    列宁对电影等大众文艺事业也十分关心。列宁尤其认识到电影这种生动、通俗的表现形式容易被群众广泛理解和接受的特点,故而把电影看成教育群众的有力工具,并推动、扶持苏联电影事业的发展。列宁曾说,“所有艺术中最重要的是电影”[3]594,并在1919年俄共(布)八大上把电影和学校、图书馆等一起列入教育手段。为充分发挥电影的宣传教育功能,列宁重视电影院的普及,关注偏远的农村地区的电影院兴建,并命令各车站设立士兵电影院。为此,当时还发明了“鼓动列车”等装载简单电影放映设备的车辆,具有了在乡村为群众流动放映电影的能力,并因此“使我们的宣传将会特别有效”[3]383。

    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推动并指导创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机构,1918年成立了俄国社会主义科学院,1921年成立了俄国马克思恩格斯学院(1931年与列宁学院合并),使之成为研究、宣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的专门机构,该机构有计划、大规模地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出版工作,有力推动了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平台。

    此外,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持续推进,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另一个重要途径。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而国家和人民对理论的需要则在于理论对人民利益的关注程度、对人民困惑的解答程度、对群众问题的解决程度。列宁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并指导俄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保护了人民利益,满足了人民需求,人民通过成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更加认同指导革命和建设的理论。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成功,不仅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国内的大众化,而且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国内推向国际,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初了解和接受,以至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十月革命胜利影响下的直接成果,更是列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一大亮点。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41.

    [2]约夫楚克,库尔巴托娃.普列汉诺夫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236.

    [3]列宁.列宁全集:第4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