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高职院校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创新团队管理模式研究
王天禹 周明欣 王巍
摘 要:学科交叉融合型高职教育教学创新团队是高职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的重要一环,对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以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创新团队建设管理为例,从管理目标、管理机制和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建筑类高职院校多学科交叉融合型教学创新团队的组织管理模式。
关键词:建筑类高职院校;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创新团队;管理模式
文章编号:2095-4085(2020)10-0165-02
树立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是我国高职教育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重要内容。多学科交叉融合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更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科学高效开展学术研究、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打破单一学科教学团队的壁垒,改善成员知识结构类似的弊端,为高职师生搭建起集成式的科研实践教学平台,对提高高职教师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高职复合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本文就从目前建筑类高职院校学科交叉融合型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以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创新团队为例,浅议建筑类高职院校学科交叉融合型教学创新团队的组织管理策略。
1 建筑类高职院校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创新团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学科制度分化使多学科融合难度加大
专业知识背景复杂是学科交叉融合型高职教育教学创新团队的主要特征。但长期的学科制度分化使教师形成了自己的专业领域舒适区,难已突破,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就很容易导致许多多学科交叉融合型教学创新团队在合作过程中产生各自为政,各执己见的现象,影响了团队成果及效率。教学创新团队要完成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技术研发等任务,当进行多学科交叉项目或课程时,教师必须要学习了解其它学科的技能和知识,通过团队沟通交流完成科研、实践项目或教学。学科知识融合程度低,必然会导致整个团队运行不畅,执行度低。
1.2 等级式管理模式导致管理机制僵化
现有高职院校团队管理模式基本还是传统的金字塔型等级式管理模式,这种逐级分层的管理模式有着管理严密、命令统一的特点。但多学科交叉融合型教学团队成员一般都是由各学科的优秀教师抽调组成,融合协作创新是团队的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在这种情况下,等级式管理模式就体现出了弊端,即刻板生硬、缺乏弹性,团队运行受上级管理和负责人影响大,教师发言权和参与权得到限制。由于缺乏民主决策,难于形成共同学习、和谐互助、互相激励的工作氛围,容易导致团队创新活力不足。尤其在信息化时代,等级式管理模式更显露出对外部环境变化反应慢、应变能力差的特点。
1.3 创新能力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
创新能力是学科交叉融合型高职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影响下,我国高职院校纷纷组建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但这些创新团队大部分都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和随意性,为了短期内某种目标仓促组建,团队教师的行政管理权还都分散在各院系的教研室,成员要在完成本教研室的科研和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创新团队的工作,时间和精力无法保障。而且大多数团队都有比较严格的考核机制,团队成员多数时间都在应付考核任务,而没有从兴趣或团队长远出发进行创新思考,提高创新能力,影响团队成果质量;团队成员的创新能力缺乏有效的提升渠道,如设备平台支持、协作平台支持、经费支持等。管理机制僵化,影响了教师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型高職教育教学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2 建筑类多学科交叉融合型高职教育教学创新团队组织管理模式研究
2.1 确定融合共生的组织管理目标
多学科交叉融合型教学团队知识背景丰富,各学科交叉互补既可以满足完成复杂问题的需要,还容易激发创新思维,对于完成较为复杂的科研课题和社会服务项目,以及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上都具有较大的优势。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在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型教育教学创新团队时,充分考虑到了建筑类高职院校的特点,根据国家乡村振兴的大背景,选取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为载体建立了创新团队。从学科背景上看,以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和建筑学三个一级学科作为核心学科,同时又加入了信息技术和历史文化相关学科的内容,各学科既有各自特点,又具有交叉性和互补性。从成员组成上看,涵盖了城乡规划、园林技术、古建筑和计算机四个专业,既可以综合、全面地研究历史文化村镇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保护开发的科研和技术服务。同时,又可以通过项目反哺教学,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实践课程。自2018年组建以来,团队以项目为导向,完成了兰西县女儿城和兰西县小城子村传统历史文化村庄的保护开发建设项目。同时还在2018,2019年连续两届进行三个专业学生的联合毕业设计,为学生创造了多学科小组学习的机会。通过不同专业间互相交流和多学科教师团队协同工作和教学,弥补了本学科知识的单一性,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产生了共生效应。
2.2 实行动态灵活的管理机制
与传统教学团队相比,多学科交叉融合型教育教学团队成员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学习和自律能力,喜欢挑战和创新,喜欢宽松自由和谐的合作氛围。因此改变现有的垂直管理模式变扁平化管理模式就更加重要,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团队成员人人都有发言权和参与管理权,团队带头人的作用更象是一个协调者。同时在信息化时代大背景下,团队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管理模式。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创新团队成员在运行过程中就实行虚实结合的开放管理模式,团队成员平时分散至各教研室管理,当有多学科交叉的科研、服务或教学项目时,则采用集中攻关形式完成,成员日常学习交流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混合交流的形式来完成。这种利用互联网+的管理模式更有利于激发教师的能动性,给予他们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构建一种轻松愉快的合作环境。团队内部成员实行动态管理,人员可以根据项目特点进行适当调动,也可以根据不同项目和任务进行灵活再组。例如有科研项目时,组建科研创新团队;有技术服务项目时,组建项目设计团队;有竞赛时,组建竞赛指导团队;同时用科研、技术服务和竞赛项目反哺教学,通过多样化合作形式和动态灵活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了团队多学科、多专业的优势,体现了教学团队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2.3 提供科学合理的保障措施
科学合理的保障措施是学科交叉融合型高职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发展的动力保证。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和教学项目,难度和复杂程度都比较高,对参与人员的投入度要求也比较高。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在文件和制度中应引导和激励教师进行学科交叉融合各类型团队的建设;学校应该积极搭建院系、校企等多方协作平台,整合校内教学资源,通过优化资源和平台供给,保障团队运行;提供经费支持,给予经费使用的自主权,保障团队项目的开展;在教师考核、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方面,要摒弃学科本位主义,可以向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团队中有突出贡献的成员适当倾斜,激励团队成员参与项目的积极性。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创新团队建设管理中,就对创新团队成员学术培训和交流、使用场所、设备以及时间上都给予了充分支持;给予团队带头人自主的内部经费调控权和分配权,充分尊重团队成员的参与权和发言权,从而激发团队教师参与科研技术和教学创新的积极性,增强了团队与行业企业市场对接和服务教学的能力。
3 结 语
学科交叉融合型高职教育教学创新团队是高职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的重要一环,对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目前对这种类型创新团队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还尚未成熟,只有结合其自身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管理,努力提高团队管理的科学和有效性,才能保持团队的创新活力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嘉.多学科融合的设计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7.
[2]李佳敏.跨界与融合:基于学科交叉的大学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3]汪秋刚.多学科交叉背景下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现代化,20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