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微出版的实践路径研究
刘培培 郑达威
【摘要】大学生思想活跃,普遍以新媒体作为认识世界和社会交往的主要途径,容易遭受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冲击。高校微出版是应对新媒体传播的合理方式,只是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演变,宣传工作往往有所不适。为了实现高校舆论宣传的与时俱进,现结合新媒体传播的新形势,提出一些针对当前高校微出版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求高校微出版与新媒体传播齐头并进,切实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宣传工作。
【关键词】高校;微出版;实践路径;舆论宣传
为了适应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满足在校大学生的媒介依赖,高校的微出版活动目前十分活跃。高校微出版主要是指各高校已经开设的以关注学生、服务学生为理念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有的还有官方网站的移动客户端。经过这些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高校微出版基本能够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作用,起到快速发布消息并及时引导舆论的传播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官方媒体的价值取向,抵制和对冲了大学校园里其他新媒体错误价值观和不良舆论的影响。与此同时,高校微出版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比如面对以短视频和网络直播为代表的新的新媒体形式,缺乏相应的应对措施,以及作为大学校园里舆论宣传的官方媒体,除了传播代表意识形态的信息外,还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让传播内容贴近学生受众。
一、高校新媒体的传播现状
(一)校园的非理性传播
大学校园不同于其他社会环境,具有地理上的封闭性和思想上的开放性。首先,大学生群体大部分时间都聚集在大学校园内,多数人与外界社会交往不多。再加上很多大学都建有新校区,往往位于城市边缘的郊县,交通不便的因素更加促使大学生的交往活动都是在大学校园内进行。其次,相比其他社会群体,大学生具有年龄偏小、学历较高、专业知识丰富、社会经验不足等特点。大学生群体认识世界大多是依托新媒体传播的社会交往,他们既乐于接受新思想和新观点,又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和煽动。最后,鉴于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大学生的新媒体传播习惯以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百度贴吧为载体,往往呈现非理性的传播特征。
(二)新媒体平台内容缺乏吸引力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就是选择,但多种信息更需要合理的表达。[1]新媒体传播运用先进的技术,将平铺直叙的图像化、影像化以更为动态、有趣的形式传播出来。但是对于从小就接触网络的“千禧一代”来说,一些照本宣科的说教式传播很难打动他们,而简单的文字图片也不符合碎片化阅读的需求。有些高校新媒体传播缺的不是渠道,而是内容,是有价值引领和动态丰富的内容。但是现在很多高校传播的内容枯燥单一,如政策宣传、工作动态、比赛通知等内容居多,这些只是满足了学生群体的普遍化需求,而针对满足学生脱离群体后的个性化媒体信息需求,例如知识传播类、生活服务类、情感交流类,这些内容较少,即使偶尔推送,也可能由于选取内容缺乏吸引力、传播形式不新颖等原因,传播效果并不是特别好。
(三)碎片化传播削弱了高校主流价值观
微出版形式下的传播内容碎片化、传播时间碎片化,一方面可能导致大学生将大量时间消耗在信息的获取上,很难关注到主流信息的内容。有些意识形态包装成各类形式混杂在大学生每天获取的信息中,学生群体很难对碎片化并且质量良莠不齐的信息进行辨别和筛选,容易受到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思想的影响,从而影响了高校对主流思想的宣传并破坏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另一方面,信息多渠道传播的格局并不易受高校的控制,削弱了高校对主流思想舆论的主导权。由此,在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当下,碎片化传播使得高校掌握宣传思想舆论主导权难度加大,给高校开展舆论思想宣传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不能掉以轻心。
二、高校微出版的实践价值
(一)贯彻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出版工作关系到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层面的文化安全。当前世界风云变幻,国与国之间表面上的利益竞争往往呈现为意识形态的较量,西方价值观无孔不入。高校微出版作为官方新媒体,具有传播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需要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为武器,挡住西方价值观的强烈冲击。这就要求高校微出版改进实践活动,既要确保大学生群体的活跃思想与创新精神,还要将其纳入核心价值观的统摄之下。
(二)传道授业解惑的天然使命
高校微出版是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外,还要承担教书育人的本职任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之外,思想水平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同样重要。高校微出版具有直接面向大学生群体的现实条件,能够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度,塑造大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牢固树立和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才能保证出版的文化产品的正确方向。[2]通过不断营造大学校园积极的媒介环境,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在大学校园的传播,传递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最终目标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传播华夏文明的历史责任
“十九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文化强国”战略被提到更高的高度。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出版活动,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尤其是“文化强国”战略,要求高校微出版工作必须紧密配合。大学生群体的精神面貌关系着国家的命运,高校微出版應该充分发挥大学校园知识生产的自然属性,弘扬华夏文明,继承中华传统,在反映国家发展和学校进步的过程中进行文化传播。
三、高校微出版的实践路径
(一)坚持高校微出版的党性原则,把握正确的舆论宣传
新闻出版工作处在意识形态的前沿,在党的事业中有着无可替代的思想引领和舆论引导作用。[3]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的流通量和效率大大提升,一部分青年学生在这种思想文化多元化中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对当今高校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产生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坚持高校微出版的党性原则尤为重要。高校中的官方新媒体,如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需认真对传播内容的立场、观点把关,宣传先进、弘扬正能量、塑造时代精神,为青年的成长提供精神需求。如今,在校学生通过新媒体平台不断发声,高校微出版应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减少一些低级的内容报道,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正面宣传,为推进校园舆论环境和学校舆论宣传建设发出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的主流声音,让新媒体通过接地气的方式把党的精神更好地传递出去,进而提升学生素养。
(二)坚持传播效果的最大原则,创新传播形式
当前的高校微出版大多是“两微一端”的模式,这是应对新媒体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还应继续与时俱进,不断尝试新的传播形式。短视频和网络直播是当前大学生群体接触最频繁的新媒体形式,也是高校微出版的短板。微出版虽然是引导校园舆论的新媒体,但是微出版始终是传统出版活动的自然延续,而短视频和网络直播以娱乐性为主,不容易适应舆论引导的工作要求。为了顺应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只能促使宣传教育融合轻松娱乐,当前可以考虑首先将短视频和网络直播植入微出版,把握学生的注意力,主动大胆地创新,努力使其成为大学生认知世界、创新实践的新阵地,未来还要努力研究如何将宣传内容转化为图像形式。
(三)坚持以学生为本原则,明确传播出发点
媒介影响舆论的前提就是能够及时提供公众需要的信息,“量”达到了需要的程度,媒介的影响力才能够显示出来。[4]高校必须重新认识并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能耽于以往自说自话的形式。以学生为本是高校微出版进行信息内容宣传的出发点,主要解决高校媒体“向谁传播”的问题。从巩固党和政府的执政合法性出发,高校微出版可以依托高校现有的行政体制,主动调研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与兴趣爱好,将信息内容贴近于学生群体,应该完全立足于实际,传播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利用学生群体的流行文化,将舆论宣传与文化传播相结合,创新观念和方式方法,反映学生的心声,传递学生的感受,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所惑,并将党的精神和学生群体的成长规划结合起来,让他们了解新时代的发展理念,提高微出版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在引领文化传播的同时,还能强化高校微出版的权威性,真正使高校微出版变“推”为“拉”。
(四)坚持传播内容的真实性,保证微出版的价值引领
社交媒体时代,舆论的流向从过去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转化为去中心化的离散型传播。新媒体的发展使其传播内容遭受虚假信息的冲击,新媒体平台成为虚假信息的有力介质,尤其是一些新媒体的传播主体把关不严,同时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有时无法辨别虚假信息,进行盲目转载,从而会对他们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高校应围绕育人工作,以知识传播为重点,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形式和内容上针对当代大学生信息接收的习惯,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真实性原则贯彻到每一条报道之中。通过内容导向解决大学生在日常阅读过程中遭遇的信息失真和过度娱乐化问题,保障传播内容的真实性,让真实的信息成为高校新媒体发展的生命线和严格恪守的底线。
(五)注重人才锻炼,培养意见领袖
高校微出版是长期艰苦的日常工作,加强队伍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举。在大学校园人人都可微出版的时代,要优化人才队伍,同时运用好学校师生队伍中的信息传播人才,传播符合新时代青年学生特点的内容,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与特长。广泛吸取大学生群体当中有威信、懂政治、会传播的新媒体能手,尝试让大学生深入微出版工作,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提高校园微出版议程设置能力,弘扬主旋律,引导舆论方向。用学生教育学生,用事实说明事实,高校官方只需起到非理性声音“把关人”的作用,让高校微出版成为大学生群体真正信任的校园新媒体。
作为日常沟通的舆论宣传的新工具,“微出版”的功能越来越受到社会学、传播学等领域的关注。我们既要考虑到当代大学生信息接收的方式和内容的吸引力,也要考虑到微出版平台在当下作为了解大学舆情和舆情走向的辅助性工具。微出版媒介宣传和传统教育相辅相成,让高校微出版成为大学生群体的精神动力、价值标杆、文化食粮,力求促使高校微出版不断适应新媒体的新形势,让大学校园的輿论宣传工作与时俱进。
(教改项目编号:2019jgybxm33)
参考文献:
[1]张海斌.“微传播”视角下高校新媒体工作的发展策略[J].新闻爱好者,2017(9).
[2]李克明.大学出版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路径选择[J].现代出版,2016(6).
[3]郑保卫.论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与编辑出版工作[J].中国编辑,2015(2).
[4]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80.
(刘培培为商丘师范学院传媒学院讲师;郑达威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