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学力课堂,培养语文文化力

    陆香绒

    学力是开展学科教学的关键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学力需以知识积累作为基础,发挥文字的媒介作用,并以情感思想作为驱动,充分调动学习者的思维与智慧,实现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的全面拔高。通常情况下,语文学力课堂的模型具体可以划分为阅读教学学力课堂、写作教学学力课堂;在引导学生学力发展时,又可将其分为阅读力、表达力、文化力等多种不同的能力。其中文化力需要基础知识的长期积累、基本能力的有效训练,通过这一能力的培养,能够升华学生的生命感知、学习意识,更有助于文化人格的形成,是学力触发的重要推动力。本文从语文文化力的培养入手,探讨应该如何建构高效的学力课堂。

    一、品言悟理,形成良好人格

    在语文文化力培养的过程中,人格的完善是其核心与灵魂,也是学力课堂构建的主旨。在《呐喊·自序》中,鲁迅将作者的第一要著看作改变“读者”的精神,因此才要首推文艺。在语文学力课堂,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品味、情感道理的领悟,能够实现对读者、学生精神的熏陶感染,从而发挥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词汇、语句、情感、思想、道理的深入品读,将品悟贯穿于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语句、词汇等语言的品读首先从对比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比较推敲,体会词汇、语句在文本情感表达上的精妙,这样才能凸显语言在文本中的勃勃生机,吸引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朱自清先生的《春》的教学为例,在第二自然段中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其中的“瞧去”替换成其他词语。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替换成“看去”,但是在情感表达上就过于干瘪,远没有“瞧去”生动活泼;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将其替换成“望去”,但拉远了距离。在品读词句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春》中情感的丰富与饱满,在阅读品赏的同时形成了一定的审美情趣。

    为了让学生领悟文本中的道理,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捕捉关键词句,对其中的内容、思想进行反复性的推敲,找到深入阅读的突破口。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史铁生先生的《秋天的怀念》为例,我在执教中,将文中“我”在情绪上的变化、思想上的转变单独列举出来,并指导学生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我”在思想情感上会出现这样的转变;根据文本内容大胆猜测,之后“我”会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生活。

    二、撷取材料,构筑美善心灵

    文化力的形成要将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作为根基,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心灵、情操的陶冶。在传统语文教材中,已经涵盖了较为丰富的阅读文本材料,对于净化学生心灵具有积极带动作用。教师应该从不同途径入手,撷取各种丰富的材料,让传统语文课堂变得更加充盈。同时,在材料扩充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展现出文化力的方方面面。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引入美文,让学生的心灵向真善美的趋向发展,受到正面积极的引领。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同类文章,开展对比深化阅读,让学生的情感思想在原有文本的基础上得到拓展延伸。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为例,朱德在这篇文章中描写了一位勤劳艰辛、聪明能干的母亲,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却努力支撑着整个家;虽然自己的生活不算富裕,但是善良的母亲总会去周济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母亲影响了朱德的价值观与追求,使他迫切地想要去寻找全新的生活。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母亲崇高的品德。为了深化学生对这种美好心灵的认知,我又推荐了一些课外同类读物,其中既包括一些简单易读的短文,也包括一些具有深刻内涵的小说,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社会中不同人物的良好品质,使得学生的心灵处于一个有待触发的状态。

    在材料的选取上,教师不仅可以引入文本材料,还可以引入丰富的多媒体材料,从不同角度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情感的记忆,为构筑美善心灵提供更多帮助。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乡愁》的教学为例:作为余光中先生的代表作,《乡愁》借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元素,寄托了自己浓浓的乡愁。在教学中就动用了音乐、视频、图片等不同的手段,增强了文本在阅读与感悟上的整体效果。另外,我还让学生自己搜索有关思乡的素材,将其引入到语文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表达力,大胆叙述自己的情感。

    语文文化力的形成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自觉性,教师可以在“大数据”与丰富文本资源的支持下,带领学生认识到语言的魅力,从鲁迅、沈从文等优秀作家的文本中汲取营养,逐步形成健康的、具有个性的文化人格与美善心灵,这样才能提高初中语文教育的整体境界。

    三、延伸阅读,强化判断意识

    延伸阅读对于学生阅读力的发展具有推动价值,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文本的多重延伸,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判断意识、分析意识等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等文化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准确把握延伸性阅读的时机。例如在课前,教师应该引入文本书写、作者的背景资料,为学生自我判断与理解认知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课中阶段,面對学生在阅读中的疑点、难点,教师可以适当引入相关知识,结合书本中的材料,实现思维的拓展;在课后则注重留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阅读力,对文本中的内容进行推敲探索。除了对教学内容的拓展以外,教师还应该注重思想、情感、思维等多个方面的延伸阅读。

    以《沁园春·雪》的教学为例,这首诗的作者为毛泽东,创作于1936年。在正式教学之前,我就让学生查找这首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通过预先学习,找到这首诗词在书写上的精彩之处。有的学生不仅从实际背景出发,介绍了1936年红军从子长县出发,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毛泽东在袁家沟居住时写下了这首词,既展现了他对祖国山河壮丽的感叹,也抒发了他内心的伟大抱负与胸怀。在课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所想所感,对《沁园春·雪》进行细致的品析,分析这首词何处写得精彩。

    为了实现学生在阅读思维上的延伸,我较为注重思维维度教学策略的使用。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为例,我使用了联想教学法。这首元曲表达了游子客居他乡的愁苦与悲凉。作者马致远采取了蒙太奇的手法,罗列了几处萧瑟的秋意。我让学生开展了合理的想象,通过语言、绘画等不同方式呈现出诗句中的意境。在这种调动下,课堂气氛变得活跃生动起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判断也更为深刻。

    延伸式阅读需要教师尊重学生在阅读上的能动性、主动性,也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对原有的文本内容进行理性全面的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思维上、逻辑上、情感上的多重引导,使学生语文阅读力、表达力、文化力得到长足发展。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学力课堂,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学习能力的成长发展,还要从综合角度出发,通过文本情感、语言的感染,使得语文教学的文化力有进一步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竹行中学(22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