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撇”“捺”育好人

    汪洋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中有一首宋代诗人卢钺的诗《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騷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教学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从诗的最后一句中,你们读懂了什么?”话音刚落,反应敏捷的小柴同学第一个举手:“老师,我知道了雪比梅白,梅比雪香。我懂得了事物各有所长的道理。”小柴的理解基本是正确的。那一瞬间,我在思考:“小柴为什么不按照诗的内容说梅比不上雪白,雪没有梅香,而要说雪比梅白,梅比雪香呢?”究其原因,小柴是一个自我意识较强的孩子,他眼中的自己都是优点,容易忽视或无视自身的不足。

    古人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想到这里,我追问小柴:“你跟我们班小灿比,你的优点是什么?不足又是什么?”小柴说:“我比他爱读书,但我的钢笔字写得没他的好看。”评价还算客观。我随口吟道:“灿须逊柴几本书,柴却输灿一手字。”小柴若有所悟,班级里更是掌声雷动。“既然大家这么喜欢,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回小诗人,选择身边的两个事物进行对比,仿照《雪梅》的形式,写出事物各有所长的道理。”

    第二天我上了一节“我是小诗人”古诗仿写评讲课。孩子们的作品精彩纷呈。最让同学们开怀大笑的是小张写的诗,最后一句是:“馨须逊涵分贝高,涵却输馨时间长。”原来小张写的是本学期发生的一件事:同学小涵时常哭闹,一哭起来就控制不住自己。有一次,她又哭闹,老师逗趣道:“哭啥呀?比哭你也不是班级第一名。”结果,小馨自告奋勇,真的跟她比起“哭”来,“哭”的时间还比小涵长,一下子把她镇住了。班级里顿时笑翻了天。

    小张的诗又一次惹来大家的笑声。我说:“小张同学选择了身边的事来写,捕捉能力很强,写得真实。但你们觉得把这样的题材写进诗中或者文章中,好吗?”片刻后,笑声止住,学生踊跃举手。“不好!这样的题材入诗不雅!”“选用这个题材,会伤害到同学小涵的。”

    是的,我们写诗、写文章,不能为了博读者的眼球,为了追求所谓的“趣”,去搜寻那些伤害别人甚至低俗的内容。

    临近下课,我改写了《雪梅》的最后一句:“雪须超梅三分白, 梅却赢雪一段香。”并问道:“同学们,请你们来评价一下,老师改写得怎么样?”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你改写得不好!卢钺用的是‘逊和‘输,写出了梅和雪的谦虚;你用的是‘超和‘赢,写的却是梅和雪的骄傲……”

    是的,作诗如做人。有诗才,还要有诗德,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诗人。至此,我顺势把课题“我是小诗人”中的“小”擦去,换成“大”,并用红色粉笔把“撇”“捺”加粗、放大,凸显出一个“人”字。

    何谓“人”?“人”字靠“撇”“捺”两笔相互支撑。“撇”可看作才学、才华,“捺”可看作品德、道德。一个人的才华再怎么耀眼,若没有了道德,他就不配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或者说他是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无用甚至有害的人。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抓好语文教学、体现课程的工具性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教育的人文性、思想性。要让两者水乳交融、和谐共生,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个德才兼备的大写的人!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怡康街分校21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