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引思,构建深度思考的语文课堂

    祝玉珍

    我们语文教师要以问题催生想问、想探的意识,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去思考探究,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教师要善于以问引思,消除学生的思维障碍,开启他们的思维,引发他们的联想。教师以递进性的提问能推动着教学的顺利进行,把握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状况,知道他们学习中存在的困惑,再依此施教,根据反馈学情调整教学行为。课堂提问能帮助学生厘清学习思路,巩固所学知识,构建认知框架,解决学习疑惑。提问能让溜号的学生重新集中注意力,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朝着共学的目标前行。

    一、关注对话,突出重点,分类设计

    教师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进行精神的交流、心灵的对话,促进学生的自我感悟、自我成长。初中生的生活经验不足,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对话与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去体悟文本,感受人生的多味,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见解。教师要让学生从“被提问”“被思考”中解放出来,要以问题开阔学生的思路,助力学生开启思维。教师不能随意而问,不能泛泛而问,避免学生受到无效问题的干扰,教师要“重锤敲打”重难点内容,使课堂教学变得富有节奏感。如在学习《范进中举》一课内容时,教者提出问题:文中在范进中举前、中举后两次描写了胡屠户,这两次描写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对比的手法,清晰地把握胡屠户的人物形象。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依据学生的遗忘规律,通过巩固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自己的评价,要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回答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文本。

    二、内容合适,多向角度,把握时机

    提问的内容要有思考的价值,能引发学生的征服欲望,帮助学生搭建思维的链条,打开思维的大门,感受到思考的乐趣。反之,不当的提问能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整体学情,提出与文本相对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亢奋求知的状态。教师要提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能吸引学生的回答興趣,调动学生的参与度,要转换提问的方式,让他们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去回答。如在学习《幼时记趣》时,文中描写充满“童趣”的句子,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文中的“物外之趣”反映了怎样的童心童趣,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作者?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受作者,有学生能感受到作者观察之眼,也有学生体会到作者有联想之脑,还有学生认为作者有侠义之心。基于不同角度的分析,能令学生广开言路,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深度探索与思考。

    教师要抓住中心句提问,增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让学生朗读文本,把握关键词句,体味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师要抓住重难点知识、关键词句提问,让学生的思维贴近文本、靠近作者,让他们在解读中增进语感,体味意蕴。教师要让学生比较阅读,将不同的文本、不同的作者、不同的风格进行比较,建构文本联系的纽带,启发学生的想象,促进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形成思辨的习惯。

    教师要把握提问时机,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提问,借旧知识回忆新知识,促进旧知识的巩固,新知识的吸纳,实现温故知新之效。教师要在学生注意力溜号时提问,提醒学生回归课堂,重进学习状态。教师在学生意见分歧时提问,引学生仔细推敲文本,获得贴近教材内容的答案。

    三、有效问答,规避无效,设计关键

    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尽相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多元分析,要对言之有理的部分加以肯定,要允许学生持有不同的观点,要善于倾听学生的独特见解。教师要摒弃权威,将学生当作知己,让其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教师要将学生引向文本的深处,要设置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让他们在再读文本中走向深入。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提问引思,扣点而问,多向思考,启迪思维,演绎课堂的亮点,呈现生命的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