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有害生物整体防控模式探析
季艳平
摘 要:本文提出在建立健全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背景下,树立档案有害生物防控的整体观,将系统化的防控思路应用于档案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实践,总结了近年来有害生物因素防治研究状况,初步探讨了档案有害生物整体防控的内涵和管理基础以及整体防控方案的实施要点。
关键词:档案;有害生物;安全;整体防控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stablishing the archives safety guarantee system, this article refers that we should set up a holistic and systematic view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ling methods of archives insect and microorganism.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status quo of the methods of archives insect and microorganism, discusses the meaning of integra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ling and basement of management, and stresses the key point of it.
Keywords: Archives;Archives Insectand Microorganism; Safety; Integra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ling
档案有害生物防治,是指针对危害档案的生物及其危害性表现,配置相关设备设施施加一定的药剂,采取一定的技术方法与措施,完善档案环境的检测与管理,实现对有害生物进行调控和防治,确保档案存储环境的适宜。档案有害生物防治主要针对档案库房,同时兼顾到档案的其他流动环节或利用环境,其防治对象主要是昆虫、微生物和啮齿动物三类,对它们的预防和控制是档案保护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构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已成为重要的命题和工作任务,其核心思想是将档案全程管理安全、业务安全、技术安全和环境安全措施设计为统一完整的安全保护平台,并以管理活动为主线的分层防御思想[1]。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系统理论和整体架构既需要在宏观层面上探索,也需要从微观层面上对某些分支的具体环节、方法和机制进行完善。系统的价值反映了同样先进技术条件下通过有效的整合所能带来的技术的集成优势。本文认为,档案有害生物防控是档案安全保障系统及其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这项工作当成一个连续性活动进行全程控制,可以提高档案有害生物管理效率,优化管理流程,从而推进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因此初步探讨将有害生物防控的理论、流程、方法进行系统化和整体化的管理策略。
1档案有害生物防治现状
1.1 档案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分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跨学科融合模式的发展,档案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也与时俱进,由传统的化学消毒杀虫方法逐步转向绿色、环保、无公害的方式,新技术新方法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档案有害生物因素的防治过程中,其中计算机技术、低氧封存技术、监测技术在档案保护工作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型纳米材料也进入了有害生物防治的研究领域,低温冷冻杀虫灭菌技术、真空充氮技术等正在逐步成为主流手段,一些公司也正在传统技术基础上开发新的应用技术,例如负压臭氧消毒技术,建立负压状态下的臭氧消毒房,为檔案的消毒灭菌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为适应国家环境保护的生态要求,某些学者开始提出档案有害生物的无公害治理对策,促进了档案有害生物防治方法的发展[2][3]。
然而,在目前档案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治多于防,重技术、轻管理,防控尚未形成系统、整体的思路,尚未从较高的层面形成防控的整体理念,新技术、跨学科方法的应用比较零散。
1.2档案有害生物防治问题分析。(1)整体防控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有研究表明,国内有害生物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研究、防治技术研究两个方面[4]。基础理论的研究也主要偏重对有害生物的种类、特性以及危害性分析的研究,基本未涉及从整体的角度设计防控方法和防控思路。目前有相关专家学者已经提出了综合治理对策,主要涉及从控制温湿度、做好清洁卫生、维护建筑物的防虫性能和监测等方面预防害虫的滋生[5]以及使用物理、化学方法对有害微生物进行消灭,主要集中在霉菌的清除和防治上。
(2)技术标准不够健全,科研成果的转化不够有力。目前档案行业整体法规标准体系不够健全,分支领域的法规标准很多缺如或者陈旧,例如,目前档案库房空气质量上还没有相关的行业标准,我们可以参考的标准有:《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中规定菌落总数≤2500cfu/m3,《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卫生标准》(GB9669-1996)中规定空气细菌数≤2500cfu/m3,《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规定真菌总数≤500cfu/m3[6]。档案有害生物防治科研成果虽然较多,但成果转化低下,究其原因,一是研究成果与市场的需求存在一定距离,成果本身的先进性、创造性、可操作性不够强,缺乏成熟度,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意义缺乏深刻认识,研究内容只停留在实验室或者纸面上;二是档案馆等科研成果的受体不了解相关的科研情况,对档案科研运行机制了解得更少,反之,研究人员对档案馆的科技成果需求亦不甚了解,二者结合得不够紧密[7]。
(3)业务管理流程缺乏系统贯通。管理流程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对组织内的各资源要素进行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时所进行的一系列逻辑相关的操作活动[8]。档案有害生物具有传染性,例如,档案害虫可以随处行走,有害微生物可以通过其孢子在空气中漂浮而扩散到更多的档案库房和集聚在更多的档案上,遇到合适的环境和温度继续繁殖生长。因此,我们需要在实际档案处理工作流程中考虑到防止有害生物传播的环节以及设计完整合理的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程序。整体防控要求管理模式形成分层能级化、金字塔式的防控管理方法,目前档案馆对有害生物的管理还是简单的,主要由馆员发现和处理,各级领导部门进行简单监督的模式;对有害生物的调查主要集中在科研机构或者课题研究,各档案馆缺乏统一的领导机构和管理部门以及对整个防控工作系统的规划和处理;对有害生物的防控流程定位偏低,形式化作用明显,各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容易在流通节点出现问题。
2 有害生物整体防控的内涵和管理基础
有害生物整体防控是指围绕馆内档案整个保管和利用流程对危害档案的有害生物(害虫、微生物、啮齿动物)的一套自上而下、完整的管理方案,是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防控思路。全方位是指将有害生物防控融入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从档案全程管理安全、业务安全、技术安全和环境安全四个方面对防控方案进行总体规划;全领域是指对涉及有害生物的法规、组织机构、设备设施、技术成果、人员等各方面均加以完善和规范;全过程指的是从档案接收进馆到馆内保管和利用的整个业务流程管理和控制。整体防控注重的是宏观规划和总体最优,而不是某一种或几种有害生物因素的防治方法和技术,通过对防治管理模式的完善和调整,可以推进重技术轻管理向技术管理并重。
2.1法规和制度。广义档案安全法律就是针对档案安全问题而制定的档案法律、管理条例、规则、章程、规范性文件的总称。目前,档案安全法律体系正在构建中,档案安全法规在数量上少,内容上不够全面,涉及档案有害生物侵害防护的更是几乎没有。作为档案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有必要在各级法律、法规等文件中,把有害生物因素防控纳入其中。从法律上规定国家对危害档案的有害生物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绿色环保;规定各级档案机构必须严格执行有害生物因素的管理制度和预防操作规范,防止扩散和传播;规定建立档案害虫、啮齿动物、有害微生物种库,对污损档案的采集、保管、携带、运输、使用进行分类管理;规定各级档案机构设置相应的科室、部门,对有害生物的监测和防控工作担负主要职责;规定各级档案机构在发现有害生物侵害时,遵循情况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进行报告;规定消毒灭菌的设备和药物的使用管理规范等。颁布有害生物防治方面的专门法规,对于档案的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2部门和组织。档案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跨学科的合作,因此建立有害生物防控组织机构是开展有害生物监测、控制与管理的基础。国家应设立有害生物预防控制专家组,由档案保护、昆虫学、微生物学、消毒学、流行病学、检验学等专业的专家组成,主要从国家层面协助研究与制定档案、文物、图书的有害生物预防、控制与管理的法规与技术规范,对全国档案部门的有害生物防范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档案馆需要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档案馆内的有害生物的防控、监督、侵害情况汇报、治理等工作,应当设立三级组织:档案馆有害生物管理委员会、有害生物管理部门、档案馆有害生物控制小组。
2.3各部门的职责任务[9]。(1)有害生物預防控制专家组的主要职责:研究起草有关有害生物预防与控制、判断等技术性标准和规范;对全国档案馆有害生物预防与控制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对全国档案馆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2)有害生物管理委员会,是档案馆内有害生物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在档案馆有害生物管理工作中起着决策作用,主任委员应由馆长或副馆长担任,主要委员应包括各部门、科室的主要负责人。它的主要职责是:依据国家有关法规、政策,结合本馆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适合本馆的预防和控制有害生物的规划、计划、规章制度等,并指导和监督实施;对有害生物管理部门拟制的工作计划进行审定并对其工作的实施进行评价;研究并确定有害生物暴发的高危库房、重点环节、重点流程、危险因素及采取的干预措施,明确责任;对消毒器械、药物、装具进行管理并制定相应规定。
(3)有害生物管理部门,由馆员组成,可以配备微生物学专业人才,以及检验、公共卫生、管理人员,是有害生物管理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决定了档案馆有害生物管理水平的高低。其主要职责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馆具体情况,拟制有害生物预防和治理规划、工作计划,负责实施并完成工作总结;对馆内各级工作人员进行有害生物管理防控知识培训;负责全库档案的消毒灭菌等有害生物防控治理工作;对档案馆内有害生物发生情况进行监测、核实诊断,分析总结并汇报;监测和情况报告、防止库房内交叉传播;其他与有害生物发生因素相关的具体工作。
(4)档案馆有害生物控制小组,由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组成,主要执行馆内有关规定,配合有害生物管理部门按照正确的流程开展各项工作,做好预防和控制有害生物的基本措施,及时发现有害生物并进行处理和汇报。
3 生物整体防控的实施方案
3.1整体环境控制。档案保护的环境条件是指档案所处的环境内的温度、湿度、光线、空气污染物等。档案一旦形成,其耐久性主要取决于其保存的环境条件,即外因。因此,我们需要系统研究这些外界环境条件破坏档案的机理和特点,并提出科学合理的调控措施,从而为保存和使用档案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最大限度延长档案使用寿命[10]。首先,应该建立档案库房环境条件的行业标准,从档案馆建筑标准到室内、库内、利用区等的灰尘颗粒、有害生物浓度、温湿度等各项相关指标,都应该有明确的参考值范围。其次,加强各项技术成果在档案馆环境控制中的应用,例如,通风技术、空气过滤技术、空气净化技术、温湿度控制技术等。再次,按照档案馆的业务分区划分有害生物防控等级,依次为:库房设为无害区(等级为最清洁),业务处理区设为清洁区,档案利用区设为半清洁区,档案馆外设为污染区;最后,建立完善的环境测评体系,这是建立环境条件行业标准的先决条件。
3.2规范业务流程。流程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其中心是对从输入到输出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化的构造,其目的是使管理绩效得到有效的提高。在管理流程中,最为重要的要求就是系统化、流程化、规范化[11]。本文认为,在档案馆有害生物防控工作中,一种是基于档案馆工作流程的有害生物管理,一种是有害生物防控本身的规范化工作流程。
(1)基于档案馆工作流程的有害生物防控。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是围绕档案及其存储利用环境进行的,因此,防控工作的具体展开也应该以档案进馆——馆内保管——档案利用为主线,以档案流动轨迹为核心。首先,在档案进馆之前,要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灭虫处理,档案在库内保管过程中,要确保环境的安全,不受有害生物侵害,在档案出库查阅、外借的过程中,要尽量有意识地维护档案的清洁和相对无菌状态,重新进入库房要再次进行消毒处理。其次,档案的维护保管利用过程少不了人的参与,因此,对人员的管理也非常重要。例如,接触档案前要戴手套,进入库房要戴鞋套,避免将有害生物及其虫卵、孢子等带入库房。库房门口设置清洁缓冲区,供工作人员和来访者戴鞋套、手套等清洁自身环节。最后,档案在库内进行保管的过程中,要加强有害生物的预防和监测工作,在有害生物发生的高危季节加强检查,采取预防措施,一旦发现高危因素及时处理。要对档案库房及密集架等设施设备严格消毒灭虫。
(2)档案馆有害生物规范化防控流程。档案馆有害生物规范化防控流程,设计如下:
档案馆的有害生物防控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总体规划和防控分析,主要由档案有害生物防控委员会在年初工作会上进行制定和部署。
第二个层次是具体业务的实施管理,主要由档案有害生物管理部门和有害生物控制小组负责实施,可以分为预防工作、处理工作、监测工作。其中,预防工作是核心,处理工作是基础,监测工作是保证。
第三个层次是总体评估和综合评价,由三级防控组织联合组织进行,包括绩效评估和信息反馈,最终目的是对防控工作的有效性进行评估,验证防控工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总结经验与问题并进行调整。
档案有害生物防控还应建立一系列具体的工作细则,例如,各项业务(包括保洁)应设立单向通道,原则上,在未进行消毒清洁的情况下,只能从高级别分区向低级别分区,不能反过来进行。因为高级别分区对环境清洁度要求高,低级别分区对环境要求低,如果人员从低级别分区向高级别分区走动,容易将灰尘等带入,增大了危险因素。
3.3监测作用的发挥。有害生物监测是有效进行有害生物预防和控制的保证,近年来监测技术也逐渐被应用在档案领域[12],但总体关于其在档案馆的应用研究还较少。档案馆有害生物监测是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分析有害生物在一些档案或档案存储场所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科室,为有害生物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监测项目和类型。监测项目包括:有害生物发生率监测,目标性监测(库房,业务处理区,利用区,档案直接接触面,库房缓冲通道,办公区,最难清洁点),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监测,过程指标监测(例如,手卫生依从性监测、细菌培养情况监测)。
监测类型可以根据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分为全面综合监测和目标性监测。全面综合监测是为了解有害生物及其危险因素发生发展的总体情况,目标监测是对监测实践确定明确的目标,对制定地点、制定主体进行重点监测。对于已经开展过综合性监测的档案馆应以目标性监测为主。
(2)监测方法。首先应该制定监测计划,保证监测步骤的合理有序进行。正确的监测过程应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确定监测目标、选择监测结果或过程的指标、明确监测定义、收集监测资料、监测资料的分析、危险因素分层分析、监测资料的应用与反馈、评价监测系统。
(3)消毒杀虫器械效能监测。消毒杀虫器械效能监测是评价设备是否正常、药剂是否有效、方法是否合理、效果是否达标的手段,在监测中作用必不可少。包括:化学消毒剂浓度和卫生学监测;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监测方法(物理监测、指示胶带、指示卡、生物监测);干热灭菌效果监测;紫外线消毒效果监测;环氧乙烷灭菌效果监测;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效果监测;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效果检测;低温甲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等其他杀虫灭菌方法和设施设备的效果监测。
(4)环境卫生学监测。目前在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中,虽然不主张对环境进行广泛、常规的监测,也不作为医院感染监测的重点,但是在档案馆有害生物容易发生和肆虐的特殊条件下,通过环境微生物监测,可以及时发现传染源及传播途径。其监测方法包括:物体表面卫生学监测、手卫生监测、空气卫生学监测,这在某些研究中已有所体现。对库房空气微生物进行周密、大量、长期、同步的采样分析,能够有效掌握档案库房内外空气真菌浓度和粒径分布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目前也有学者研究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档案存储环境监测,根据环境监测难度大的特点,将监测方法和手段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提高了工作效率[13]。
3.4增强工作人员无菌无害意识。无菌意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从医学实践工作中发展而来的。由于微生物和害虫易于侵入和传播的特点,无菌无害意识也可以被应用于档案有害生物的防控。医院研究表明,医护人员无菌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医院感染发生率的高低。档案工作人员作为与档案直接接触的群体,如果在工作过程中不注意隔离制度、无菌技术等操作,非常容易携带有害生物的虫卵、孢子,甚至携带菌体、虫体,进而污染未受损的档案。
增强档案工作人员无菌、无害意识,应该加强消毒灭菌灭虫知识的综合培训,定期加强手卫生的监测。培养档案工作人员一进入档案馆就要有无菌意识,例如进入重点库房更衣、戴鞋套,接触档案戴手套;教育档案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有害生物防控制度进行操作,不得将未消毒处理档案放入库房,不得将污染档案和未污染档案放在一起;加强工作人员消毒灭菌的专业操作技能和消毒灭菌杀虫知识的培训。
参考文献:
[1]张美芳,王良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0(1):62~65.
[2]付榮娟.档案有害微生物无公害治理的对策[J].兰台世界,2014(6):85~86.
[3]陶琴,冯丽伟,荆秀昆,刘艳莉.档案害虫无公害治理与展望[J].中国档案,2011(8):56~57.
[4][7]晏杰. “全国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中心信息资源数据库”中关于档案有害生物防治的文献统计分析[C].耕耘之道——2010兰台探索,2010:276~282.
[5]陶琴.档案害虫的危害性分析与综合治理对策[J].档案学研究,2014(2):76~80.
[6]陈菲,陶琴,荆秀昆,方志华.档案库房空气真菌污染分析[J].档案学研究,2010(2):81~83.
[8]李云秀.数字档案管理流程再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16.
[9]倪语星等.医院感染防控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68~177.
[10]张美芳,唐跃进.档案保护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87.
[11]赵爱武.基于流程管理的电子档案安全策略[J].中外企业家,2015(27):209~210.
[12]陈菲,陶琴,荆秀昆.监测技术在档案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J].中国档案,2010(12):62~63.
[13]贺冰花,吕建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档案存储环境监测[J].山西科技,2016(1):106~108.
(作者单位: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来稿日期:2017-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