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困境与优化路径
摘 要:以微信平台为代表的新媒体,其带来信息内容丰富化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阻碍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推进的问题。高校思政教育难以深入挖掘和运用新技术的优势,规避错误舆论,正确引导思想;冗杂的内容湮没了主流声音;多元化思想碰撞,“偏路”思想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境遇下的各种新型困境,高校思政团队要积极主动地正视这些发展道路上的“关卡”,积极吸收相关领域精英,努力提升专业水平,转变原有固定的教学方式和观念,充分发挥“云思政”的优势,完善平台监督管理体系,直面困难,以态度和信心“过关斩将”。
关键词:新媒体;微信平台;大学生思政教育;困境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1)05-0087-06
21世纪是数字化与科技化的时代,数字科技的蓬勃发展,带领我们迅速进入数据化信息领域,其中尤其以新型社交媒体的发展最为迅猛,各种类型的信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如今,微信等新媒體平台已经融入高校思政沟通与日常的教育宣传中,教师都在努力奔赴时代潮流的“浪尖”与学生进行多元平等的交流。在此情形下,高校思政教育得以突破传统刻板教条,变得更加鲜活而有力量。
对比传统媒体平台,新媒体平台降低了创作的技术门槛,以个人为中心的品牌与运营模式正在形成,新媒体的个人化传播成为必然趋势[2]。“年轻态”的新媒体引领了大批年轻人,线上宣传效应深深地影响着当代年轻群体的价值观形成。如今,各类推送内容已经成为当下云端阅读的“领军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之中的一部分,朋友圈的分享、微信群的转发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社交互动中经常出现的内容。我们的思想更加多元丰富,认知角度更加多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
在新媒体视域下,多元化信息工具的应用、多样化信息的涌现造就了多种形态的意识思想的交融碰撞,对传统思政教育产生了冲击,当下的高校思政工作已经站在互联网新时代的“风口”。
一、新媒体特点及其对当代大学生影响
新媒体如今已普遍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简单灵活等特点使其成为如今高校思政教育开展工作中的主要途径与重要工具。其一,新媒体具有较强的交互性[3]。新媒体平台中用户参与度高,利用丰富多样的功能,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互动感与趣味性提高,有效地实现了平台与用户之间的“零接触”线上沟通。其二,新媒体具有较强的时效性[4]。互联网信息时代,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发布更加便捷与及时,“足不出户即可知天下事”的时代已经到来。新媒体信息发布速度快、时效性强等特点也为新闻媒体宣传工作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平台。其三,新媒体平台的操作简单而灵活。对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平台的操作更加亲民,技术门槛更低,使得其为公众所普遍接受,为新媒体平台吸引了大量的用户[4]。
如今,新媒体因其特有的便利、灵活及交互性的特点在年轻群体中处于潮流领先地位,并对当下青年群体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新媒体的出现给了青年人群表达自我的空间。互联网平台带来的海量信息资源、快速的更新速度、诱人的视听体验和强大的传播力,深深吸引了众多年轻学子加入其中,实现了“媒体云端互动、线上参与”的信息传播新姿态,多样思维的包容性更大,学生等青年群体自由表达观点的机会也更多。
其次,新媒体的出现也对大学生等年轻群体的价值观产生了冲击。在信息指数级增加的互联网时代,每分钟都有庞大的信息流从新媒体平台中流出,然而其在“云”上运营的性质在带来丰富内容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问题。尽管官方有严格的内控,但新媒体在审查机制下所输出信息仍然鱼龙混杂,充斥着许多虚假信息。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仍处于成长阶段,不良信息内容极易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1]。
微信公众平台是目前高校思政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学生接受程度最高的新媒体平台。2011年微信“破壳而出”,腾讯公司将多元化功能整合,创造了这款深度渗透我们日常生活的软件。微信便利有趣的功能特性使其拥有了庞大的客户群,2013年就突破6亿用户[5]。而以微信为依托诞生的新型自媒体——微信公共平台则因其“创作简单、技术壁垒低”的特点,鼓励了大量网络原创作者聚集于此,积极地进行媒体内容创作。微信的出现和微信公共平台的诞生,成功开启了中国社交网络和媒体传播的新时代、新模式,并领军自媒体行业快速发展。
二、新媒体包围下高校思政育人新困境
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高度规范着其在社会中的言谈与行为,正确的“三观”是成为合格“社会人”的重要标准。大学是年轻人向成年人过渡的重要时期,是国家和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继任者进行培训的一线。高校思政育人任务是在多种思想意识形态交融和碰撞中逐步探索的,来自新媒体的“血液”慢慢融入高校思政教学中,新型高校思政方式的“进化”由此开始。当下,新媒体技术手段的引入给高校思政教育“铸魂育人”助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池春水”激活荡漾,这是对高校思政教学道路的新探索,也是思政宣传的新征途。新媒体的兴起掀起传统刻板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之风,然而现阶段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在人才、技术、思想等多方面仍“落后”,传统思政教育能否顺利“脱胎换骨”,成为目前工作中要切实思考的问题。同时,互联网的“云上”社交、“云端”表达等的隐蔽性,也给高校思政带来了新的挑战,给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引导青年学生思想增添了难度。
(一)新型高校思政团队新媒体素养“落后”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认知程度与操作水平是不一致的,自上而下并未形成互联网时代下的灵敏舆论“嗅觉”;专业水平高低差异化大;不能灵活合理运用工具,整体新媒体素养依旧呈现“落后”姿态。
首先,许多大学思政工作者对舆论热点的敏锐度不够。辅导员是大学思政教育的“先锋部队”,然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成员对于在学生群体中流行的舆论热点知之甚少,无法正确把握学生思想动向,无法及时捕捉舆论热点,从而错过了引导学生思想的最佳时机。
其次,缺乏专业技能培训。目前,高校缺乏对思想政治工作团队系统的新媒体技术培训,思政工作者只能自己摸索“网络思政”道路,导致效率低下,效果不显著,工作中也较容易犯错误。欠缺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培训给当下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最后,不能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高校思政工作者不会使用许多新媒体技术,无法发挥其全部优势。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在实际教学中,许多高校思政团队或个人过分重视其媒体性质,除推送外的其他功能一知半解,甚至从不使用。这大大限制了新媒体的灵活性,使得教学再次沦为“新型单一”,本质上改变不大,教学方法仍然“落后”。
高校思政工作者多种新媒体素质的“落后”,是现阶段高校思教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设计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如何推广新媒体素质教育、如何精巧敏锐地运用互联网知识,成为阻碍高校思政推进“互联网化”进程的屏障。
(二)思政教师的新模式教学理念“落后”
高校思政工作转型“互联网智慧化”,课堂教学与思政引导的方式都必须要革故鼎新,這样才能跟紧时代不掉队。然而目前,高校思政团队中的许多人在面对此种改变时,并未更新自己的理念与认知,新媒体包围下的高校思政教学思想仍呈现“落后”姿态[6]。
首先,新媒体的平等和互动性挑战了思想政治教师的课堂权威。多数高校思政教师还未意识到当前的教学关系已经升级转型,不再是由思政教师“一对多”的完全输出式,新媒体下的课堂更加倾向于将课堂变成表达思想的“圆桌会”。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出现,让仍旧使用传统思政教学模式的教师难以适应。如何破解教师角色转换中的不适,填补与学生之间的代沟,做到既如“春雨”般滋润学生,又似“惊雷”样坚决传达正确的思想观念,成为实践中的难题。
其次,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并未与时俱进。高校思政教师并未形成新时代下的“新理念”,课堂教学仍然循规蹈矩,缺乏新意,教学设计仍然老套乏味,课堂教学手段陈旧。“老旧”的课堂教学手段与当下灵活多变的大环境格格不入,传统刻板教学方式不再被学生所接受,甚至被学生“厌弃”。在传统书本式、说教式思政课堂教学下,教学效果“事倍功半”,甚至产生相反的结果,长此以往不利于高校健康正确思政风气的形成。
最后,思政教学内容与形式“曲高和寡”。这是很多高校思政工作者在教学与日常工作中容易犯的错误。学生对晦涩难懂的课堂望而却步,教学内容缺少亲和性、感染力,难以贴近学生,课堂氛围沉闷。实践中,高校思政教学常常出现教师与学生、思想与行动不同步,师生课堂难以融为一体的现象。
(三)高校新媒体平台建设“落后”
新媒体大背景之下,一方面是自媒体的诞生冲击了主流媒体发言的平台,另一方面是目前高校新媒体平台建设的不足也影响了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首先,缺少全面系统的构架会使平台缺乏力量。如今高校思政新媒体平台还没有打好“地基”,由于缺少合理全面的系统规划,大部分的高校思政新媒体宣传效果与形式有限,大部分平台呈现“各自为战”的局面,尚未形成联动的新媒体矩阵,没有统筹规划下整体的新媒体平台布局,无法进行训练有素的“团队作战”,孤立的平台“摇摇欲坠”。其次,过度重视平台的媒体特性而忽略本质问题。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主的广大新媒体平台,其日常产出的内容大多以娱乐性质为主。现阶段许多高校新媒体容易被此类大环境所左右,过度重视其日常运营,反而忽略了思政引领的本质,一些优质的思政内容不能成体系的产出,往往混杂在大量无关的娱乐内容之中,教学与宣传收益被削弱,与原本的利用新媒体进行高校思政教育的初衷相违背,高校新媒体平台建设就此“落后”。
“好声音”的发出,少不了“好平台”,如何建设好高校思政新媒体平台是当下许多相关从业人员正在探索的事情,只有将平台建设“好”,思政这颗“种子”才能在平台中发芽成长,才能呈现出高校思政生态圈万象更新、欣欣向荣的姿态。
(四)思政新媒体高质量内容“落后”
新媒体平台的出现让我们听到了来自各行各业的不同声音。自媒体平民化,“零基础”和“低门槛”的特征使其迅速引领潮流,微信公众号的海量内容推送衍生了“碎片化”阅读的新生活方式。然而,在新媒体目不暇接的大量内容的攻势之下,网络中高质量的内容已成为“大熊猫”,大量信息的内容与质量令人担忧,其中不乏混淆是非的内容。此类内容所带来的信息资源爆炸削弱甚至掩盖了主流声音。
其一,受到新媒体的影响,网络社交与传媒技术快速“升级”,我国高校思政却处于“待机加载”状态,缺乏相适应的顶端建设与整体设计。没有特定的框架,新媒体工具就无法充分利用它们自身的优点,最大化其效益。其二,网络内容创作的低阈值导致大量无效信息的产生。微信平台等新媒体的内容是复杂的、混杂的,高质量的内容往往“昙花一现”,其而中富有价值的内容无法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驻足,因此高校思政领域并不能展示其全部的风貌。其三,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经常不够谨慎地选择资源,所选用的许多无用信息不仅使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其中还可能混入一些“糟粕”而错误地影响学生的思维导致事倍功半,这也给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麻烦。
正确利用信息,将优质内容提炼成新媒体“云思政”这把“剑”上的“好钢”,将成为高校思政工作长久的任务与工作。
(五)学生思想引导“落后”
新媒体变革旧媒体模式,集中式媒体通信渠道逐渐被基于节点的零散通信所取代,海量信息流所孕育的多元思想冲击主流思想。网络时代,舆论效应经常使一些思想薄弱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青年学子受到影响。当下,民众成为“媒体人”越来越容易,甚至一些不法之徒利用网络隐匿性之便,在网络上制造虚假舆论,煽动骚乱。大量低级、注水、无用的信息出现,其中夹杂携带着错误价值观念的内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正确引领学生思想,此类信息带来的舆论风波,将使高校主流思想观念的地位难以稳固。在信息爆炸、多种意识形态碰撞交流的新媒体网络时代,年轻学生的想法更加多样化,如何让学生思想不走“岔路”成了高校思政的难题。
三、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工作的优化路径
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在互联网、新媒体的包围之下遇到了“升级换代”的瓶颈,来自技术、平台、团队等多方面的问题成为当下创新思政道路的障碍。如何破旧立新,如何合理运用,如何追随前沿,成为了当前高校思政育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面对此种困境,广大的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者也积极地做出了改变,努力寻求新型的教育路径,让新媒体这能够“为我所用”,能够发挥其最大的助力作用。网络思政只要开始就不会晚,我们要努力尝试网络思政正确“发声”方式,合理放大新媒体“声音”。
(一)提高新媒体素养,拒绝“落后”
高校要让拥有互联网敏锐洞察力的思想政治教师成为从新媒体角度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难题的“先锋队”。第一,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端正态度,时刻反思并努力提高自身思想境界,不能畏惧新事物,在时代新产物面前坚决不能“闭眼”或做“睁眼瞎”,同时要培养“硬核”技能,努力做互联网时代“广、精、通”的人才;第二,要提高思政教育团队的“新媒体感”,努力使全体成员掌握新媒体的知识和技能,积极提高全体成员对新媒体的认识,增进新媒体专项技能的学习,并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第三,团队要大胆吸收具有新媒体专长的人才,实现“跨行业”合作,“混搭”融合。要积极促进互联网新型人才与思政工作者的配合,建立强大的专业工作团队,形成育人基地,在“能用”的前提下,要努力做到“善用”,严防因思想上与团队上的“落后”导致的教育成果“落后”。
(二)用新观念举起智慧思政“金招牌”
思政教师融入互联网时代的语言体系,尊重时代发展与媒体传播性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智慧思政”为目标,把新媒体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结合在一起,放大新媒体的信息互动、便捷传达等功能,创新化理论课堂,以趣味性、主流性吸引年轻学生,让课堂更具活力。
首先,要正确认识新时代下思政大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新思想下的思政教师不能再用守旧的思想与学生沟通,如今的课堂更加开放,资源更加丰富,学生对于不同事物的认知与理解也越来越多元化。思政工作中不管是教学者还是管理者,都要转变观念,用更加包容的态度来面对学生,用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与管理任务。
其次,思政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新观念、新方法。思政教师要摒弃单调乏味的传统说教式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7],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由表达思想,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传达正确的思想观点。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在教学中运用“年轻”“潮流”的方式,运用好“网言网语”,包容学生个体思想,允许学生发声表达,善于在教学设计中灵活转换角度,积极开展网络平台教学,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成为学生思政教育路上的“好伙伴”。
最后,新观念下的“智慧思政”要用内容赢得“金招牌”的荣誉。在互联网娱乐生态的衬托下,传统刻板的思政教学内容显得更加苍白无力,这部分内容在课堂中显得寡然无味,学生学习没有兴趣,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智慧思政”的核心内容要用贴近学生心理与兴趣的方式讲述,将传统的思政课堂迭代换新,在课堂中用有趣的内容讲述主流的思想。
(三)完善平台建设,主流思想“潮流”输出
高校要加强创新课程的创新发展与内容供给,建设功能全面、内容明确、多边联系的在线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当下,微信平台在高校思政宣传与建设中已经成为常用工具,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借助多样化的互联网技术支持,在正确思想的引领下,推动青年学生校园媒体平台建设,为高校思政育人工程“添砖加瓦”。微信等平台的创作内容更要因势而新,坚持内容创新为要,坚持主流思想的“潮流”输出,引领“红、专”思想新潮流。高校思政新媒体要和社会上的自媒体竞赛,学会取长补短,能够将有用的运营手段以及平台建设规划手段化为己用,以提高自身在新媒体领域的竞争力,在学生及公众视野中塑造活泼积极、正能量的形象。
同时,通过持续不断的新媒体信息输出,增强高校思政网络文化的产生能力,增加平台的黏性,做到以“内容为王”走高校思政新媒体发展之路,用内容“征服”学生,将平台的形象与主流思想深深烙印在学生内心。在积极宣传教育的同时,增进学生互动,使学生成为思政宣传先锋,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造积极正面的舆论生态。
(四)充分发挥“云思政”优势,增强资源整合
在平台建立之后,资源整合与筛选是充分发挥智慧“云思政”的重要前提。筛选优质信息进行资源合作,对全体员工进行教育,从而发挥线上“云思政”的优势。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在线学习已成为大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学生习惯了在“云”上学习、在“云”上进行讨论以及灵活使用各种新的媒体工具。
首先,高校要设计合理的“云思政”教学思路与方案,积极整合有关资源信息,形成“云思政”教学体系,让智慧思政“开机”。思政教学管理者要向优秀平台学习新媒体思政经验,加强交流,相互切磋,携手共同打造高校“云思政”联盟。其二,面对网络中海量的低俗甚至错误的信息资源,要谨慎筛选。警惕互联网中错误舆论与信息对于学生群体的误导,在课堂教学中,思政教师要认真严格地筛选资源,一方面避免错误信息的出现,另一方面防止无用信息分散学生课堂注意力,影响教學效果。“云思政”带来便捷的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资源选择上应加强对优质资源的选择,呈现“精致”内容给学生,细致地过滤信息,进行资源协作以实现全员教育。
“云思政”的出现是高校思政改革路上的一大跨步,我们必须勇于创新,加强对互联网新媒体的理解,并将新媒体技术列入基本教学技能,深刻入微地完善并发挥“云思政”平台优势,将整合的优质资源通过革新的教学方式传递到学生群体中去。
(五)健全管理监督体系,加强正确三观引导
新媒体的大量“信息潮”很容易导致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扩大和扭曲。因此,建立良好的新媒体平台管理和监督机制尤为重要,必须使用“铁腕”来打击互联网的“残渣”,雷厉风行地整治互联网低阈值信息,破除谣言与错误言论。高校必须充分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集思广益,培育新人,振兴文化,彰显形象。网络思政三观要正、质量要高,使其成为师生共享的精神武器,变为思政宣传的有力工具。积极推动新媒体内容监督措施的施行有助于为正确思想“保驾护航”,努力打造健康网络环境有利于维护学生思想纯洁。
此外,新媒体思政教育的舆论引导应该积极向上,一是要追踪学生心理健康,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服务。要利用新媒体思政积极的引导疏通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不能一味强硬地“一刀切”“一棒子打死”,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阻碍沟通的正常进行,使原本顺利进行的引导工作困难化,进而阻碍互联网智慧思政的发展进程;二是聚焦国家政策方针,紧跟国家步伐。高校思政教育者与管理者一定要深入学习国家的政策,并将其通过新媒体平台转述、传达给学生,以此引领学生心怀家国理想,努力奋斗,增强学生对党的思想的赞同感、政策方针的认同感,坚定“四个自信”;三是要对社会热门舆论事件积极地进行分析,并将正确理念传达给学生。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摇摆不定的情况很常见。追因溯源,是主流思政引导与网络新媒体信息出现差异所导致的。新媒体信息流与主流思想对冲,一些社会热点舆论干扰了青年学生自我思辨能力的形成。思政教师要积极地“蹭热点”,并对其加以正确的分析和回应,这既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又能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同时,学校要结合自身特点,形成具体而实际的网络言论与行为监督管理机制,用灵敏的互联网“嗅觉”监督互联网动态,帮助学生规避新媒体中的不良内容与信息,防止学生因大量“黑白反转”信息而困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舆论指导,运用生动有趣的活动、引人入胜的内容吸引年轻学生,使学生对主流思想产生由内而外的认可。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教育正在新媒体的加持之下逐渐向“云思政”过度,向“智慧思政”转型。思政教师群体要努力“铸魂育人”,打破“旧”思政教育体系和观念的“圈禁”,张开怀抱拥抱新事物,用好新媒体这一“话筒”。在理解和解决问题上,思政教师要积极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地提升自我素养,提升思政理论课吸引力,将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思潮把握在手中,并加以正确领导,营造良好的新媒体舆论生态。最后,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与思政教育的结合一定是我国创新思政的开端,而非结局,在时刻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声音的同时,思政教师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时刻保持思想跟随主流,将主流声音“潮流”输出。
[BT2]参考文献:[HT5”XH][STXFZ][WTXFZ]
[1]王晓先.互联网时代青年思政教育模式创新探索——评《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21(Z1):137.
[2]胡钰,王嘉婧.中国新媒体发展:特征、趋势与调整[J].中国编辑,2021(03):10-15.
[3]杨娉著.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探索[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5-6.
[4]饶华.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4(18):40-41.
[5]裴菲菲.微信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7(12):428.
[6]崔庆淼.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学工作[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3):26-27
[7]刘亚芸.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30(11):12-14.
The Innovation Dilemma and Optimal Path of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Media Era
Li Jia-ning
(School of education,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00)
Abstract:The new media represented by the WeChat platform has become a popular new content nowadays. While it has enriched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it has also created many problems that hinder the healthy progr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difficult to deeply explore the advantages brought by the use of new technologies, avoid wrong public opinion, and guide thoughts correctly; redundant content obscures mainstream voices; diversified thoughts collide, and "deflection" thoughts affect students' thinking. In response to the various new dilemma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new media colleges 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actively face these "hurdles" on the road of development, actively absorb elites in related fields, strive to improve professional standards, and change the original fixed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cepts of the company,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cloud thinking and politics", improve the platform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face difficulties directly, and "pass through the barriers" with attitude and confidence.
Keywords:New media; WeChat platfor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dilemma; countermeasures
作者簡介:李佳柠,女,黑龙江省黑河人,硕士,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教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