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好问成就好课

    艾立艳

    [摘 ?要] 赋予学生课堂教学主动性的教学策略——“诱发学生好问”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诱导发问的基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创设学习场景,建立实质性的知识联结是手段,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是有效诱导发问的关键.

    [关键词] 有效诱导;诱导策略;学生发问;好课

    数学起源于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问题是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导火索,教学中进行问题探究是学生展开数学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 教学中诱发学生提问是目前课堂的重要课题,因为教和学的关系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学生接收信息的快速性和丰富性极大增强,导致学生与教师的教学差距越来越小,学生在课堂上必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因此,诱发学生提问,赋予学生课堂教学主动性的教学策略呼之欲出. 它要求教师开放课堂,高层次诱导学生发问,引导学生探究、质疑,在质疑中师生解惑,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那么,初中数学课堂中怎么有效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基础

    【策略1:“你问我答”】

    被动学习是大多数课堂没有问题、没有质疑的根源,缺乏兴趣和求知欲是数学课堂的大忌. 教师要用源于现实的数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的思维,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中创设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以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提问训练,诱导学生发问,可生成丰富的问题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八年级上册“9.2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时,举了生活中很多图形的旋转现象(幻灯片演示),让学生观察,然后提问:它们在旋转过程中什么时候重合?学生回答“旋转360°”“旋转180°”“旋转60°”“旋转30°”后,教师请出学生1,让他必须提一个问题或者回答一个问题.(学生1选择回答一个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1:“每种重合有什么特点?”

    学生1描述了各种图形的旋转重合由自身特点决定后,教师请其他同学提问学生1. 此时学生2提问学生1:“‘360°与图形的特点没有关系,应该去掉?”学生2还给出了自己的理解:“‘360°虽然能重合,但是是与自身重合,每个图形旋转360°后都能与自身重合,不算规律,而180°是新的图形与原有的图形关于旋转中心重合,这是一类图形特有的性质,包括旋转60°,也是一部分图形特有的.”

    接着,学生3提问学生1:“既然都是重合,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4提问学生2:“这些旋转产生的新图形与原图形重合有很多种,有没有最特殊的一种?”

    教师看到问题已经指向中心对称的概念了,于是提问学生:“旋转过程中有多种重合现象,但是关于旋转中心对称的有哪些?”

    学生发现“180°的旋转关于旋转中心对称”. 于是教师说道:“这就是特殊的旋转. 我们把这种旋转180°后与原图形重合的图形称为中心对称图形.”

    进行教学设计时,材料设计好了,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是更高的设计,这位教师采取的诱导策略是“教师问学生”“学生问学生”“学生问老师”,让课堂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思考. 学生不敢轻易质疑教师,但是质疑同学大胆和轻松,课堂氛围积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课堂实例训练,能培养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关注问题,关注从课堂中提炼问题,在问题的讨论和解决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长此以往,课堂上学生的发问会更积极,会产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能真正让师生把数学思维的提升转化为课堂品质的提升.

    创设学习场景让学生进行实质性学习是手段

    【策略2:游戏问答】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九年级上册“4.2 等可能条件的概率”时,设计了一个选举“最幸运的人”游戏:有三次不同的投票,第一环节,全班同学提名,每人发一张选票,自己写候选人;第二环节,把票放到预备好的大纸箱,选代表搅动,随机抓出10张票确定票数最多的人为“幸运学生①”;第三环节,请监督岗学生把所有提名候选人的票唱票统计结果,公布实际票数最多的人为“幸运学生②”;第四环节,把所有学生的名字放入第二个选票纸盒,请一位同学充分搅匀后抽取一位学生为“幸运学生③”. 比较两次抓票的结果和唱票的结果后,学生自己会问为什么三次投票的结果不同,此时他们讨论热烈. 首先辨析出“幸运学生②”是确定事件;“幸运学生①”是随机事件,且所有实验结果不是等可能的;“幸运学生③”是随机事件,且所有实验结果都是等可能的. 一环套一环,轻松好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等可能”概念的产生和辨析时,都引导学生自己发言总结,在最后环节设置颁奖仪式,让学生自己分析选择哪一个结果好.

    整个游戏有递进有深度,教师把学生带入场景,大胆地拓展了教材中的情景“选举环保卫士”,把课堂变成了场景,学生身临其境,对数学概念感同身受,数学问题步步皆有问,犹如自己发现的概念,记忆的深刻性自然不言而喻. 当数学看得见摸得着时,学生就会发生实质性的学习联结和同化迁移,从而在场景中帶着激动和新奇打开学习的另一扇大门——好问.

    教师有效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是关键

    【策略3:乐学好问】

    在中考的指挥棒下,学生和家长比以往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数学学习上,这是不争的事实. 经常听闻“数学靠刷题”,尤其是笔者听课时发现,在一部分课堂教学中,师生毫无互动,甚至学生一言不发. 古人云“学则须疑,疑则有问”,疑问是发现之母,在应试的指挥下,很多课堂把精彩的学习过程省略,直奔结果,导致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过程,不善问也不好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教师必须积极学习新理念,打破应试模式,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驾驭能力,教学设计应灵活多样,应积极运用教学策略诱发学生提问,打造“乐学好问”的课堂.

    有一位特级教师在上“二次函数”的统领课时,从最基礎的函数定义出发,创设了一个熟悉的情境:成本为30元/件的衬衫,当售价为50元/件时,可以卖出200件,每件衬衫的价格每涨1元,衬衫就会少卖10件. 接着教师问学生:利润发生了什么变化?怎么探究?这是函数吗?什么函数?用图像来探究试试?你学过哪些函数图像?一连串精准而全面的问题,引导学生由图像回顾一次函数y=kx+b(k≠0)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及特点,然后用几何画板给出了动态图像(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一问多答,师生互动积极). 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我们怎样描述利润的变化?学生纷纷回答“画图像”. 小组描点并画出利润y=(50+x-30)(200-10x)=-10x2+4000(其中x为每件衬衫所涨的价格)的图像后,教师又组织学生小组画出与原函数不同的图形,小组分析汇报. 学生画出了以下5种图形:①向下平移2格;②旋转90°;③沿坐标轴翻转;④关于x轴对称;⑤关于原点中心对称. 每画好一个图像便贴在黑板上,最后黑板贴了一半,学生依然在饶有兴趣地讨论着. 教师鼓励学生发表更精彩的言论,又抽丝剥茧地层层引入二次函数的特点,最后总能在激发学生思维之后回归到重点和基础上. 至于二次函数的轴对称性、最值、增减性等特征,则完全由学生口述总结,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精美的板书.

    这节课,由“生活发现—学生探究—成果展示—反思总结”的教学设计,指向二次函数的特点;课堂在学生“观察发现(近在咫尺)—思路瞬间被打开(惊艳奥妙)—原来二次函数的特点是这样的(一览无余)”的诱导过程中,有层次地揭示课堂目标. 教师以高超的功力把握课堂,又把主导权放给学生,适时点拨诱导,激发学生向更高更深处发问. 这节数学课是思维的碰撞,实现了学习方式从“课堂上等、靠、要”到“乐学好问”的鲜明转变,教师的优秀教学设计和高水平教学技能提升了课堂中每一位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这位特级教师的话来说就是,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要求教师做好做足功夫,这样才能完成用学生的眼光来发现问题,用学生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要相信学生潜力无限,要激发学生开动大脑思考. 从这节课中我们看到,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充满活力的教学观念,能在课堂上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用灵动的教学设计统领课堂,能提高课堂质量,让学生“欲罢不能”. 可见,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对学生课堂提问的把握,是学生“乐学好问”的关键.

    小结

    “基础—手段—关键”殊途同归于“好问”.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学生多问、善问,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引导、培养和不断训练.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比通过被动回答问题更能催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的好问成就好课,好课又能给予教师和学生成就感与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