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瀚海涌游潮

    王志远+喇海英

    旅游业是海西州现代服务业中率先崛起的新兴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近年来,全州各地通过扩大宣传推介、加强景区景点项目建设、落实旅游业发展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全州旅游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已经具备作为推动海西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柱性产业的发展条件,在推进全州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出了战略引领性的重要作用。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聚宝盆”——柴达木盆地迎来了空前的大开发热潮。经过两代柴达木人的艰苦奋斗和锐意开拓,到20世纪末,在八百里瀚海的“金色的土地”上建起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首府德令哈市,在“河流密集的地方”格尔木建起了以盐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为主体工业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建成了举世闻名的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的中心枢纽、亚洲第二长跑道的格尔木机场的大交通城市。以德令哈和格尔木这两个城市为依托,在柴达木盆地的东部和西部,先后建起了都兰、乌兰、天峻、大柴旦、茫崖、冷湖等六个新兴城镇。与此同时,八百里瀚海的柴达木,蒙古族藏族等民族的优秀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扬;传统畜牧业实现了向现代畜牧业的成功转变;以种植粮油作物为主的小块绿洲农业区拓展了数万亩经济附加值高、生态效益、观赏效果俱佳的枸杞林和大棚特色种植业;一大批人文古迹得到了保护,一大批独特而又神秘的自然景观得到了保护性开发。以这些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和生态资源为依托,进入21世纪以来,柴达木的旅游业在海西州委、州政府的领导大力扶持下得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

    凭借着便利的陆上和空中交通、新型的高原戈壁城镇、多彩的民族文化、神秘的自然景观和日益完善的人性化的旅游服务,“十二五”期间,海西州旅游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较“十一五”末的279万人(次)和6亿元分别增长2.67倍和6.08倍,年均增幅分别达到21.4%和43.7%,超额完成了“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目标。旅游经济总量逐年上升,柴达木旅游业成为了海西州经济一个新亮点和新的增长点。

    纵观海西州旅游业井喷式的增长,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区位优势明显、前景十分看好和产业带动性强这些特点越来越凸显:

    ——旅游经济增速快。“十一五”末至“十二五”,海西州旅游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特别是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增长较快,仅2015年,全州就接待旅游人数746万人(次)、增幅较上年增长34%,旅游收入36.5亿元、增幅较上年增长46%,较全省平均增速分别高19个和25个百分点;全州旅游人(次)数居全省第三,旅游收入占全省15%。成为全省旅游业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与周边的西宁、拉萨、敦煌相比,增速均高于这三个热点城市。

    ——旅游发展基础显著增强。近五年来,海西州加大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共落实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道路建设等各类项目49个。其中,国家及省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4个,资金5544.6万元;州级15个,资金2.62亿元。“十二五”期间新建民用机场2个,开通西宁——德令哈往返观光航班,铁路客运车次增加到每日10列;新建高速公路805公里,新开通公路3490公里,全州开通公路总里程达15300公里;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民航立体交通网络。

    ——旅游项目招商工作创新突破。海西州通过创新旅游招商工作思路,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招商渠道,全州旅游资源凸显开发热潮。近年来,前来考察、洽谈、投资海西旅游业的青海国投有限公司、西部矿业集团等国有大型骨干企业明显增多,甚至出现了为一个景区几家有实力公司参与竞争开发的情况,一些企业还希望能多参与一些景区的开发建设,大企业开发大景区,重点景区争相开发、一个景区几家争的现象前所未有。2014年在青洽会上首次实现海西旅游招商项目专场签约。招商项目数量多,项目投资领域广,具有投资结构优、带动作用强、发展前景好等特点。这些大项目的实施,将有力推动景区开发建设和旅游业提档升级,提升全州旅游业点、线、面的关联度;充分展示了海西加快旅游产业升级、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的战略目标。

    ——旅游吸引力显著提升。近年来,海西州由州政府主管领导带队,突出重点及主要客源市场进行宣传,先后多次赴敦煌、兰州、西宁、成都、西安、杭州、宁波等召开旅游专场推介,收效明显。四川、陕西、甘肃、浙江等地游客明显增多,成为我州最大的客源地,西宁和海东市为省内的主要客源市场。结合智慧旅游,开展网络营销工作,充分发挥中国柴达木旅游公众微信平台、8个地区的旅游公众微信平台、海西旅游门户网站等网络的宣传作用,提高现代服务业水平和行业信息化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服务。海西州旅游官方网站共计28个栏目,网站更新内容共计170余条,“中国柴达木旅游”微信粉丝1000多人,阅读量最高达到1万多人次,中国“柴达木”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加速提升,旅游客源市场进一步拓展。

    ——旅游品牌建设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海西通过成功举办“中国海子青年诗歌节”、“‘激情哈拉湖·迎新年冰雪机车极限挑战赛”、“探秘柴达木”、“2015全国摩托车场地越野锦标赛· 大漠红枸杞文化节”等系列文化旅游节庆赛事活动,提升柴达木文化旅游产品的品位,进一步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魅力海西州”、“激情穿越柴达木”、“海子青年诗歌节”、“探秘柴达木”、“行摄柴达木”等一系列旅游品牌吸引力、影响力与日俱增。都兰海寺草原、柴达木雅丹地貌、哈拉湖等景点成为自驾车旅游圣地。丰富旅游资源、较强的功能组合,全州各类景点104处,国家A级景区8个,其中国家AAAA级景区1个,AAA级景区5个,AA级景区2个;茶卡盐湖3A级景区成为我州第一个游客人次达130万、旅游综合收入4565万元的景区,成为全省第三张旅游名片;昆仑山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格尔木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评定了特色旅游名镇1个(茶卡镇);申报并成功评定了热水古墓葬群、柴达木魔鬼城、哈拉湖等8个风景名胜区。

    ——旅游市场主体蓬勃发展。近年来,海西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把旅游业作为重要产业来培育,先后出台《海西州旅游景区保护管理条例》、《海西州旅游业发展奖励扶持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了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海西旅游经济发展迅猛,旅游业拉动投资、促进就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旅游从业人数从“十一五末”的3500人增加到“十二五”末的3.1万人。2016年,在全州各类宾馆总数达393家的基础上,新增酒店34家,客房数2450间,床位4893张,其中星级酒店新增14家,较“十一五”末(27家)增长107%;培育星级乡村旅游点68家(今年新增11家),较“十一五”末(9家)增长656%;旅行社12家(今年新增2家),较“十一五”末(4家)增长200%;旅游资源开发公司从无到有,达到30家(今年新增8家)。

    ——海西自驾车旅游态势迅猛。近年来,广袤的柴达木戈壁大地上出现了自驾旅游可喜的“井喷”现象。2015年,州内有门票收入的三个重点景区中,自驾车游客分别占到游客总数的81.3%。其中,被誉为“天空之镜”的茶卡盐湖景区,自驾车游客就达到了100万人次,占接待游客总数(130万人次)的76.9%,德令哈市可鲁克湖景区自驾车游客12.8万人,占接待游客总数(15.6万人次)的82.1%;都兰海寺花海景区自驾车游客4.5万人,占接待游客总数(5.2万人次)的86.5%。大水桥收费站7座以下过站车66.51万辆,同比增长39.7%;德令哈东(尕海)收费站7座以下过站车53.35万辆,同比增长14.98%。

    ——区位优势持续凸显。海西具有较好的旅游区位条件。柴达木地处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以西宁、拉萨、敦煌三大旅游热点城市为核心的两大环形旅游圈的交汇地带,加之旅游资源的巨大差异性,与热点旅游城市互为目的地和客源地的潜力巨大。围绕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机遇,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兰州、敦煌、西安、成都等地加大对接,推进丝路旅游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方面的区域合作,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强化区域合作,提出和引导打造兰州—敦煌—柴达木—西宁和成都—拉萨—柴达木—西宁的“两个环形旅游圈”,与周边旅游热点城市在拓宽市场、互送客源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初步形成,海西州作为西藏、青海、新疆、甘肃等省区旅游环线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上的重要节点,其区位优势明显增强。

    ——产业带动性显著增强。海西州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全州第三产业起到了强有力的拉动作用。餐饮住宿、商品零售、通讯服务等行业抢占了发展先机并不断从中提高了服务质量,成为促进全州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地区GDP总量的比例从“十一五”末的11%(77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26.5%(116亿元),上涨了15个百分点,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全地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也从“十一五”末的11%提高到36.5%,上涨25个百分点。

    (作者单位:青海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