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人写经和王羲之小楷之比较

    吴泽毅

    

    摘 要:经过了隶书草写,汉字笔画不断被简化,逐渐摆脱了隶书的一波三折,从而出现了硬钩、顿势等楷书的经典笔形。在晋人写经小楷作品中,无论是笔形还是笔势均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隶意,而在王羲之小楷作品中,不管是结构还是用笔都发生了变化,更具楷书之意。如果说晋人写经是由隶入楷的作品,那么王羲之的小楷作品则为真正意义上的更有楷式的小楷。文章主要比较晋人写经与王羲之小楷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晋人写经;王羲之;小楷

    晋人写经,呈现出楷书化,即多使用小楷,究其原因主要为: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我国,因为当时统治者的崇尚而得以盛行,其主要依靠手抄经文的形式传播,而手抄经文使用到的便是小楷。

    刘涛提到:“西晋时代的抄经者往往都是僧人或者佣书为生的书手,他们的抄本必定会有底本作为依据,而他们的笔迹多少要受到底本笔迹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唐代小楷写经。

    当时进行抄写经文工作的主要是民间之人,其字体相对随意。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值隶楷转型的过渡期与关键期,通过一些残存的经文发现,其字体或多或少地具有隶意,故而写经体无法脱离隶意而单独存在,然而波折写法有所削弱,不同于完全的隶书,在某些细节方面呈现出楷书的雏形,在较重的捺画也展现出楷书笔意。

    将小楷的发展脉络作为参照能够发现,以钟繇、“二王”作为代表的书法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主流书风。从钟繇以及“二王”的小楷作品中能够发现,其部分作品还未脱离隶书笔意,可辩证地认为他们的小楷作品势必受到写经体和民间书法的影响。

    但是,晋人写经不能够脱离隶意,这应与其时代背景进行联系理解,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由隶转楷的过渡时期,在晋人写经小楷作品之中,有的作品隶意更浓,而有的作品楷式更足。将晋人写经与王羲之小楷对比能够发现,王羲之小楷受写经体的影响较小,而受钟繇小楷的影响较深,且在王羲之小楷作品中体现出更为明显的楷式。

    其中,晋人写经在用笔上主要出现以下特征:在竖画、撇画出现较多的方笔;在横画、捺画出现较多的尖笔,其捺笔作较为肥厚的隶波;在其结构上,严整且规矩;在章法上,疏朗有致,然在一些作品之中已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行气。

    本文主要以《法华经残卷》(并无明确时期,但经专家学者考证将其看作是晋朝书法作品)和《安弘嵩写经残卷》为例探晋人写经。

    在《法华经残卷》中,整体书写风格属于楷书,其横画多为尖起圆收,究其笔法多为露锋起笔,顿笔收笔,例如“阿”“可”“一”“千”等字;其竖画较为短促,多以按笔为起笔,例如“下”等;其豎钩大多是直下而无出钩,例如“行”“得”“问”等字;其中出现捺画的字,捺多为其主笔且多为侧笔顿按,呈现肥笔态势,而无出锋的情况,例如“舍”“入”“塔”等字。

    晋人写经大多将较长的笔画视为主笔,而字形在较多的情况下主要是纵长、方正之形。这类写经字体较为厚重,而另一类则较为灵活、轻松,例如《安弘嵩写经残卷》,其捺画多为轻收且展现出一定的规范。

    在楼兰文书之中的楷书大多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别,其一具有古质且浓厚的隶书笔意,其二的楷法则更接近秀丽一路的楷书。这是因为楼兰文书之中楷书的主要习字者与学书者是边塞的书吏,他们更多的时候是需要书写信札,临习的主要是从内地进入到边陲的中央政府的书信与公文,所以其字体出现新旧楷体夹杂的情况。

    总之,晋人写经已经不再是完全的隶书,在一些细节方面已经初具楷书用笔,在一些残存经文中能够发现,其字体还有着隶书的部分笔画,但是例如波折的写法已经有所削弱,楷书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晋人写经处于由隶转楷的过渡时期,其影响一直延续到唐代写经小楷。

    王羲之的楷书,师承钟繇的同时有所创新,即在横画中起笔相对比较轻且顺其势铺毫行笔,在其收笔处比较重且竖画直挺伸展。

    王羲之的楷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又有所创新,从其经典传世的作品之中能够发现,其字体基本去除了隶意并且在其中加入了楷书的法则,即展现出内敛的用笔、高古方整的结构,在自然之中寻求变化,如经典作品《乐毅论》《黄庭经》《孝女曹娥碑》《东方朔画像赞》等等。

    通过观察王羲之经典小楷作品能够发现,其小楷用笔明快且简洁,主要为中锋用笔,改变了“蚕头燕尾”的笔法,主要依靠“一搨直下”,有效地简化了钟繇小楷之中较为肥厚复杂的用笔。

    王羲之小楷更受钟繇的影响,呈现严谨的结体、较为开阔的笔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认为王羲之将钟繇的小楷进行了创新与发展,为魏晋新书风做出巨大贡献。

    王羲之小楷在钟繇小楷的基础上简化了其“翻笔”的同时,运用了“内擫”,即收敛的笔势。例如在《黄庭经》之中的门字框是较为明显的内擫笔法,观察其字形,在其相对的两个竖画中具有相背之势且其结体更为含蓄紧结。此外,不仅在门字框中存有内擫笔势,在具有框架的字中也会出现内擫,例如“有”字(图1)。

    王羲之的小楷作品《黄庭经》,部分字的重心有提高之势且点画分明,削弱了点画当中的连带,在结构方面由扁平向方正发展且大多数为左低右高,结构随着其笔画的清晰而变得更为明朗,体态更为整饬匀称,整个字体更为细腻精致。

    此外,在笔势方面,王羲之小楷与晋人写经最大的不同之处便是在于其更具有起承转合以及顺势而书之意,即加强了运笔的速度。

    换言之,在王羲之小楷作品之中上一笔的收笔便为下一笔的起笔,在空中作收势,即“空中取势”,能够将起笔、行笔、收笔更加流畅地完成。

    在结体方面,王羲之小楷比晋人写经更加自然、生动,能够在稳定的字势中寻求变化,通过点画的飘逸使其结体更加欹侧。

    就笔法方面,王羲之小楷不仅去除了晋人写经之中的隶意且缩短了其横向的笔画,同时加长了其纵向的笔画,使整个字形变得更加纵长。

    王羲之的小楷笔势流畅且圆润遒劲,其用笔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用笔精致细腻、丰富多变,对“藏头护尾”的用笔进行了改变,即主要以露锋起笔;第二,融入了提按的用笔,使得线条中间部分的粗细和前、后部分有所区别;第三,转折部分有明显折笔动作,即调整笔锋的方向且向下进行折笔,以圆润向爽利变换,为笔断意连与连带奠定基础。王羲之小楷的用笔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行书、草书的书写产生影响。

    王羲之小楷与晋人写经不同之处在于,其写法更加简化且将其结体中的隶意去除,例如其经典作品《来禽帖》。此外,从王羲之小楷作品如《乐毅论》《黄庭经》等中能够发现,其用笔更为明快简洁且主要运用中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蚕头燕尾”的笔法,而大多使用平直的笔法,与晋人写经中肥厚、波磔的用笔方式不同,其起笔与收笔处利落干净,具有明显的提按顿挫并且更多展现出妍美的视觉效果。

    在笔画方面,王羲之小楷的笔意更足,例如在晋人写经往往是搭笔便行,而王羲之的小楷起笔就出现了方笔、圆笔、露锋以及藏锋等不同的变化,更显丰富。如果说晋人写经、钟繇小楷是由隶入楷的作品,那么王羲之的小楷作品则为真正意义上的更有楷式的小楷。

    综上所述,在晋人写经中我们能够看到其时间跨越之长、保存之完整、风格之多样、技法之丰富的艺术风格,其在书法艺术之中呈现多元化的创作态势且为以后人的创作奠定基础。

    晋人写经与王羲之小楷作品之间的不同之处,主要是前者的隶意更浓且常作肥厚的波磔,而王羲之的小楷作品之中直接抛弃了隶书之中的波磔与“蚕头燕尾”等,通过明快而又简洁的笔法,使用了钩挑、翻折等进一步加強了楷书的字画特点。

    通过对二者的对比分析,笔者发现在临习的过程中,应学会融会贯通,寻求最适合自身的范本,不断提高自身审美能力、笔力等。

    对于现在的学习者来说,二者提供了同样优秀的书法范本,二者主要是由于其时代发展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风格。这也同样启示我们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之上,结合时代的发展,创作出更加符合时代背景的小楷作品。

    参考文献:

    [1]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傅如明,常栓怀.魏晋时期小楷书法之形成与发展[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王盼.传统典范之“钟王”小楷艺术特色辨析[J].中国艺术时空,2017(4).

    [4]陈冈.敦煌写经对当代小楷创作的借鉴意义[J].中国书法,2018(18).

    [5]梁末同.浅议魏晋小楷的风格形成以及对后世的影响[D].吉林艺术学院,2018.

    [6]子乔,TP.王羲之的小楷[J].当代学生,2020(8).

    [7]毛秋瑾.魏晋十六国写经书法及相关问题[J].中国书法,2019(17).

    [8]王学良,倪弘.历代名家临王羲之小楷诸帖(上)[J].书与画,2018(3).

    [9]李恒滨.晋人写经[J].视野,2016(13).

    [10]王颖.浅析魏晋写经书法艺术[J].书法赏评,2015(1).

    作者单位:

    泉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