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新闻广播在应急报道中彰显新闻广播价值

    王卫刚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全国各地广播媒体在抗击疫情的应急报道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以新闻广播主频率角色彰显广播媒体力量。本文以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新闻广播抗击疫情报道的实践为例,探讨新闻广播在应急报道中如何有效地展现自身价值,做到广播宣传不缺位、及时启动应急机制、最大化释放融合传播生产力、加强社会公益宣传。

    【关键词】应急报道 新闻广播 有效传播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主流媒体的轻骑兵,广播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报道中一向冲锋在前,积极履行主流媒体责任担当,发挥了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重要作用。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中,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新闻广播(下称江苏新闻广播)及时启动灵活便捷的应急报道机制,以融合传播样式为基本手段,主动作为,体现了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专业性和公信力。

    本文以江苏新闻广播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的实践为例,探索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态势下,新闻广播如何做好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报道,有效展现自身价值。

    一、准确认识广播媒体的社会属性,在传播中不缺位、有作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广播内容的接收者逐步从传统收音机听众转向音频客户端、网站、微博微信等直播流用户,广播内容的覆盖面持续扩大,受众(用户)规模也不断增长。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报道中,广播仍然是大众接受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据尼尔森网联媒介数据服务有限公司的统计数据:广播听众在这次疫情期间对广播媒体的接触度进一步增加,56.9%的听众对广播媒体的接触频次比以前多,广播媒体的融媒体报道与全媒体传播取得了显著效果。

    在广播媒体传播格局中,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为首的全国新闻广播,凭借其定位和生产机制,不断增强优质内容产品供给,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持续提升。在此次抗击疫情报道中,中国之声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报道预案,加大疫情防控宣传力度,全天所有节目滚动播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信息。身处疫情中心的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以全天高密度的关注和多次大时段直播成为湖北疫情动态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江苏新闻广播在疫情初期快速反应,全天各档新闻节目密切关注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情况,成为全国较早关注疫情的主流媒体之一。

    在今年1月22日江苏发现首例确诊病例后,江苏新闻广播立即展开特别直播,及时加入全国新闻广播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联合报道,从早6点至晚间24点,不间断传递党和政府的决策及医疗救治等重要信息,做好防控科普宣传。江苏新闻广播记者也成为防控疫情阻击战中的最美“逆行者”,他们走进新闻现场,积极回应群众关切。针对百姓关心的蔬菜供应、口罩缺货等民生健康问题,采制一手的新闻报道,让老百姓安心、放心。江苏新闻广播通过全网直播形成的大体量、广覆盖的传播格局,效果明显。防控疫情特别节目期间,江苏新闻广播每天收听率位列江苏省内广播收听率市场调查的第一位,占有率达到30%以上;其网络收听始终位列全国广播频率前十位,媒体价值得以充分展现。

    主动作为,权威发声。疫情就是命令,今年农历春节期间,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广播新闻节目委员会发起了抗击疫情报道的全国联盟行动,各省市新闻广播主动上传各自的原创报道,同时从中选用适合自身节目需要的全国各地的权威报道,使各省市新闻广播的内容更加充分全面。中国之声与全国数十家省市新闻广播合作,每天把一线记者采访医护人员的《天使日记》、各地疫情防控的进展情况分享给各新闻广播频率;湖北之声通过与全国各新闻广播频率联手,让湖北的声音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传播联动历来是新闻广播的强项,全国新闻广播此次联动再一次体现了广播媒体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高效运行的应急机制,让广播准确把握了时度效

    广播的制播特性与其他传统媒体相比更为灵活,在应急报道中可以快速调整,短时间内即可启动应急反应机制,将常态节目转变为特别编排播出。专业化的新闻广播在这方面更有优势。

    江苏新闻广播的类型化编排格局已经坚持了十多年,新闻类节目贯穿全天,各节目在定位、选题、关注角度、评论等方面进行差异化区分又相互关联。凭借新闻生产的系统化设计,在此次江苏新闻广播抗击疫情报道中,频率启用了应急机制。首先在栏目安排上,全天节目内容聚焦疫情。由于各节目新闻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机制已经成熟,应急编排可以在原有的采编播工作体系不发生明显改变的基础上立即到位。其次,全方位报道抗击疫情的各方面工作,通过直播、连线、录音报道、声音聚合、访谈等形式多样的手段,每天制作来自江苏和武汉、黄石的原创报道近40篇,整合编辑稿件数百篇;开设了《抗疫前线直通武汉》《抗疫前线直通黄石》等专栏,一批高质量的新闻稿件在听众中产生强烈反响。如:新闻特写《驰援武汉前一天,90后ICU护士病房办婚礼》,记录了即将出征的江苏盐城90后护士陈荣超和王晶晶领证结婚的故事。《他是南京10岁女孩作文里的爸爸,大年初一告别家人逆行出发》讲述了江苏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庄谊的女儿对爸爸的思念。重点新闻节目开设典型人物报道专栏,推出系列报道《黄石日记》,以第一人称讲述前方抗疫故事。《抗击疫情特别报道》采用书信体形式,播出了《两地书:爸爸妈妈,我想你,加油!》《驰援武汉的护士母亲给女儿的一封信》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运转顺畅的应急机制实现了第一时间及时关注、权威信息高效整合,提升了新闻广播的作战能力。

    三、积极拓展移动发声平台,释放融合传播生产力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就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疫情防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在讲话中强调了輿论宣传的重要性。

    由于互动性强、可移动传播等特性,广播媒体受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不仅明显小于其他传统媒体,反而在网络助力下突破了收音机收听的终端障碍,让广播的直播流和内容产品在各网络终端实现了全网覆盖。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发布的《疫情期间用户媒介消费及使用预期调查》显示:“在获取真实可信的疫情信息上,传统媒体网站/客户端成为用户的首选。”在抗击疫情应急报道中,江苏新闻广播积极利用全媒体传播方式,把内容资源优势转化为内容生产和传播优势,最大化地释放了融合传播的生产力。

    在运作流程上,江苏新闻广播让新媒体端和内容生产平台积极联动,及时梳理、权威发布、高效整合、矩阵推送;在平台联动上,充分运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各个网络平台,多终端发送,进行图文、音视频等全媒体呈现;在媒体融合上,主动与新媒体公司合作,共同打造抗疫融媒体产品,传播影响力不断增强。截至2月25日,江苏新闻广播在“抖音”的账号发布视频200多个,推送疫情相关信息500多条,微信关注用户数增加近百万。一些新闻作品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如短视频《江苏省委书记在村口连吃“闭门羹”,他却挺满意》,虽然只有短短9秒,但是内容“硬核”,信息量足,契合全国各地普遍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工作状态,让群众产生认同感,收获“抖音”播量1亿次。再如,频率利用采访素材与新浪公司合作,共同打造全媒体产品《致敬逆行者》,一经推送就收获了千万级的播放量。

    四、体现主流媒体社会责任,公益宣传彰显正能量

    疫情当前,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不仅体现在权威的新闻报道和正确的舆论引导,还应发挥所长,进行更广泛的公益宣传。主流媒体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力,这既来源于信息和思想传播的覆盖能力,也来自于长期积累起来的公信力和权威形象。就新闻广播而言,多年的听众互动参与达成的信任直接强化为广播的受众凝聚力,要当仁不让履行好社会责任,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

    在抗击疫情的报道中,江苏新闻广播创新新闻生产方式,制作了形式多样的公益宣传产品,不仅全方位普及疫情防控知识,更展现了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风貌。1月23日,江苏新闻广播敏锐意识到春节聚餐存在加剧病毒传播的风险,推出劝阻节日期间聚餐的内容产品,在官方微博创建话题“过年聚餐要不要取消”,吸引了数十万人参与投票,话题阅读量达到2亿人次。这是疫情在全国扩散前首次由主流媒体发起的讨论,对于春节期间提升大众防范意识、减少聚餐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在疫情发展期,江苏新闻广播紧抓科学主题,筛选出重要的科学真相,利用新媒体技术,联合湖北之声共同推出H5页面答题产品,全网转发,引起强烈反响,13小时即获得了250万人次的参与。此外,江苏新闻广播还广泛联系生产企业、蔬菜大户等,为保供应、捐赠物品等工作提供了大量有效帮助。

    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还体现在坚持新闻操守和社会价值引领上。在网络传播竞争中,有些媒体特别是自媒体迫于流量焦虑,在内容推送上过分强调吸引用户关注的表达方式,导致动作变形,出现诸如“标题党”、抢发未经核实信息等问题,为人所诟病。江苏新闻广播秉持主流媒体的价值取向,从始至终坚守传播真相、凝聚人心的原则,无论是节目内容、融合传播产品还是公益服务,都以积极的姿态张扬社会正能量。截至2月底,江苏新闻广播用1000多篇原创报道全面展现了江苏抗击疫情的努力、成效,在“抖音”平台发布了200条短视频,平均播放量过百万,发起的公益活动不仅赢得大众的热烈响应,还吸引了有社会责任感的品牌企业参与和支持。

    在抗击疫情的应急报道中,媒体不能退缩,广播不能停播。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提高新闻舆论工作有效性”,在全社会激发正能量、弘扬真善美,推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国媒体都全力以赴进行应急报道的时候,新闻广播作为舆论引导和新闻宣传的主阵地之一,自当挺身在前,坚守一线,通过有效运作,展现媒体价值。

    (作者系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新闻广播总监)

    (本文编辑:饶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