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时代受众心理特征
韩玮玮
摘要:当下正在发生的时代之变、社会之变、媒介之变,必然引起受众心理的诸多变化,全媒体时代将受众的生活现场严密地包裹起来,通过各种媒介传播的信息,将多元的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传输给受众,在这样激变的时代,受众心理有哪些变化?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新媒时代;受众心理;文风转变
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大多依赖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基本满足了传统媒体时代受众的信息需求,与此同时作为传播主体的“官方”或掌握话语权的权威精英阶层,掌握着社会主流舆论的一举一动,这种“单向度”的传播,难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20世纪末随着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得到长足发展,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得到广泛应用,媒介内容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以及到21世纪初的手机,微信、微博的广泛应用,这些新媒体具有更强的灵活性、交互性。
新媒体时代受众除了具备传统媒体时代受众的基本心理特征外,还表现在一些特殊的方面。
一、传播方式从一对一到多对多
处在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政治结构调整变动的当下,受众信息接受心理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对此,已有不少学界和业界的同仁从不同视角做过论述。重视受众心理特征,才能让报纸在全媒体时代得到长足发展,也是创新繁荣的基础所在、命脉所系。
互联网开放、平等、共享的特征,使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作用实现了真正的解放,按照卡斯特的说法,“网络社会的崛起”使得“各种沟通模式整合到一个互动式的网络之中”,既定的传播客体被主体化了。受众与媒体频繁“邂逅”,广泛交流,互相尊重,共享信息。此时的受众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已经成了网友和用户。如此,既往的“话语霸权”受到某种程度的消解,受众自我意识、公民意识、主体意识得到觉醒和提升,争当传播主人的冲动被激活,深度介入传播过程,传播互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出现了所谓的“受众能量裂变”,受众的传播权、话语权、创造权得到一定程度的落实。面对受众如此深刻的心态和行为变化,任何传媒都必须摆脱自我中心的束缚,与受众建立以平等、尊重、互信为前提的良性对话、合作、伙伴关系,改变单向封闭的传播方式,创设条件,让受众进入传播过程,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信息的采集、制作和播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本传播”。可以说,在信息化的今天,任何一家媒体如果忽视或拒绝受众参与和互动,必定是要被受众摒弃的。
二、关注改文风,重视叙事方式
有一个在网上流传了一阵子的段子大家耳熟能详:“开会没有不隆重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会见没有不友好的……”这个段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受众心理发生的变化,表现出对某些媒体叙事方式的不满和拒斥。
毕竟时移世变,受众对这些叙事方式形成的接受疲劳和审美疲劳是显而易见的。它过于追求崇高宏大,追求“终极关怀”,忽略人民群众生存状态和日常生活的缺陷日益显露出来,那种端着架子,板着面孔,千篇一律,没有变化的叙事套路、结构、方式、形象更加不被受众喜爱。特别是网络传播的风行,正在颠覆传统媒体的叙事方式,变得更加生活化、平民化、多样化,更加富有亲和力,更多的碎片化信息取代了传统新闻报道模式。叙事方式也不只是一个新闻报道结构、方法、技巧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有叙事者的价值立场,特别是对受众的态度蕴含其中。当包括这个“体”、那个“体”在内的传统叙事方式显露诸多不足、渐显疲态、知音渐少,而新的叙事方式借网络应运而生的情况下,自然必须积极适应这一社会心态变化,转变价值取向,调整叙事风格,打破种种教条,探索新的叙事方式,形成新的叙事风格,少一点沉重压抑,多一点亲切活泼,让我们传播的声音不再高高在上,能顺畅地、无障碍地走进受众之中。
三、受众的娱乐好奇心逐渐增强
传统媒体的“单向度”传播,以“严肃性”和“宏大叙事”为其遵循的基本原则 ,这在全民“受众狂欢”的全媒体时代,只能自说自话,其生命力是难以为续的,受众在从随波逐流技术理性“异化”的境地中摆脱出来后,更加展现出作为自然人的“本真性”,他们更愿意以“游戏精神”看待一切问题,排斥所谓“精英主义”或政治意识形态的伦理说教。受众对网络新鲜事物的敏感与好奇逐渐增强,各种各样的新事物涌现在生活中。受众通过微博、各种聊天软件接触外部世界,通过新媒体这一窗口,受众彼此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他们的娱乐心理和好奇心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
在全媒体时代,在以受众需求为主导的“买方市场”,即使各种媒体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也必将会越来越符合受众的需要。在所有需要中,“感性需要”占据主导地位。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在物质生活充分满足的前提下,人都具有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受众更期望获得一种贴近人性的、感性化的体验和享受。
(作者单位:柴达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