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管理理论及对我国的启示

    行红芳

    

    

    摘要:隐私权是公民权利的重要内容,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与互动过程中,公民个人的隐私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隐私管理理论是美国学者Pretrinio于2002年提出来的,后又将此理论应用于实证研究,对艾滋病人的隐私管理与控制进行分析。实践表明,这一理论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隐私管理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国外隐私管理理论对我国个人隐私保护具有重要启示:国家或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的相关社会政策,直接或间接对个人隐私进行控制,以正确处理提升公民的社会福利水平与保护个人隐私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隐私管理理论;暴露;隐瞒;污名

    隐私作为个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往往是指被个人视为独有的、不愿与他人共享的信息。隐私权是国际公认的基本人权之一,受国际法律法规的保护。隐私权植根于国际传统惯例,存在于许多职业人员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中。国际隐私保护原则以1966年的《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7款为准则,该条款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得加以任意或非法干涉,他人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非法攻击;人人有权享受法律保护,以免受这种干涉或攻击。”[1]2003年全球信息峰会强调在尊重人权和信息社会道德准则的同时,要防止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被犯罪分子和恐怖分子非法利用。国际隐私保护原则规定,个人资料仅仅允许出于原始目的的收集、使用和公开,对于二次利用或出于其他目的利用或公开个人信息的行为,应予严格限制。

    近年来,由于实名制的推行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便利,同时个人信息也被更多地暴露、买卖,这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成困扰,甚至威胁到个人的信息安全。在这种新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处理好享受个人生活与保护个人隐私之间的关系,已成为整个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议题。本文拟通过对始于美国的隐私管理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分析,为我国全面认识和保护个人隐私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隐私管理理论的架构

    隐私往往是指个人所拥有的,不希望、不愿意他人知道或者与他人分享的信息。这些个人信息的暴露往往会给某个人带来困扰或不便,有时甚至会带来污名与歧视。因此,隐私与污名往往联系在一起,于是个人如何管理其隐私就成为社会学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点。2002年,美国社会学学者Petronio提出了用隐私管理理论来研究污名控制中的暴露与隐瞒策略。他假设隐瞒与暴露之间有一种辩证性的张力,个人对隐私的隐瞒或暴露的判断依赖其权衡程度。这一理论由五个相互关联的假设——隐私规则、隐私辩证法、隐私边界、控制/所有权、私人信息——构成[2]18,其结构见图1。

    隐私管理理论用“边界”来隐喻人们拥有的或者期待控制的东西,使得人们更容易理解

    个人隐瞒或者暴露私人信息的选择。这一理论认为,隐瞒与暴露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性张力,当你暴露某些东西时,你仍然维持某些隐私措施;信息暴露的风险越大,边界控制的需要越大。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随着个人的成长,个人积累了很多的私人信息。但当个人必须放弃某些私人信息的时候(如护理院中的老人需要暴露大量个人信息去获得医疗照顾),隐私的边界可能会收缩。隐私边界分个人和集体两种类型。人们虽然会发展出仅仅属于他们个人的隐私边界,但由于人们采取了暴露策略,私人信息被共享,于是隐私边界的性质就会由个人的转变成集体的。也就是说,信息的暴露会使隐私边界扩大,将更多的人纳入到更大的集体边界中。

    由于人们拥有的个人隐私信息被暴露,私人信息被共享,其性质就会由个人的转为集体的。当个人对他人隐瞒信息时,个人能够拥有私人信息;当个人把私人信息告诉他人时,他人就参与到暴露—隐瞒的控制策略中,信息成为双方共有。因此,当一个人拥有私人信息时,由个人决定暴露与隐瞒的规则;当信息成为集体共有时,所有知道信息的人都期望通过协商来控制暴露或隐瞒的水平。

    隐私管理理论假设人们按照三种规则来规制隐私边界,即完全接近(完全暴露)、部分接近(选择性暴露)、限制接近(完全隐瞒)。从完全隐瞒、选择性暴露到完全暴露是一个连续谱,个人的选择总是处于这个连续谱中的某一点上。

    二、隐私管理理论的基础规则

    隐私管理理论提出,隐瞒与暴露的辩证性张力的基础规则包括三个,即规则基础、边界协调和边界紊乱。

    1.规则基础

    隐私控制涉及文化、性别、动机、情境、风险与收益的比率标准。从文化标准来看,文化对于理解人们暴露或隐瞒其健康状况的原因至关重要。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下,人们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理解和看法会有非常大的区别。从性别标准来看,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对于人们隐瞒或暴露其健康状况的选择起着重要作用。从动机标准来看,动机导致了判断暴露或隐私保护的规则的发展,维持与他人关系的需要常常部分抵消了告诉他人隐私的动机,人们可以使用许多策略来达到相应目标。从情境标准来看,情境标准代表着导致情境变化的决定基础,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构成情境标准的基础,社会环境包括主题的适当性、隐瞒和暴露的时间,社会环境的改变要求规则也进行相应的改变。风险与收益的比率标准也在暴露或维持隐私的决定中起着部分作用。

    2.边界协调

    隐私边界会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但这种变化具有单向性特征,即个人的隐私边界能够扩大为集体的边界,但集体的隐私边界很少能够收缩为单一的个人隐私边界。个人隐私边界一旦扩大成为集体的隐私边界,隐私信息就由原有的个人拥有成为集体中各方主体共有。信息的共有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信息都是已知的,但是保护共有信息就成为所有已知信息各方的共同责任。隐私边界可以扩张到包括私人信息、群体私有信息、家庭私有信息、组织私有信息或社会私有信息在内的共有权。拥有信息的人越多,信息中的共有权就越增加。这种共有关系要求发展一种所有已知这一信息的人共同遵守的控制规则,即制订契约。这种协调导致共有人之间的同步性。隐私管理理论提出了三个相关的协调关系,即边界联结、边界渗透、边界所有权,代表了个人隐私信息被分享或者变成集体信息时控制隐私边界的三种方式。

    其一,边界联结是形成信息保护相互责任的联结点。如果人们通过暴露被联结进一个私人信息的边界环境,虽然他们可能是“不情愿的知己”,但也会形成一个已知者与暴露者之间的期望联盟。这样,保护私人信息就成为双方的共同责任。这种联结可以通过如主题选择、时间、无意中听到、知己等方式实现。边界联结常常依赖于接受者与暴露者之间关系的性质。如果“知己”是一个暴露者所信任的人,他(她)会更感到有责任按照暴露者的要求保护其私人信息;如果更多的人已知信息或者对于信息控制有责任,他们就不得不按照集体协商规则,以控制所有各方的信息。

    其二,边界渗透代表了私人信息暴露或隐瞒的程度,其层面从公开的进入(松散的、薄弱的边界墙)到不允许进入(紧密的、厚的边界墙),当边界被关闭时,保护性规则占上风,保持信息成为秘密,信息墙不能穿过。

    其三,边界所有权指分享某人私人信息的特权和期待以信息拥有者同意的方式控制信息的责任。将信息告诉第三方将扩展知道信息者的数量,会使协调渗透能力的规则变得更为复杂。纳入或排除他人的决定依赖于接受者对控制信息方式的预测。尽管这样,人们通过与他人联系扩展信息的边界,希望自己能从暴露的负担性信息中获利。当边界协调达成时,这些工作就会以和谐的方式来运转,以参与各方相互协调的方式管理私人信息。虽然边界协调的目标是同步性,试图精心策划两人及两人以上的联结,但渗透性和所有权的复杂性会打破这种协调状态,这时,边界系统就会处于紊乱状态。

    3.边界紊乱

    协调过程中的困扰有正面和负面后果,其正面后果源于困扰迫使个人重新考虑他们的需要和对隐私规则的期待,这种困扰将导致人们以更好的方式来定义他们的隐私、控制暴露和隐瞒策略;其负面后果在于协调系统的打破可能意味着与他人的冲突和不愉快。边界紊乱促使个人努力修正问题,将一些新的信息整合进规则系统,以保持某些层面上的合作,控制隐私。边界紊乱会在这样一些条件下出现:一是人们错误地对待他人所有的私人信息;二是个人想带入私人边界的人拒绝这些选择;三是对于所有权的定义不一致;四是家庭的隐私规则受到破坏。家庭常常有两套私人信息的规则,一套是管理被暴露到家庭外的私人家庭信息的规则,另一套是管理家庭内暴露的规则。当人们试图协调他们的隐私期望时,一些类型的边界紊乱条件开始出现。隐私管理理论有助于将谁得到、什么时候得到,以及人们如何得到他们的信息等研究发现组织在一起,允许研究者发展出一系列未来研究的问题与方向。

    三、隐私管理理论的运行机理

    1.个人隐私与污名控制

    从理性的角度分析,个体采取隐瞒或者暴露策略都有其正向和负向的后果(见表1)。具体采取何种策略需要个体结合当时情况进行权衡。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人是基于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理性选择的,这种理性选择往往与个体预期或者实际得到的社会支持、污名,以及个体当时所掌握的信息有关:如果个人预期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个人越有可能采取暴露策略,以得到更大的社会支持;如果个人预期得到的污名越多,或者得到的污名大于社会支持,个人越有可能采取隐瞒策略,以控制污名,减少社会排斥。这个动态的过程涉及到时间序列的因素,即个体对其前段时间暴露/隐瞒策略效果的总体评价会影响其后续行为。如果个人采取暴露策略后得到较多的社会支持,其可能继续采取暴露策略,即对更多的人在更大范围内暴露信息;而如果个人预期得到的社会排斥超过社会支持,则可能以后采取隐瞒策略,即不再对其他人暴露自己的真实情况。总的来说,个人的污名控制策略执行得好,则会得到更大的社会支持;反之,执行得不好,则会带来社会排斥。从这种意义上来看,个体控制其隐私信息的策略更多地是一种理性选择的结果,同时这种策略会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而进行相应调整,有时间的因素在内。

    2.个人隐私与社会环境

    由于个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相互作用,因此,社会环境往往会对于个人的隐私控制产生重要且不尽相同的影响。在陌生人社会里,尽管人际互动的范围相对较大,但关系的持久性相对缺乏,社会成员彼此疏离,人际间互动重复性弱,个体交往的层次不够深入,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更容易采取隐瞒策略来控制其隐私信息;而在熟人社会里,由于社会成员的交往面相对有限,人与人之间沟通与互动的重复性和持久性更强,社会成员之间相对熟悉,个体难以采取隐瞒策略来控制其私人信息,个人信息更容易被有意无意地暴露,成为整个社区成员共享的秘密(见表2)。这表明,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这两种社会环境对个体的隐私控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使个体的污名控制受到一定的限制。

    四、隐私管理理论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1.隐私管理理论的发展

    隐私管理理论由于重新组织了以前一些松散的命题,使其更为科学,进而成为一个有用的分析工具。这一理论有助于关于谁得到、什么时候得到,以及人们如何暴露与艾滋病诊断有关的信息等研究发现,给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2]34正因为如此,隐私管理理论获得了2003年度全美信息联合会的Gerald R.Miller奖和2004年度的国际关系联合会奖,后来被广泛应用于人际间隐私领域的研究和管理。

    2003年,《人际关系中的艾滋病信息的隐瞒与暴露:一本研究和实践者的读物》一书出版,该书作者采用隐私管理理论分析了污名管理中的暴露与隐瞒问题,推进了这一理论的应用研究。在该书作者与他人于2004年的研究中,将隐私管理理论应用于健康支持者的家庭成员和朋友在医疗关系中的隐私管理。该研究认为,虽然支持者强烈地认识到保护病人隐私的责任,但证明自己出于病人的最大利益而打破信任的举动被认为是正当的。也有一些学者将此理论工具应用于再婚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分析,讨论在继父母、亲生父母与子女三方的沟通与互动过程中所引起的边界渗透、边界混乱等问题,强调了父母通过检查他们对孩子隐瞒或者暴露的信息的数量和类型来建立合适的隐私规则的重要性,通过进一步审视再婚家庭成员的边界合作方面的努力中存在的辩证性张力的角色,进一步扩展了隐私管理理论,为后续研究和这一理论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借鉴。

    目前,隐私管理理论已经获得了初步发展,对于西方社会隐私研究的贡献也得到了承认,但其效度究竟如何仍有待于以后研究的进一步检验。从目前的状况来看,隐私管理理论为分析人际关系中的个人信息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角度,有利于探究人类行为的本质。

    2.隐私管理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家发达程度的差异,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对于隐私的重视程度不太高,对于隐私的研究相对滞后,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少。国外隐私管理理论可以为国内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启示,以促进国内对个人隐私的研究和对隐私权利的保护。

    作为一种宏观的制度设计,社会政策会对个人隐私形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国家或者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政策,直接或者间接对个人的隐私控制产生影响。比如,我国“实名制”的广泛使用,在购买飞机票、火车票、疾病检测的过程中,都要求提供相关个人信息,如果个人不提供,则往往无法实现个人目的或者享受某些福利。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必须让渡出自己的私人信息,否则无法得到相应的服务。另外,国家或政府也应在社会福利提供的过程中,要求个人提供某些信息,以进行身份的甄别,作为获得福利的条件。比如,在低保政策实施中,往往将个人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以接受社会监督;在贫困学生助学贷款及资助政策实施中,也应将个人信息在一定范围公开。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和社会服务的开展往往使得个人隐私保护受到更多的限制,个人不得不在一定范围内暴露其隐私,使得个人隐私空间进一步收缩。个人一旦提供自己的私人信息,信息的所有和控制责任就从个人转移到个人与相关公共机构共同所有,相应的机构有责任来保护个人隐私及相关信息,否则个人隐私很容易暴露,如果个人的家庭信息、子女信息、住房信息被买卖等,会给个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和困扰。这就需要国家加强对个人信息的管理与控制,制订相关的措施,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以防止公民个人信息被随意公开、暴露、被买卖。总之,在现代社会,需要探讨更为合理的措施,来正确处理提升公民的社会福利水平与保护个人隐私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人权事务委员会.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EB/OL].(2016-03-02)[2016-06-14].http://www.un.org/chinese/hr/issue/ccpr.htm.

    [2] KATHRYN Greene,VALERIAN J Derlega,GUST A Petronnio.Privacy and disclosure of HIV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a sourcebook for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M].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 Mahwah,2003.

    [3] HAYS R,MCKUSICK L,POLLACK L,et al.Disclosing HIV seropositivity to significant others[J].AIDS,1993(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