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文化教学供给侧改革探究

    王秋菊

    摘? ? 要:英语学习者的中国文化认同出现危机,表现为中西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高校英语教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存在着中国文化教学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中中国文化内容缺失、中国文化英语学习资源匮乏以及英语教师中国文化素养欠缺等问题。高校英语教学迫切需要进行教学供给侧改革,在英语课程内涵建设、文化教学内容选择、实践教学模式运行、英语教师中国文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及考核评价多元化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提高。

    关键词:高校英语;中国文化认同;文化教学;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2-0055-05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展开和中国全球影响力的持续提升,中国英语学习者担负的弘扬和传播中国文化、增进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沟通和了解、树立我国国际形象的重任进一步加强。2017年10月18日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为此目的,需要培养通晓中国文化,具有国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这也是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对英语教育提出的要求。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没有清楚的认知。认为英语学习可以完全撇开汉语学习,甚至认为中国文化的学习会阻碍英语及其文化的习得。母语能力是外语学习的天花板,制约着外语能力的提高;对母语文化的认同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2]。在当今中国文化语境中展开的英语教育,理应服务于中国文化的发展。

    英语学习者文化认同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政治进程、文化传播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本文将重点关注目前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中国文化认同现状,进而分析影响英语学习者中国文化认同的大学英语教学原因,探讨在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大潮中如何为学生提供恰当的课程设置与适当的教学模式以加强中国文化教育,缓解英语教育的供需错位矛盾,从人才供给侧高度重视高校英语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人才。

    一、英语学习者的中国文化认同现状

    当前对英语学习者中国文化认同现状的研究发现带来的好消息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总体认同上仍趋向于中国文化[3-5],学生虽然对英美文化认同较高,但对西方物质文化认同高于其核心文化认同[6],他们对西方文化认同的增长更多地体现在非核心价值方面的思考[7]。

    研究发现,英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认同程度总体不高,出现中国文化认同危机。英语学习者逐渐接受西方的习俗、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文化认同上越来越倾向于英美文化,中国文化逐渐处于劣势[8];他们的母语文化知识储备不足,也没有认知和习得母语文化的热情[9];而且他们主要是在社会文化层面上对中国文化认同较低[10]。这种中国文化认同危机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为一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即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匮乏,难以用英语正确地表达中国文化,还不具备向外输出、宣传、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良好英文表达能力[11-12]。在文化失语表层现象的背后,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冷漠和疏离,其实质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导致其民族文化身份的弱化甚至是缺失,表现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危机。

    随着英语学习程度的加深,英语学习者的中国文化认同逐步削弱。研究发现,随着英语学习年限或学习时间的增加以及英语水平的提高,中国文化认同与英语文化认同相互促进的程度有所加深拓展,但更为显著的变化是“削减性”认同变化,即学习者的中国文化认同被英语文化认同逐渐取代的趋势[13-14]。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接触英语较多的英专学生,其削减性文化认同变化要高于同年级的非英专学生[15]。研究还发现,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外在目标,且始终与削减性认同变化显著相关;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越强,越倾向于认同英美文化,对其中国文化认同的破坏也就越大[16]。总的来看,英语学习者的中国文化认同正面临着来自英语文化认同的威胁。

    二、影响中国文化认同的高校英语教学原因

    将中国文化认同危机出现的责任完全归咎于英语教育的结果有失公允,但英语教学脱不了干系。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普遍重视西方文化而忽视中国文化,现有的外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这种影响反映在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英语教材、課程设置到教师理念等与英语有关的内容,我们几乎都难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17]。

    (一)高校英语教学缺乏对中国文化教学的明确定位

    高校英语教学指导政策长期以来比较偏重西方文化。例如,2000 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课程,除了一门“中国文化概论”选修课外,均属英美文学与社会文化[18];2004年和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都提出要充分考虑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但对开展中国文化教学的目的、课程设置、考评等缺乏具体的描述与规定[19-20]。也就是说,高校外语教学大纲里的外语教学目标定位中缺少民族文化认同模块[21]。即将公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在前面文件的基础上有所改进,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从而有效传播中国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同时又指出各学校可根据情况“自主选择教学目标”,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课程[22]。而事实是多数高校院系没有按照高校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开设有关中国文化类的英语课程[23]。不知在中国文化面临认同危机的情境下,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能走多远。

    英语教学的定位应该是如何借用英语吸纳英美文化优秀要素推广汉语语言,让英语服务于中国文化的传播。高校英语课程的社会价值就是要以社会需要为依据,将个人的课程价值与社会和国家的价值取向融合一致[24]。当前有必要制定出语言和文化有机结合的外语文化教学大纲和中国文化教学大纲[25]。通过教学大纲的宏观指引与脚踏实地地贯彻实施,将中国文化纳入英语教学重点。

    (二)高校英语课程体系中中国文化内容的缺失

    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内容的缺失体现在英语教材、课堂教学、英语课程设置等各个方面。研究者的实证调研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论:教科书中英美文化强势,很少涉及中国文化教学内容;英语课上有文化内容的引介,但多以西方文化为主,无论是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作业测试都少有中国文化内容的补充;学生课外读物主要是以英语国家原版资料为主[26-27]。就拿作为英语教学核心内容的大学英语教材——《全新版大学英

    语》(上海外语研究出版社)来说,这套教材四册共计64篇文章,只有第二册的一篇文章涉及了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第四册的一篇自传体文章中讲述了有关中国人在美国寻找工作的经历,其他文章几乎都是来自英文的报刊书籍等,其内容大多有关西方社会生活、价值观念、教育问题、历史故事与事件等,处处体现着英语国家文化的气息。西方社会文化的某些方面的优点很可能被无限放大,英语学习者很容易受到影响,逐渐对西方文化产生羡慕,进而崇拜的心理。

    再拿本文作者所在的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为例。江苏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开设的是综合英语课和英语听力课,从2013年开始,启动大学外语课程改革,优化构建了以基础教育课程(综合英语和英语听力)、大类平台课程(高级英语视听说、英语阅读、英汉互译和英语写作)和个性发展课程(英语国家概况、中国文化英语谈、英美文学入门、欧洲文化入门、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共同组成的课程体系。令人欣慰的是终于有了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课程——中国文化英语谈,较之以前的课程设置是很大的进步。但遗憾的是,囿于学校实际情况和目前外国语学院的师资力量,这门课程目前只有一两位教师开了选修课,全校2万余名学生,也只有几十个人参与到这一课程中来。就目前的情况看,绝大多数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没有设置中国文化英语授课课程[28]。英语学习过程中缺少母语文化营养的系统补充[29]。高校英语的中国文化教学任重而道远。

    (三)中国文化英语学习资源匮乏

    在抱怨英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认同度低,崇洋媚外,傾向英语文化的同时,有个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学生有多少机会接触到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资源?答案是否定的。英语教材以灌输英美文化为主要内容,欠缺母语文化内容,学生也就难以从教材中获取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资料。有无其他途径得到相关资料呢?肖龙福等的研究表明[30]:师生平时都难以找到适合大学生层次的中国文化英文资料,学生课内、课外获取中国文化知识及其英语表达习得的机会非常少。

    想学好一门语言,当然是尽可能多的输入,有输入才可能有输出。学生在中国文化英文资料寻而不得的情况下,理所当然地求助于唾手可得的原汁原味的英文资料。随着英语学习的深入,与西方文化直接接触增多,对西方文化认同增强,对中国文化认同减弱。若是有充足的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资料,学生能够充分接触两种文化,从而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认知与反思能力,强化中国文化认同也未尝可知。

    (四)高校英语教师中国文化素养欠缺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及语言技能,还担负着讲解文化差异、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语言学习材料所涉及的英美文化中融入中国文化内容,引导学生探究中西文化的异同,这是教师应负起的责任。英语教师已经意识到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而在教学中添加文化知识的导入与讲解,但添加的文化内容很少涉及中国文化,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一边倒,母语文化教学在目前的英语或其他语种专业教学中几乎没有任何地位[31]。

    研究发现,高校英语教师母语文化能力缺失[32];英语教师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不全面,部分中国文化词汇的积累不足[33]。如果英语教师自身存在着中国文化失语与认同问题,又如何培养出熟知中华文化精神的精髓,具备多元的文化意识和平等的文化交流意识的国际化人才?

    三、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供给侧改革

    目前高校英语教育难以满足国家对于培养经济、科技等领域内具有较强国际交流能力和竞争力的人才需求[34]。为此,高校英语教学,既要改革现行的教学供给端的质量与效率,又要改革、优化供给结构,从改革英语课程的内涵、为学习者提供丰富有效的学习资源、加强文化体验与实践教学、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改革僵化的考试评价等方面着手,解决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中国文化缺失问题。

    (一)拓展英语课程内涵,突出中国文化及中西文化对比课程

    摒弃英语课程的英美文化霸权地位,合理进行中西文化教学的课程设置。英语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英美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如果没有足够的中国文化导入,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就会淡漠母语文化,逐渐形成中国文化与英语学习无关的错误认知与心理。而多元文化的环境更能使学习者比较不同的文化并更能培养他们的文化反思能力[35]。因而,课程设置要明确设定中国文化教学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体现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合理定位。课程内容不能抛弃传统的综合英语课程及英美文化课程,但要增加中国文化英语课程。

    课堂教学中加强文化内容的导入,特别要注重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课程设置要在校本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专业及兴趣等,开设相关的文化比较课程、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或是专业英语必修课与选修课。这样学生在了解和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能有效地掌握中国文化,深切地感受到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客观、公正地进行中西文化比较。

    英语学习者应是“对话性交流者”,“对话性交流者的成长似乎难以通过程式化的培训立竿见影地实现,而主要依靠滋养环境中的自然发展”[36]。这正说明文化认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在英语教育的长期目标和日常实践之中得到增强。在课程体系上应循序渐进,课程之间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承续性。英语课程设置上要摒弃只在大学低年级开设,以学习语言为目的的基础英语教学;应转移到长期持久的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的实践英语教学中来,尤其是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的便利,逐步让学生参加慕课、全球理解课程(Global Understanding Classroom)等具有很强的交际实践性的课程。

    (二)审慎选择文化教学内容,提供优质网络文化资源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课堂上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精心选择那些能够代表传统文化精华、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避开消极落后的因素,消除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抵触反感心理。文化的导入要避免流于表面的文化对比与文化娱乐现象,避免盲目崇拜。不能仅仅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过多关注西方的电影、电视、节日、饮食等,或是对某些西方的习俗、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肤浅介绍,而是要还原西方国家的本来面貌,让他们了解西方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进而通过中西文化对比,实现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课后为学生提供丰富均衡的中西文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阅读,日积月累,才能更好地掌握、习得中国文化,这尤为重要。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课程、各类交流工具和平台、电子图书与期刊等等,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促进知识更新和自主学习。网络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教师及学校有关人员必须对庞杂的信息进行组织、筛选和整理。针对学生的学习规律、学习兴趣和专业需求,优化网络资源,确保资源内容的丰富性、准确性、实用性,减少学生资源利用的盲目性,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改革教学模式,加强文化体验与实践教学

    改革教学模式,增加文化体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防止“哑巴英语”,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等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多元文化包容心态、批判思维能力,进而增强文化交际能力。俗话说实践出真知,体验文化离不开语言实践。语言学习者在语言的切身实践中,也就是对外交流的实践情境中,发展自我反思能力,进而强化中国文化认同[37]。高一虹、林梦茜对学生参与国际活动的表现与反应研究发现,学生与西方文化有直接接触后,语言态度更加开放,开始理性、包容地看待世界和不同文化的差异,多元文化意识有所增强[38]。这也就说明学生的亲身文化体验与实践在其文化认同中所起的作用。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亟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给学生提供语言与文化体验的机会。课堂上文化内容的学习要以学生的体验代替教师的主观讲解,通过视听资源、图片或实物展示、角色扮演,互動交流、文化案例与讨论等方式认识中西不同文化的本质和内涵。教师利用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等教学设备或其他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使学生在仿真的交际语境中体验文化与文化差异;学生走出课堂,参与有关文化的英语辩论赛、跨文化专题讲座、跨文化社团等等,促使自己在解决语言与文化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文化的认知。

    另外,大力增加跨文化交流活动,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中国高校的国际留学生日益增多,这些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教育背景及语言与生活习性迥然的留学生,如果有计划地让他们参与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来,不失为一个让学生了解多元文化的绝佳机会。学校既可以为中外学生搭建有效的沟通平台,组织多种跨文化活动,也可以定期邀请外国留学生进入大学英语课堂,他们的现身说法,就是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活生生的教材。现在,国内外高校的交流日益频繁,增加大学之间的海外交流互访项目,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出国交流学习。中外学生的沟通和融合,更能促进学生的国际化意识以及国际交流能力。

    (四)提升英语教师文化自觉,提高文化教学意识与能力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外语教师的文化自觉、文化教学意识与水平对学生的文化认同发展尤为重要。教师对中西文化的知识范围及熟谙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中文化内容的选择与讲授。英语教师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的学习十分重要,教师应及时补充中外文化知识,通过现代信息手段进行知识更新与观念转变,提升文化自觉,从而提高文化选择的能力。同时英语教师也要及时充实自己的中国文化英语语言储备,提高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这是进行英语文化教学的基础。

    提高教师的文化能力非一日之功,当务之急是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提高教师的文化教学能力。信息社会,教师首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自身信息素养能力,有效地运用各种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这是英语教师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英语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其次,从心理上重视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重视文化素材的选取、价值观的输入、文化知识的传授,明确教学目标。第三,积极参与合作教学,主动与其他教师交流互动,通过文化专题教研活动,集体备课,网络教学共同体等,探讨如何有效进行文化教学,分享文化教学知识和经验,获得更充分的文化资源。第四,在教学实践中反思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在课前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结合社会实际,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实用知识与技能精心地设计文化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及时与学生沟通,通过学生的参与、体验,发现问题,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设计;课后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发现长处与不足,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五)考核评价多元化,增加中国文化内容考核

    考核内容影响学习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理解和态度。长期以来,高校英语测试侧重于英语词汇、语法知识的语言能力考核,考核中牵涉到的文化知识基本上是有关西方的文化内容,这也是学生不注重中国文化学习的部分原因。既然教学中应融入中国文化因素,测试也不例外。要让师生重视中国文化的学习,必须增加有关中国文化的测试内容。但若继续采用现有的基于试卷、以分数为主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则难以使中国文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落到实处。为此须对高校英语的考核评价进行改革,采用多元化的考评方式。首先,改革考评方式,将整个教学过程的考核纳入考评体系之内。在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中增加学生的实践内容,结合实践性环节的特点进行过程性考核,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调整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之间的比例。其次,考评内容要系统全面,注重对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本专业的英语运用能力、国际化知识、跨文化沟通能力等的综合性评价。第三,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时既要有学校以及教师的相关评价,还要有学生本人及其所属群体的考核意见,抑或是学生参与项目中的专家及有关负责人的反馈信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