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创新理论维度分析
张夏青
摘? 要: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改革创新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全面落实信息时代教学部署,凸显现代化教育发展趋势的新尝试;是思政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守正创新建设的规律遵循和本质要求;是满足“00”后大学生的情感诉求和价值实现路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创新新方向;是发挥传统课程与网络课堂协同发展的混合教学双优势,体现思政课教学服务最大值的必然性要求。
关键词:思政课;改革创新;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4-0116-04
Abstract: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mixed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 new attempt to highligh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rn education. It is the law compliance and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keeping upright and innovative construction, and to fully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a virtuous person" education; it is a new direction of "learner-centered" curriculum reform and innovation to meet the emotional appeal and value realization path of post-zero college students; it i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ourses and online classrooms and reflect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maximum teaching service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reform and innovation; the mixed teaching
深化高职思政课创新改革是新时期落实中央及教育部对思政课要求的积极部署,各高校依据学校类型及学生需求转变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开展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探索日益成为现代学习的新常态,是适应高校人才培养需要、提高思政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信息时代优势、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值的最好选择。
一、总体布局、全面落实教育信息化的创新部署
(一)凸显职业教育现代化中的思政课创新指引
“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重在发挥职教优势,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为国家建设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高职院校思政课是高职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首要任务,在教育现代化的浪潮中思政课建设也要一马当先,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改进课程教学方法,探索现代化思政课教育模式。在国务院印发实施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指导职业院校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1]在MOOC向SPOC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转变的过程中,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同样走在改革创新前列,信息化教学理念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形成一个线上线下、全员互动、全方位、多维度混合的教学育人环境,成为更多教师和学生的选择,并逐步常态化。
(二)深化新时代思政课信息化改革创新方略
高职院校思政课大胆探索尝试混合式教学形式,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是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及《“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的重要体现,推动思政课思路创新、师资创新、教法创新、环境创新,展现新时代思政课新气象新作为新担当,全面提升思政课质量和水平。[2]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部署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以及德育教育尤为重要,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生对思政课的重要性认识,推动思政课信息化教学理念改革,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更高效、更便捷、更畅通的教学服务,将教学的落脚点全面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要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坚持“八个相统一”基本原则,落实铸魂育人教学目标。要提升师资队伍建设,以“六要”为基本要求,加强信息化教学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师资队伍水平。要创新环境,适应时代要求、遵循“00”后大学生认知规律,创设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环境。
二、新时代高职思政课守正创新建设的规律遵循和本质要求
(一)坚持思政课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意识形态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经济全球化、信仰缺失、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等问题,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为重要和迫切。高职院校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基础薄弱,对理论知识的认知程度偏低,缺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热情和实践精神,在教育现代化快速推进的进程中高职思政课改革创新势在必行,既要贯彻落实指导思想和教育方针,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設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又要有效灌输和灵活引导,“要运用新媒体信息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混合式教学赋予思政课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线上线下全方位、多维度的教学探索,整合混合教学要素,统筹推进课程建设,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实现在创新中守正,在守正中创新,坚定政治立场,继续探索的脚步。
(二)落实思政课教学目标,体现“八个相统一”基本遵循
思政课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是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途径,在信息化改革创新中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在教学内容建设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教室、进头脑,提升教学深度和高职学生的理论素养。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新闻资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和教育,辨析和甄别复杂多元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学会辨析新闻事件的真假、剖析事件的表面特征与内在本质,在多元环境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优化方面坚持“八个相统一”基本遵循,借助新媒体、新技术开展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教学,以内容为主、以方法为辅,以人为主、以机为辅。混合式教学是自主、高效的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符合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特质,是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深度整合,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为思政课教师、授课对象带来新的体验,是新时期上好思政课,守好主阵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性回归和创新实践。
(三)创新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索守正创新新思路
高职院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是当前改革的新思路,是全面落实信息时代教学创新的必然趋势,混合不是各种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深层次的融合和系统的整合优化。结合数字化在线课程以及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混合模式实现课程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的交互融合,互联互通。全力推动思政课教学理念多层次化整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和保障下创新教与学,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更高效、更便捷、更畅通的教学服务,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多样化整合,自主学习教学内容,相互协作积极探索,創新推动课堂翻转,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教学内容多元化整合和重构,满足学生知识诉求,拓展教学深度;教学手段立体化整合,利用云平台打破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搭建网络教学平台,扩宽教学渠道,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互联互通,实现传统教学到信息化的多维度、多空间教学转变;考核方式过程化整合,以知识考核为基础,以能力考核为主线,全面测评学生思政课学习效果。全方位整合混合式教学要素,融会贯通使之成为统一整体,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三、是信息时代“以学习者为中心”改革创新的新方向
(一)应对“00后”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挑战的方法创新
以学生为出发点探索改革创新要把握大多数教学对象的思想行为特征,自2018年“00后”开始进入高校校园,现如今他们已然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新时代青年充满活力、开放、自信、喜欢彰显个性,寻求个人成长和价值实现;他们习惯于网络文化和网络生活,被称为“网络原住民”;他们求真务实,易于接受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寻求精神支撑。各高校与思政课教育者要适时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00后”思想行为特征,在坚持政治方向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以新时期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变革教学方法,凸显“00后”个性特征,融合网络化学习方式,寻求多元途径满足学生自我表达、存在感、认同感、归属感等内在需求。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引入互联网、多媒体、云平台、电子通信等多种手段打开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让学生敢说、想说、能说,并且相互说,敢于表达内心困惑、思想疑问,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更好地释放学生的潜能,善于思考创新,在线提问、话题解析、讨论交流等线上功能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了思考辨析、判断是非的平台和机会,在自主能动性的推动下充分体现思政课教学的启发性与批判性。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行动能力,做到知行合一,线上学习对学生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和挑战,适应并提升线上学习能力,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自主参与实践探索。思政课混合教学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是当前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最好的选择。
(二)“00后”大学生“与生俱来的”文化自信与社会环境的博弈融合
“00后”大学生“与生俱来的”文化自信对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础。他们注定是不平凡的一代,出生于世纪之初,是强国一代,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同步前进,见证并享受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带来的美好生活。搭载着互联网的便车,成为网络快速崛起的“原住民”。生活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从小接受学校正规的意识形态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教育、历史教育等,从知识层面他们熟知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科技、国防等知识,从情感层面他们热爱自己的国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危机面前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凝聚力。新时代为“00后”创造了新环境,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冲突和矛盾,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易受到来自社会各方的冲击和诱惑而不坚定,出现自我怀疑、自嘲自讽等现象。一方面社会的快速发展生产出大量的现实需求和矛盾,对功利化的取向、对奢侈品的追捧、对娱乐生活的盲从,各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消解青年一代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以及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强化。例如强调“勤俭节约”的行为,而社会又生产出大量的奢侈品鼓励人们消费;倡导和弘扬“革命精神”“正能量”,然而在影视媒体等平台播放着各种娱乐化的影视剧和综艺节目,片面追求收视率。[4]这些非主流的价值观念违背主流意识形态,冲击着青年大学生正面价值观的构建和确立。另一方面西方外来文化的入侵,功利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的不断涌入,青年的辨别和抵抗能力有限,容易产生混淆或者盲目崇拜,对自我先行认知和判断产生动摇、否定甚至转向。为了减轻青年大学生“与生俱来的”文化自信与来自国内外环境下滋生的多元文化相碰撞带来的心理冲突和认同下降,加强双方的博弈融合,弱化矛盾冲突,高校思政课教育要适应时代要求充分把握青年一代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大学生历史文化底蕴,厚植爱国主义情感,真实、形象、直观、立体、全面地开展意识形态教育。
(三)“00后”大学生远大理想与信念不坚定的矛盾冲突融合
新时代造就新青年,“00后”青年一代满怀“家国情怀”,勇担民族复兴重任,他们“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充满激情和抱负走在时代前列,憧憬着美好未来和精彩人生,期冀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更大成就。新时代为青年人树立远大理想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自然也带来了挑战和激烈的竞争。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竞争日益残酷,对青年的成长成才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国家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人才”是新时代的第一竞争力,各行各业人才辈出,尤其中、青年一代已占据重要地位,青年大学生要融入并崭露头角必须要战胜重重困难并坚定不移前行。在理想的实现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坎坷和波澜,对自身期望过高、对现实认识不清或者对困难缺乏思想准备等问题接踵而来,会从情感上打击青年人的斗志和热情。理想远大和信念不坚定的矛盾冲突会导致青年大学生否定自我、否定理想、丧失信心和勇气,片面孤立地对待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因此,从思想层面上纠正青年大学生对理想与现实对立统一的片面认知,辩证地对待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认识到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要坚定信心、勇往直前,在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奋斗中实现个人理想。从实践层面上有赖于青年大学生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奋斗,“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5]大学生在奋斗实践中要敢于吃苦、不畏艰难,深入学习钻研专业知识,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把个人的理想信念融入国家和民族的远大理想中,实现“小我向大我”的转变。
(四)网络浸染环境下大学生情感与精神支撑的内
在需求
“佛系”“二次元”“自我”“非主流”等标签是对“00后”青年一代的描述,他们崇尚自由,追求个性、善于表达、务实开放,在时代洪流中寻求存在感和归属感,同时他们又“敏感”“脆弱”“叛逆”,渴望情感上的丰盈和精神世界的支撑。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应以学生为出发点,融入信息技术增强课程亲和力而不是随意迎合。一是与时代同向同行,关注学生敏感因素,以迅捷的速度统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取向,以敏銳的方式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代步伐一致。二是与学生同频共振,用心关注学生诉求,倾听学生心声,关爱学生发展。用爱温暖彼此,体会学生困惑,为学生排忧解难,用情砥砺前行,做学生前进道路上的引路人。三是三省吾身,不断反思。师生双方在教与学过程不断反思,追求进步。“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促使教育者不断更新知识、提升技能,与时俱进。
四、发挥双优势,体现思政课教学服务最大值的必然选择
高校思政课关系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6]思政课教师是青年学生思想行为的主要引导者,教师坚定的政治方向和崇高的理想信念,甘于奉献、不计得失的实践示范,才是思政课教学价值体现的基本所在。青年大学生是培养对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亲历者和践行者,要抓住历史机遇、勇于担当时代责任。高校思政课教育要体现德育的本质,回归社会,将青年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体现“国之大计”的意识形态教育本真。以教育的形式引导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以社会实践的形式将理论认知外化为道德行为,学以致用,提高综合素养,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奋斗目标。
(一)思政课教师教学价值与职业幸福感体现
思政课教师教学幸福感和价值感不强,一直面临着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人数多、教学效果难量化等困惑和挑战,师生融洽度和课堂参与度一直被诟病。近年来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的相互融合,打开了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新思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思政课教学困境。信息时代混合教学为教育者打开了新的局面,不再局限于课堂有限的教学课时,给予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开展多样化教学实践,网络的迅捷和不断更新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多的资源、选择和机遇。既可以满足教师教学资源诉求,提供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平台,又可以提升理论素养和教学技能。开展线上线下同步教学,利用辅助技术拓展教学空间,以信息化、多元化的方式开展教学探索,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课堂,不断提升课堂的抬头率、参与度、满意度。新时代思政课信息化改革创新提升了思政课教师对职业的满意度,师生关系的改善和进一步融洽提升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价值引领中学生获得感体现
大学生从认知上认为思政课是简单的高中政治类课程的延续,是强硬的意识形态教育的灌输,从情感上对课程学习存在偏见且不重视,在思政课堂上缺乏情感共鸣和感情投入,学习的获得感不强。混合教学改革首先符合青年学习特质,结合网络迅捷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让思政课堂更具趣味性、多元性、多样性等特点,极大提升学生的思政课学习兴趣,融合思考、辨析、感悟、行动于一体,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思政课学习体验,提升课程学习的愉悦感和获得感。另外,思政课信息化改革创新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要全面统筹兼顾线上线下学习进度,深度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线上思考、讨论、测试等各种任务,提升信息甄别能力,加强协同合作,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练就过硬本领,提升综合素养。
(三)社会价值体现:回归“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青年群体的道德水平和意识形态特征同社会发展、国家进步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7]从三个“事关”中可以领略到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尤其在国际关系日益复杂的今天,为维护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必须明确青年前进的方向。因此,新时代的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高度聚焦意识形态工作,全面整合网络资源、客观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把青年的意识形态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等放在重要位置,确保青年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D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2019-2-13.
[2]“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D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909/t20190916_399349.html.2019-9-3.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4]朱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9:6.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52.
[6]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1).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