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男高音演唱风格“个性化”探究
【摘 要】目前我国民族男高音演唱风格的“个性化”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甚至出现了“千人一腔”的现象。个性化演唱风格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声乐教育的发展、歌唱家个人的音色条件以及气质和艺术修养。本文通过对两位著名民族男高音歌唱家阎维文和王宏伟演唱风格的探究,提出“个性化”演唱风格的培养及笔者对“千人一腔”现象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个性化;金氏唱法;千人一腔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2-0055-02
一、声乐教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声乐教育的发展得益于如周小燕、沈湘、李双江、金铁霖等一批民族声乐教学领域的教育家,他们在长期的舞台实践和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方法,这其中又以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的弟子金铁霖的声乐教学方法最为人熟知,也有人把这种极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称为“金氏唱法”,歌唱家彭丽媛、宋祖英、阎维文和戴玉强等皆出自他的门下。由于以金先生为代表的声乐教育家们长期坚持在一线教学岗位上辛勤耕耘,为我国民族声乐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歌唱家,这些年轻的歌唱家不断在国内和国外的歌唱比赛中拔得头筹,拓展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国际影响力。民族男高音作为民族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演唱风格的探究也就有了推动中国民族声乐进步的重要意义。本文以两位最具代表性的民族男高音歌唱家阎维文和王宏伟为例,对民族男高音的演唱风格加以探究。
二、阎维文的演唱风格分析
阎维文是继李双江之后著名的军旅歌唱家,他于1984年首唱歌曲《小白杨》后,开始在部队文艺团体中崭露头角,后来又在第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获得了民族唱法第一名,从此家喻户晓。他曾先后师从于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和程志,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打下了扎实的歌唱基本功。由他演唱的歌曲《说句心里话》《母亲》《一二三四歌》《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等传唱度都很高。阎维文是真正将美声唱法与民族风格完美结合的典范。
其演唱风格符合“七字标准”,即声、情、字、味、表、养、象。在声音方面,得益于扎实的声乐基本功,他的音色明亮高亢,刚劲而有穿透力,中低声区浑厚柔美,饱含深情。在歌曲情感方面,他的演唱饱含深情,以情动人。以《母亲》为例,充分运用主歌和副歌旋律对比,表达情感的起伏,主歌部分的演唱是叙述式的娓娓道来,情绪相对平缓,到了副歌部分,随着音区升高,情绪明显激动,这种前后情绪的对比,将对母亲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吐字方面,阎维文在演唱中换字不是在口,而是在“金氏唱法”强调的“支点”上,这样做保持了字与字之间的平滑过渡,既不会太僵也不会挤卡。在个人风格方面,作为一位军旅歌唱家,阎维文演唱的很多歌曲都与部队和广大战士生活相关,因此在演唱中多带有稳健的军人气质,这也使得他的声音极富个性,辨识度很高。在舞台上,他很注重自己的仪表和台风,上台之前他不与人交流,也不接受采访,专心致志准备演出,体现了极高的艺术修养,是“习艺先习德”的典范。他怀着巨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民族声乐的发展和创新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三、王宏伟的演唱风格分析
王宏伟也是一位极具代表性的民族男高音歌唱家,擅长演唱 “西北风格”的歌曲,代表作有《西部放歌》《西部情歌》《儿行千里》《大江南》《再见了大别山》等,其演唱风格气势磅礴、激情豪迈,被誉为“西部新歌王”。自1984年入伍以后,他经历了长期军旅生涯的锻炼,在1999年第七届全军文艺汇演中受到著名作曲家印青的青睐,以一首为他量身创作的歌曲《西部放歌》获得第九届青歌赛民族组金奖,一跃成为新时期民族男高音歌唱家的代表,并且作为我国第一位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独唱音乐会的民族男高音歌唱家,冲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王宏伟的演唱特点,一是极具“西北风格”。由于自小生长在新疆,加之在生活中积极向西北民间艺人学习和借鉴,他对于西北民歌风味的把握和表达精准且传神。他常把一些西北民歌中的音樂元素融入演唱中,如在演唱《西部放歌》时,引子部分的“跟着那太……哎……”,就是运用陕北高腔的技法进行了声音处理,气势颇为豪迈。二是歌唱情感丰富,“咬字带情”“寄情入声”。王宏伟的演唱既高亢豪迈,又柔美深情。他的代表作《儿行千里》副歌部分“如今又到了”和“离开家的时候”先扬后抑,与后一句“才理解儿行”先抑后扬,形成对比效果,将离家游子的纠结和对母亲的不舍之情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是对“儿”字的“哭腔”处理,为全曲定下凄婉的感情基调,是整首歌曲的点睛之笔,令人动容。三是勇于突破高音,为民族男高音的发展树立典范。王宏伟的音域范围很宽,甚至是在男高音的极限音“highC”之上,仍然能大放异彩,这与他长期刻苦学习和扎实的声乐基本功分不开。这种在高音领域的大胆突破,为民族男高音的极限音高树立了新的标杆,使得很多男高音对极限音高增强了信心,具有“开拓性”的重要意义。
四、“千人一腔”现象的思考
民族声乐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行。这一时期,有些专家学者提出民族声乐出现了“千人一腔”现象。笔者认为,产生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声乐考试制度的限制,许多极具“个性”的原生态歌手没有机会接受专业的学校教育,而音乐院校又多是采用传统的“单一模式”系统教学,扼杀了形成演唱风格多样化的可能性,这于个性化风格的形成是不利的。二是与早期的民族声乐歌唱家相比,没有深入扎实地向民间音乐学习的经验和过程,当代歌者大多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接受的是系统化“一对一”的声乐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在为演唱技术打下扎实基本功的同时,也使很多人忽略了对于民间音乐的深入研究,缺乏向民间艺人学习的态度和热忱,从而失去了“民族化”和“个性化”的养分和土壤,“个性化”演唱风格成为无源之水。三是在学唱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无论是对作品风格的把握还是在唱法上都有意模仿前辈,甚至过分相信某一种唱法,这对于声乐学习当然也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性的养成。四是在个人修养方面,很多老一辈歌唱家有很深的艺术修养,他们中的大多数虽然没有经过专业的音乐训练,但是通过自身的努力,真正将音乐当成自己的生命去热爱和研究,通过综合学习奠定了扎实的个人修养和艺术理解力。演唱作为歌曲的“二度创作”,创作水平的高低与演员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对音乐的理解和把握是分不开的,而现在的很多声乐学习者恰恰缺乏广博的艺术视野和全面的艺术修养,难以形成个性化的作品诠释。
五、结语
民族男高音“个性化”演唱风格的培养,首先要从改革艺术院校教学模式入手,改变以往将“民、美、通”彻底分离开的教学模式,吸纳“原生态”民歌进入教学课堂,实现多种风格融合的演唱教学新模式,以适应当前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其次,声乐学习者既要向前辈歌唱家学习,也要虚心向民间艺人请教,丰富生活体验,增加歌唱阅历。再次,有效利用现代媒体资源的优势,丰富个人艺术视野和综合音乐修养,杜绝单纯的模仿学唱,勇于探索适合自己的声乐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孟新洋,柯林.民族声乐理论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2]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3]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4]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5]杨立军.中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衍变[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4).
[6]龚小平.歌唱风格探究[J].艺术探索,2008(06).
[7]赵燕.关于民族声乐中男高音演唱的探讨[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4(4).
[8]杨咏.论声乐演唱风格的形成[J].中国音乐,2008(04).
作者简介:王一帆(1991-),男,河南平顶山人,艺术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