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互联网经济背景下实体经济与电商经济之间的竞争

    陈春兰

    基于互联网而发展起来的电商经济,如今已呈如火如荼之势。阿里巴巴的成功上市、每年一度的“双十一狂欢”都让我们直观的看到电商经济的繁荣。对应的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少部分甚至是走向崩溃。基于电商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发展现状,建立电商、实体与生产者三个主体,将电商与实体进行量化分析,分析四种市场情形下,电商与实体不同数量之比所呈现出来的竞争关系,探究二者未来走向。电商与实体在竞争的反复进行过程中并不会造成一方的毁灭,而是二者不断地改进,提高各自综合质量,并形成一种较为全面的信息共享局面。

    一、我国当前实体经济与电商经济的发展现状

    随着网络的普及,电商也随之而发展强大起来,相关产业发展迅速,并带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据电子商务中心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全年达34.81 万亿元。另外,据阿里巴巴官方数据显示,截至 11 日 24 时,2019年天猫平台“双 十一”购物狂欢节总交易额超2684 亿元,天猫“双十一”物流订单也突破了十亿大关。这些数据都在向我们凸显着电商经济强大的发展潜力,毋庸置疑,电商经济在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电商经济大力冲击背景下,与此对应的是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积极转型、调整结构已不可避免。

    二、定量化竞争分析

    首先,建立模型假设,主体存在三个:电商经济中的销售商、实体经济中的销售商、产品生产企业中的生产者,为了分析的方便,主体简化为,电商、实体、生产者三个;考虑电商在实体经济中存在着一个发展、繁荣、衰退的变化过程,主要通过实体(n或a)和电商(b)的数量比例的四种变化来简化模拟。其中生产者数量变化不予考虑,其他的外界因素等都假定为不变。

    (一)当市场中实体与电商比为 n:1,其中n大于1

    此时实体占据主导优势,电商处于被动局面。电商在这种情况下属于刚开始兴起阶段,市场上只存在唯一一家电商,将有一部分市场被该电商占有,而数量众多的实体则存在着激烈竞争,可以看得电商在整个竞争过程中属于相对劣势地位。然而,由于电商属于新型模式,在销售方式、营销方式等方面显著不同,可以提升自身优势,稳住一定的市场份额,同时可以积极开发新的市场。在这种情形下,实体可能存在两种解决途径,一是由于实体往往会担心电商发展迅速而占据较多的市场份额,所以会考虑进行联合抵制,如压低产品价格,使得电商被迫退出市场,电商则由于势单力薄无力反抗;二是实体发现电商这种新的模式有利可图,可能会考虑进军电商以拓宽市场。生产者无非就是在选择是否与电商合作之间进行权衡,如果看好电商的发展前景,生产者有可能会选择与电商进行合作以拓宽销售渠道;如果不看好电商的发展前景,显然生产者就会放弃与电商合作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存在两种结果:A、电商被挤出市场,实体占据所有市场;B、二者并存,电商逐渐壮大。

    (二)当市场中实体与电商比为 a:b(a>b>1)时

    在此阶段中电商数量迅速增加,抢占市场份额与实体经济间的竞争加剧。面临此时竞争,实体经济可能做出以下选择:A、继续坚持发展实体经济;B、部分实体与电商达成合作;C、部分实体完全转向电商。对应电商而言,则是加强自身优势发展同时择优与实体合作。对市场中的生产者而言则是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有选择的将货物分配到电商和实体之间。此时,与此相对应的便是电商不断发展壮大,电商会尽可能采取更多的措施来创新自己的销售模式,与实体进行激烈的竞争,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当然在竞争的同时也不乏与实体之间的选择性合作。生产者则不会再僅仅与实体进行简单的合作,此时生产者会权衡更多的因素,为了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不得不有针对性的在电商与实体之间分配供货量。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存在的结果:电商由于成本优势不断强大,相应的市场份额也就越来越多。而实体则被迫缩减,电商显然占据着主动地位。当然,总体而言,两者在竞争中发展。

    (三)当市场中实体与电商比为 a:b=1 时

    发展到这个阶段时,电商发展速度加快,实体的原有市场逐渐被抢占,能够与实体相对抗。而实体经济此时已经在恶劣的竞争环境中经过了几次优胜劣汰过程,只留下一部分尚存自身优势。此时二者竞争处于胶着状态,对实体来说可能的选择:A、竞争力弱的被彻底淘汰出局;B、有良好竞争力的也积极与电商合作发展;C、完全转向电商发展。电商此则渐渐暴露出质量、售后、信誉等问题,需放慢脚步并积极的和优质实体间寻求合作。生产者在此时可能选择二者之一合作,也可能被二者联合压价。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存在的结果:电商和实体中部分已经合在一起,电商继续发展,而电商对实体的冲击也不会是致命性的。

    (四)当市场中实体与电商比为 a:b(1

    此时电商占据市场绝对份额,实体处于劣势。部分实体选择保本退出,转向电商;部分品牌则是选择和电商合作;一部分则寻找与电商不同的发展特色积极转型,提升自身反击电商。电商则积极开拓,不断检测自身,保证服务质量,并依旧在寻找优质的实体合作。同时,电商也在最大限度上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及其消费心理,加入了大数据分析,当然与实体之间的结合仍然存在。就生产者而言,在该阶段会偏向选择与电商合作。这恰恰与电商发展迅速需要充足的货源有着必要的联系,属于供过于求的市场,因此,电商会借此机会打压价格,电商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获利。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存在的结果:电商发展减缓,实体进一步削弱却也在积极发展寻求新的发展点。

    三、实体经济与电商经济深度关系分析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二十一世紀,当今中国经济社会有着向虚拟金融方向发展的趋势,我们有必要从更深层次分析实体经济与电商经济之间存在的深度关系,借此分析探索在现今复杂经济环境局势中的未来发展模式。实体经济与电商经济虽然是两个不同的经济学范畴,但是实际上两者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联系。

    (一)实体经济与电商经济相互依赖

    电商经济无法脱离实体经济而独立存在。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发展电商经济的根本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发展实体经济或者说是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的。电商经济也正是在实体经济基础之上才得以发展起来的,来源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无论电商经济发展速度多么迅速、发展规模多么庞大,依旧不能改变电商经济无法脱离实体经济独立发展的特征。

    在电商经济中,虽然也会有与之匹配的虚拟经济价值系统,但是其价值符合的交换也是以劳动价值为基础和原则的。假如实体经济创造的社会劳动财富,则电商经济也就失去了其源泉,无价值可言,失去其经济性,即失去了应由的载体。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实体经济的发展也不能舍弃电商经济的出现与发展,电商经济正是实体经济高速发展的产物。

    (二)实体经济与电商经济相互制约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基于价格和搜寻成本的特点,实体经济是无法与电商经济做竞争的,而且电商经济提供的产品种类和性价比相较于线下实体经济占据着较大的优势,但是在情感需要和连接需要等相关方面,实体经济可以比电商经济做得更好。由线上铺到线下,电商品牌試图寻找自己新的盈利增长点。正常人不会在半夜口渴的时候上京东、淘宝等网站上去买一瓶水,一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二是购买成本太高,这就是互联网电商经济产生不了实体经济效应的地方,而实体零售可以,互联网电商经济对需求满足的滞后性给了传统零售实体经济的机会。再加之实体店是个优质流量的平台,也拥有电商经济永远给不了的消费体验。电商经济中实体店流量虽比不上线上,但单个客群价值比网络高很多。在如今线上流量获取越加困难之际,抢滩线下依旧不失为企业的一个最佳战略,这也许就是如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线上品牌抢滩线下开实体店的一些原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实体经济与电商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地方,即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电商经济都很难拥有双方都存在的优势,必须相互依托才能更好发展。如果仅仅依靠单方面的发展,很容易因为忽视另一经济模式而产生经营危机,使得自身经济进一步加速发展面临阻碍。

    四、结论与建议

    实体与电商在市场竞争中各自不斷改进创新发展到较高水平,同时产生各自行业中的进入、退出壁垒,市场相对饱和,加剧两者的转化难度。二者在稳固自身市场同时实现合作。市场进入均衡状态,形成统一市场价格,生产者只是供货源。生产者不断地协调提供给电商与实体的供货数量和价格时,电商不会被实体压制,实体也不会被电商完全取代,二者之间的互相转化行为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二者在竞争的反复进行过程中并不会造成一方的毁灭,而是二者不断地改进,提高各自综合质量。并且在二者不断地结合过程中,会渐渐实现信息的一个全面共享。同时,必须明确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想使得经济得到较好较快发展必须将科学技术摆在重要位置,不容忽视。对于实体经济来说,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下,首先新兴企业应该充分利用技术方面的优势扩大市场份额,从而较好的引领市场风向,产生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其次,整个社会经济成本会降低,社会生产效率也会大大增加,使得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加快。对于电商经济而言,必须依托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通过合理的价值转换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泡沫成分产生,同时也要不断完善电商经济市场秩序。

    第二,坚持宏观调控对实体经济与电商经济的协调与把控。无论是行业发展还是经济结构调整,都需要政府部门作出适当合理的引导。如果忽视宏观调控,不仅实体经济会因为生产过剩,进而商品生产活动出现混乱局面导致商品进一步积压从而走向崩溃,同时电商经济也会由此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经济社会出现危机。因此,必须坚持宏观调控对两者的协调与把控。

    (作者单位: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镇中共果洛州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