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大循环格局初步形成

    李欣玲

    春华秋实,一甲子。当一支飘着悠扬驼铃声的勘探队惊醒了沉睡的高原大地,柴达木便向世人昭示着她的秀美与神秘,盆地里蕴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盐湖、煤、有色金属、太阳能、风能等资源如期进入人们的视野。有关评估数字显示,柴达木盆地潜在经济价值超过100万亿元,享有“聚宝盆”的美誉。

    经过60多年的勘探开采、开发建设,盆地内的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煤炭开采等基础工业逐渐完善。2005年10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成立,成为目前国内面积最大、资源较为丰富,唯一布局在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也是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之一。

    打造世界“光热之都”

    在柴达木这片广袤壮阔的土地上,随处可见风车随风转动,光伏、光热发电设备在阳光下交相辉映。在太阳能和风能开发利用方面,柴达木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立足丰富的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全面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着力打造世界先进的清洁能源生产、送出、使用和技术创新、装备制造、产业一体化示范基地,加大了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取得了明显成效。现阶段,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零排放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和百万千瓦级“领跑者”基地,致力于打造光热发电全产业链,辐射带动装备制造业、特色生物产业、旅游业、大数据产业等产业共同发展。

    打造中国盐湖航母巨无霸

    除了优越的风能和光能资源,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内还有各类矿产114种,盆地内33个盐湖星罗棋布,钾、镁、锂、锶、硼等盐湖资源富集。根据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25万多平方公里的试验区范围内,规划建设了格尔木工业园、德令哈工业园、乌兰工业园、大柴旦工业园4个循环经济工业园,初步构建了盐湖化工循环型产业、金属产业等七大产业链。2010年3月,国务院批复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明确将盐湖资源开发作为加快海西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的引擎。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发展,海西盐湖产业已成为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也是构建循环经济产业框架的核心,更是循环经济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资源支撑。以金属镁一体化项目为核心的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启动实施后,昔日的“废矿”变成了“金疙瘩”,钾资源利用率由27%提升至74%,相当于再造了6个察尔汗盐湖。海西凝聚各方强大的力量和智慧,围绕“五个千”全力打造锂、镁两大千亿元产业集群,打造中国盐湖航母的巨无霸,开启海西工业新篇章。

    打造循环型产业体系

    自国家批准成立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以来,海西州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延长产业链条,全力推动优势资源转换。形成了以盐湖资源开发为核心,融合油气化工、有色金属、煤化工、特色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的七大循环型产业体系。盐湖资源梯级开发和综合利用稳步推进,大量关键技术难关得以突破,副产物、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依托盆地得天独厚的风能、光能、矿产和旅游文化资源优势以及现有的产业基础,“十三五”期间,柴达木地区谋划了一大批产业类、基础类、财源类和民生类项目,并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目前,硫酸钾镁肥、纯碱、碳酸锂等40多个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工业产品增加到125种,基本形成了以盐湖资源开发为核心,融合油气化工、有色金属、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七大循环型产业体系,试验区初步形成聚宝盆里大循环的格局。今日柴达木,这片深邃而古老的土地,已成为青藏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