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师范生公共必修课“课程思政”实施状况调查研究

    李睿 胡莹莹 李军靠

    

    摘? 要:“课程思政”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对了解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调查研究发现,地方高校师范生公共必修课在“课程思政”实施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实施范围不深入,师生观念不受重视;课程教学目标、内容单一,有碍“课程思政”实施;教学方法、评价传统等。基于这些问题,地方高校提升师范生公共必修课“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策略应该是:深入宣传和教育,让“课程思政”观念深入人心;聚焦核心价值观,完善课程教学目标;厘清学科素养,加强思政内容与课程的有机结合;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追求“课程思政”的自然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地方高校;师范生公共必修课;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4-0184-04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carry out the Party's educational policy and the basic task of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omprehend the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for local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such as the problem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scope is not deep, and teachers and students pay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concept; the unitary teaching objective and content hinder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urse and the problems about teaching methods, evaluation traditions, etc. Based on these problems, the strategies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a required public course for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should be as follows: further improve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to make the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popular; focus on core values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the course; clarify the subject accomplishment and strengthen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and curriculum;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 and evaluation so as to purchase s natural effect in th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ublic compulsory courses for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course teaching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随后在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習总书记在有关不同场合都发表了相同精神的讲话。于是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把“课程思政”提上育人日程。那么,“课程思政”在地方高校实施的效果如何呢?为此,作者对地方高校师范生公共必修课“课程思政”实施状况进行了小范围的调查研究。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及意义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完全不相同的两种概念,“思政课程”一般是指大学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统称。例如,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类基本的课程等。而“课程思政”不是专指某一门课程,它是一种教学理念,指在所有的课程教学中融入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让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类别的课程相互贯通,形成协同效应,共同完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为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课程思政并不是简单把思政和专业知识叠加在一起,而是要创新教学思维,优化教学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到一起,使其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培养出既有过硬专业知识,又有正确三观的有用人才。

    (二)“课程思政”的意义

    1. 助力教育目标实现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矢志不渝的奋斗方向,因此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育人,引导受教育者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则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和课程目标的应有之义。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教育和课程目标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所有学科的教学,不仅可以切实有效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学生心间落地开花,同时也有助于达到全方位、全方面的最佳育人效果,从而实现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输出有用人才。

    2. 助力个体智德统一

    开展思政课程是一项两全其美的工作。课堂上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引导双管齐下,可以让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专业课的学习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知识是相通的,没有哪一类知识是独立存在的。思政教育对专业课学习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使学生理解专业课的意义,也会让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加感兴趣,“课程思政”会使学科的知识具有感情色彩,会吸引学生,增加学习的动力。同时专业课中暗含的道理和哲学也可以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并應用到实际。

    由此看来,高校的思政教育身担重任,它不仅影响当下,并且影响着未来。这靠思政课单枪匹马是不可能完成的,“课程思政”为大学生成才奠基了坚实的基础。

    落实“思政课程”理念,让所有学科都融入思政教育,发挥齐力,将知识和价值观导向共融于学生,让学生不仅能在专业领域有发展,也能在专业领域恪守职业的操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

    二、地方高校师范生公共必修课“课程思政”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本研究以陕北某地方高校为调查样本,调查对象为大一到大四的文史、理工和艺体学生,针对他们是否喜欢公共课与喜欢的原因、对“课程思政”是否了解,以及对思政内容融入学科的看法和意见、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落实情况、上课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进行了调查,共计回收621份有效问卷(如表1)。

    经过对问卷的整理分析,发现样本高校师范生公共必修课“课程思政”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实施范围不广泛,师生观念上不重视

    1. “课程思政”实施范围小

    调查显示,有72.95%的师范生认为除思政课外,公共必修课教师“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比较一般,只有14.01%的师范生认为公共必修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了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此可以看出,在大学的课程中,主要还是由思政课引领思想价值观教育。这不只是这一所大学的现状,而是大部分高校的通病。思政课仍是一座“孤岛”,单枪匹马地承担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这不是思政教师的过错,因为每个教师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完全“全能”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让其他师范生公共必修课学科融入思政内容是“一融一”,相对来说容易一些,而让思政课融入其他师范生公共必修课的全部知识是“一融多”,这是难上加难的事情,且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这就是造成“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艰难前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2. 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视不够

    从调查数据来看,57%的师范生公共必修课老师只是偶尔在课堂上对同学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且结合上一数据可以共同看出,无论是从量上还是频率上,地方高校师范生公共必修课任课教师并不是十分重视课程思政下的教学改革。教师们仍然保留着旧的教育思想,认为思政教育的任务应该是由思政课教师来承担,他们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不到位,尤其是偏理科的课程。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是否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的高校专业课教师对此心存疑虑。他们认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本身并无鲜明的意义立场和价值判断。[2]在这样的思想下“课程思政”实施起来十分困难。如果“课程思政”得不到师范生公共必修课教师的重视,就不能达到全方位的育人目标,甚至可能会造成学生一条“腿”粗、一条“腿”细的畸形现象。

    3. 学生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

    调查发现,有65.7%的学生是喜欢上师范生公共必修课的,但是只有33.09%的学生对思政内容感兴趣,并且当问到学生是否了解“课程思政”的时候,有59%的学生的答案是否定的。这就说明作为课堂主体,学生对“课程思政”是缺乏足够认识的,他们没有认识到思政教育对他们发展的重要作用。大学时期的学生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个性化极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往往更倾向于遵从内心意愿行事。同时,学生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处在价值观形成阶段,思想觉悟没有那么高,而当他们对思政教育不感兴趣时,往往会排斥融入思政教育的师范生公共必修课,从而导致师范生公共必修课“思政”效果不佳。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思政教育效果低下的重要原因,也是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困难之处。

    (二)课程教学目标、内容单一,有碍“课程思政”的实施

    调查发现,只有13.04%的教师把培养学生的方式从思想上教育提升到行为上感染,开展学生行为方面的德育培养,仅43%的师范生公共必修课教师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且43.96%的教师在课堂上还是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存在“重知识轻德行”的教学行为。即使是在思想培养的重要领域——思政课上,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也是比较重视教材中的知识点讲解,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少,对学生的三观影响也比较小。这一现象在其他师范生公共必修课中更是如此。然而,我国人才培养目标的第一要素就是“德”,即要求我们的教师先教学生做人,后教学生学问。有德无才,依然可以凭借自己微弱的力量为社会做出贡献;有才无德,很难被社会接受,更不可能造福于人类了。人们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念下,才能培养出学生高尚的情操,才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真正用到合适的地方,最终成为优秀的人。

    (三)教学方法、评价保守,不利“课程思政”的实施

    调查发现,72.95%的教师是比较青睐于教师为主导知识讲解的方式,52.17%和43%的教师应用讨论式和情景式的方法,只有37.68%和34.3%的教师采用独特的以身作则和专题式的现代教学方法。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由教师主导的知识授受是一种普遍的教学形式。而且教师对于其他的教学方式选择也是趋同的,只有部分教师别出心裁,应用一些比较新颖的手段。如果教师不分知识类型采用相同的或单一的教学形式,那么必然导致课程思政不能顺利展开,很难达到预期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另外,经过调查得知,36.23%的教师在考试中融入25%以下的思政教育内容考试,51.21%的教师还是以期末考试作为学生唯一的评价标准,只有40.03%的教师比较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把学生的个人汇报和平时表现作为期末考试中的一部分。这说明教师不是十分重视对学生在思政教育方面的考察,而且对学生的考察方式也是单一的。教师只有全方面对学生进行考察和考核,重视学生日常德行,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课程思政”功能。

    三、地方高校师范生公共必修课“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提升策略

    针对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地方高校师范生公共必修课“课程思政”有以下几点措施。

    (一)深入宣传和教育,让“课程思政”观念深入人心

    我们的思想主导着行为,行为受思想支配着,要想“课程思政”顺利开展,就要让“课程思政”观念深入师生内心。首先,要从校园文化着手,学校要加大对课程思政的宣传,可以设置“课程思政”标语,“课程思政”宣传栏,开展一些有关思政教育的演讲比赛等活动,让整个校园里充满着“课程思政”改革的氛围。其次,从教育环节入手,组织一系列公开课,加强教师之间交流经验,相互学习,让教师时刻关注着“课程思政”,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要让学生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学生在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才可以给任课教师有价值的回馈,从而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由此可以看出,加强对“课程思政”的宣传和教育是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措施。

    (二)聚焦核心价值观,完善课程教学目标

    1. “立德树人”观念贯穿教学始终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3]高校是育人和育才双向发展的地方,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才是我们的培养目标。开展“课程思政”的目的正是契合了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课程思政”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在所有学科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全科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度,共同发挥德育的作用。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是教师在教学中一举两得的好事情。无论从培养目标出发,还是落实课程思政教学理念,都要求我们师范生公共必修课教师在备课、授课、课后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评价要时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做到将“立德树人”目标贯穿教学始终。

    2. 携“新思想”入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1]要想顺利开展“课程思政”,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修养,必须要把这些“新思想”融入到我们的课堂当中去。首先,需要校方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和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及时对教师进行培训,组织教师共同学习,做好“引领者”的工作。其次,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者,所以教师一定要担当起这份责任,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从每一个学科的自身特点出发,将这些“新思想”巧妙地融入其中。

    (三)厘清学科素养,加强课程内容与思政、生活

    实际的有机结合

    学科素养是学生在某一学科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及形成的相关素质和修养, 具体含学科双基、学科能力、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思维品质、学科情感。[4]学科素养不仅包括知识还有能力及情感价值态度,其本身就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将思政内容有机结合在师范生公共必修课之中是必然的事。但不能简单地将思政教育直接插入课堂中,真正的“课程思政”强调的是学科素养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两者相互渗透。

    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有机结合:一方面是要找准思想上的契合点。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校更注重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师范生公共必修课的教师不仅要拓展思政内容和大学师范生公共必修课课程内涵,还要找准融入能力和价值态度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加强思政内容和大学师范生公共必修课之间的联系,把思政内容的最高思想和学科的最高思想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应该找到二者结合的润滑剂,以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为切入点。从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88.24%的学生是因为对学科内容感兴趣才喜欢上此学科,但是也发现只有极少部分的学生对思政教育感兴趣。究其原因是教学内容脱离实际,远离学生生活。因此,教师授课的内容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把知识、思政教育和实际生活三者结合起来,以便激起学生对学习的渴望。

    习总书记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5]教师必须要为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不断努力,认真研讨本学科的素养,寻找出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学科与思政、生活实际三者有机结合,形成自己的学科优势,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

    (四)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追求“课程思政”的自然效果

    “思政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在不同的学

    科中,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引领作用价值。价值情感的培养是内在形成的,而不是外在的灌输,它需要我们去感同身受,而不是外在强制认同某一价值观。教师想达到高校培养德智双全人才的目标,就要不断研究创新最佳的教学方式,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价值情感培养方面,教师要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原则,善于挖掘新的教学方式,更好地做到桃李满天下。另外,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也不大相同,大一大二的学生思想比较单纯,关心事物也比较简单,大三大四的学生思想比较成熟,对社会和自身发展方面的事情更加关心,教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切记“一刀切”的方式,尽量满足不同阶级学生的需求。当需求得到满足时,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欲望就会更加强烈。

    教学评价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决定着学生如何学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兴趣。调查发现学生比较关注老师对他们评价的方式,有50.47%的学生希望期末考试可以综合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作为最终的成绩,有31.4%的学生期望期末考试应该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也就是说学生希望教师可以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学生的这两个诉求是值得教师重视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4):99-103.

    [3]蓝晓霞.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光明日报,2018-08-21(6).

    [4]戴欣晔.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科素养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8.

    [5]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8).

    [6]孙华.用思想引领未来——关于全人教育的反思[J].北京教育,2017(7):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