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党报评论的斗争功能
[内容提要]党报评论是政治性特别强的新闻产品,斗争性是其一个基本属性。评论的斗争性有其特定的对象和范围,也需要有战斗的文风、内容的深刻性及立意的政治性。在实践中,评论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套路化、模板化、呆板化、找不到靶子、缺乏思想性等。要发挥评论的斗争性,需要我们提高评论员背靠马列,增强斗争本领和斗争意识,提高评论的政治站位、有直击人心的战斗文风等。
[关键词]党报;评论;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斗争并深刻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面临的重大斗争不会少,而且越来越复杂,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新闻媒体,尤其是党报党刊,就要为这种斗争服务。评论,尤其是党报评论,就要让斗争属性更加鲜明,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摇旗呐喊,为做好新时代舆论宣传工作贡献评论力量。
一、斗争性是党报评论的一个基本属性
评论的功能有很多,比如,引导、监督等。但党报姓党,第一属性,最根本的属性,应该就是政治性。作为党报的评论,讲政治,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斗争就是它的一个最基本属性,也是一项基本功能。
(一)报纸旗帜鲜明讲政治的体现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对党员干部的鲜明要求,也是对党报的根本要求。因为,在当代中国,党报就是党的意识和主张的重要载体,担负着“耳目喉舌”的重要功能。毛泽东同志曾强调指出,“报纸,这是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提出要坚持“政治家办报”。而意识形态工作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斗争,在战争年代是你死我活的生死斗争;在和平年代,也关系到事业兴衰成败。是做“骑墙派”“看风派”,还是敢于发声亮剑,就是党报评论讲政治的重要体现。同时,我们的党报,也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作为报纸的灵魂和拳头产品,评论就要鲜明体现出党报的这种政治属性,体现在斗争上,就是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二)新时代斗争的舆论宣传需要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都呈现出一种新的特征,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党仍然面临四种考验、四种危险。在新的歷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必须一以贯之地进行伟大斗争。新时代的党报舆论宣传就要为这种大变局服务,就要为这种斗争服务。因此,党报评论理所当然的就要担负起这种冲锋陷阵的作用,就要发挥其舆论引导等作用。比如,2019年7月6日至15日,《人民日报》在要闻版连续刊出10篇评论员文章,对由美国主动挑起的贸易战发表系列评论,坚定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坚定维护国际经贸秩序,准确鲜明阐述中方立场,有力驳斥回击美国的荒唐论调,引领斗争方向,获得广泛关注,引起强烈反响。
(三)党报评论自身功能的重要方面
党报评论要体现自身优势,离不开自身一系列功能的发挥。尤其是在开放多元的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成为了社会大众表达意见、交流观点重要场所和介质的情况下,党报作为守护舆论底线的中流砥柱的角色没有发生变化,引领舆论方向、提供舆论准绳的功能和作用也不变。要让党报传播主流思想,在激浊扬清上更加大有可为,就需要评论发挥其斗争功能,既春风化雨的讲道理,也能直击对方软肋。因此,从党报评论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也需要充分体现斗争功能。
二、评论的斗争功能体现的主要方面
评论员文章,对既定的战略进行阐释,无疑可以起到理清思路、统一思想的作用。作为新闻的一个种类,评论的斗争性有其特殊的特征,这种斗争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象的特定性
评论都有靶子,有相对应的评论对象。对斗争的属性决定了评论的斗争性的对象范围。因此,评论的斗争性,不是针对所有的新闻事件,也不是针对所有的社会群体,不是什么时候都要去讲斗争,而是有其特定的对象。比如,那些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那些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等等。具体来说,像腐败问题、社会恶习、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及影响广泛的各种谣言等,就是评论斗争的对象。面对这些风险挑战时,评论就要有充分发挥斗争功能,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而在面对经济社会中出现的群众内部矛盾、邻里关系等,评论就不能讲斗争了,而是要和风细雨讲道理,讲究以理服人。
(二)文风的战斗性
文风体现评论的力量。有什么样的评论,有什么样的读者群体,需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就决定了需要什么样的文风。不同的对象,所需要的话语体系也各不相同。比如,对待群众切身利益、内部矛盾,需要春风化雨。加强典型宣传,就需要强调正面鼓劲儿,以正确舆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对待错误立场,就要针砭时弊、激浊扬清,旗帜鲜明地反对和驳斥一些错误思想观念。而对于斗争问题,就需要直击人心,有奔着问题去、跟着问题走、围着问题论的战斗姿态。充分发挥评论的斗争功能,就要体现鲜明的战斗风格,在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上,短而犀利,理直气壮亮明立场、表明态度,在对与错、左与右、进与退的选择上给予明确指引。
(三)思想的深刻性
斗争离不开思想的深刻性。这就要求评论在直面舆论的同时,就要善于针砭时弊,看问题有高度,想问题有深度,要以思想新来体现出强烈的批判性和战斗性。这就需要党报评论能精心设置议题,找准切入点,做到精准发声,用接地气的文风、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把问题说透,做到专业、准确,让外行看清,让内行解渴,把事物或问题透明可见。
(四)立意的政治性
斗争是政治的重要体现,党报评论核心在于观点,这个观点就要服务于党和人民的利益的需要,就要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大局。如果这个评论看起来战斗味十足,可其出发点不是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而是相反,那就犯了根本性的错误,就不是我们需要的斗争性。
三、一些党报评论在斗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党报的性质决定了评论的斗争性。但是,一些评论看起来具有战斗性,可实际上却是徒具斗争皮囊,缺乏斗争的意识,缺乏斗争的内涵,感觉不到斗争的气息。这些评论的斗争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板起面孔,高高在上
不少评论文章在批评或者批判别人时,错误的以为高高在上就占据优势,不顾读者感受,以命令的口气、霸道的文风、生硬的语气、呆板的面孔,居高临下去批评别人,不是去说服别人,让人感觉很不舒服,不愿意去读,更别说去直击人心。在这些评论里最典型的,就是“要”字到底,满篇都是下指示,要求人家怎么样,好像自己就是老大,就是一切。
(二)套路化,模板化
有些党报评论找不到新的角度、找不到新的切入点,只好用一些自己过去常用的模板,或者照抄照搬领导人的讲话,成为八股文,既不中看也不中用的橱柜展品。比如,有的只知道在开头用领导人讲话,不懂得用问题开头;还有的是大路货,就看看别人评论说了什么,自己也照着说,开不出自己的药方,提不出自己的观点。
(三)抓不住要点,打不中靶子
每一件事情、每一个人、每一个社会热点,都有其主要矛盾,有其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和主要矛盾,评论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战斗性、斗争性。然而,一些评论却眉毛胡子一把抓,以情绪宣泄为主,没有精準、明确地进行论证,让人不知所云。
(四)可读性有余,思想性不足
有些评论看起来既有故事,也有例子,文学色彩也比较浓厚,可实际上读完后并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注重就事论事,不注意从具体事件找背后的规律性的东西,不触及问题实质,不注重挖掘本质,缺乏厚重感和思想性,因而也就缺乏那种战斗感。
四、增强评论斗争功能,为新时代新闻舆论宣传做贡献
增强评论斗争功能,提高评论的战斗性,需要多方面下功夫。这既要提高评论员的政治能力和斗争能力,对斗争属性的深刻认识,也需要有评论的基本功,善于讲究评论技巧。
(一)评论员要背靠马列,增强斗争意识和斗争本领
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斗争起来才有底气、才有力量。写出一篇具有真知灼见、直击人心、充满战斗性的党报评论,需要评论员能背靠马列,有深厚的理论根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辩证法,并能运用于评论写作中。但是,要看到,在实践中,一些评论员还缺乏相应的斗争本领,或者对斗争没有深刻的认识,缺乏斗争意识。有的政治敏锐性不足,不善于从政治上来看待新闻事件,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新闻问题感觉不到、发现不了,面对一些低级红高级黑的文章,不会辨别、不懂鉴别;有的认为新闻工作者只要写好新闻、做好版面、选好来稿就可以了,有无斗争本领不重要;有的斗争本领不强,愿当新闻“绅士”,不当新闻战士;有的对明显的政治问题,视而不见、麻木不仁,面对大是大非不敢亮剑,面对矛盾不敢迎难而上,面对危机不敢挺身而出;有的认为斗争本领没有什么标准,无须重视;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根本在于评论员的政治意识不强、理论根基不足、斗争意识和本领不强。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就会严重影响评论员的成长,影响评论作用的发挥,伤害新闻事业,影响党的事业发展。因此,写出高质量的、有战斗力的评论,体现斗争性的文章,首先就要求评论员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夯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根基。如果评论员都是软绵绵的,就不可能产生有力量的作品,也不可能有斗争的力量。
(二)善于提高评论的站位
高度决定力度、站位决定方向。站在什么位置,体现什么高度,就决定了你评论的方向和力度。对于评论来说,抓住规律性的东西,抓住全局性的问题,往往更能说服人、启迪人。在延安时期,毛泽东胸怀全局,登高望远,站在历史的高度,从大处落笔,亲自为我党的报纸写评论。立意高、站位高,不仅使文章“管大用”,而且是文章恢弘致远、大气磅礴的基础。比如,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撰写了《将革命进行到底》《评战犯求和》《丢掉幻想,准备战斗》《为什么讨论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别了,司徒雷登》等大量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名篇,利用笔杆子打击敌人、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指导工作。因此,发挥评论的斗争性,提高战斗力,就要从政治的高度来立意,从问题的本质上去挖掘,从现象后面的规律上去研究。
(三)增强评论的战斗文风
如何在评论中体现斗争水平,需要一种适合斗争的文风。在斗争中,一篇直击人心、深入灵魂的评论,是实行心理战、精神战的“撒手锏”。战斗的文风,就是评论进行斗争的锐利武器,扎入不法分子或敌方的内心,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提振群众信心,鼓舞斗志,稳定人心。评论如果简洁明了又生动犀利,用事实说话,直揭敌人痛处,给人酣畅淋漓的感觉,就能产生斗争的强大力量,有时能产生“力量之大胜过千军万马”的效果。因此,评论要保持鲜明的战斗风格,针锋相对进行斗争和批驳,不回避、不绕圈、不含糊,勇于把伪装揭穿,敢于把谬误驳倒,把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东西澄清,引导党员干部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信念上的坚定。要做到润物细无声,用高质量的新闻作品,生动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需要弘扬的,什么是需要批评和否定的。
(四)找准评论的角度与尺度
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事物矛盾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有矛盾就会有斗争,关键在于找准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于评论来说,也如此。要充分发挥评论的斗争功能,就要善于找准问题的矛盾所在,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比如,中美贸易战是一个重大而复杂的敏感话题,需要把道理讲深讲透、把本质讲清讲懂,不能泛泛而谈、大而化之,要挖掘其本质,就需要一种评论的智慧,找准合适的尺度与角度,客观看待,科学分析。《人民日报》的系列“十评”文章,针对美国提出的贸易“吃亏论”“零和论”“不平衡论”等错误观点,以及可能造成的“冷战陷阱”“反契约陷阱”“恐怖陷阱”等严重后果,既针锋相对、有理有据地展开论述,又注意不走极端,把握好尺度。
作者简介:刘序明,《中国组织人事报》主任记者、博士
编辑: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