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审计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研究
沈燕萍 程嘉祥
摘要:文章通过凝练“师徒”传承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优质资源,拓展教学内涵。分析审计实践教学困境和矛盾,将稀缺资源嵌入形成“嵌入式审计实践教学模式”,延伸教学链,“汇聚培养合力”[1]完善现有教学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2]。在实践中持续嵌入“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以个人、学校和社会多赢的低成本模式使学生“被主动”“温故知新”,“综合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提高知行合一职业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嵌入式审计;优质资源培养模式
审计作为培养“高精尖缺”国家专业监督、评价、鉴证人才的学科,其相关课程是专业必修、核心课。随着反腐工作深入,凸显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随着“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的实施,审计专业“特质”人才的国际性就业平台被拓展,这为职业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加剧了国际视角的职业胜任能力的审计“高精尖缺”人才供给与国家战略发展、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秩序良性運行所需人才矛盾。“十三五”规划“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的提出,是审计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结构性对应调整依据。为此,以实践性“嵌入”教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提升“高精尖缺”审计监督、评价、鉴证人才的综合实力培养理念和模式,是“结合专业、强化实践”[3]的具体落实。
一、嵌入式审计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之缘由
(一)嵌入式审计实践模式基点
人才培养是系统化的工程,不应仅限于象牙塔中的培养方案、教学模式、教资之间高契合过程。教学作为广义的概念其过程与人才成长的过程并行,所不同的是在这个终身培养人才过程的不同阶段由不同的主体承担不同的教学责任,故相对应的培养方案、教学模式、教资也是广义的,具有特定的内涵。嵌入式培养模式的核心人物是教师与学生。单向看,所谓的教师不仅仅是象牙塔里解惑答疑的为师者,还包括接续校园理论教学责任承担起社会岗位实务理论与实践能力培养责任的实质性教导者,这个阶段的师生契合度最高;所谓的学生不仅仅是校园里的青苹果,还包括走出校园后“甘当小学生”[4]的实践学习者。这是纵向的一师一生的概念,受时空规制。双向看,师生角色互换随时存在,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生角色互换是横向的师生身份认定,不受时空制约。这是我国技术人才培养传统的传帮带师徒培养模式(以下简称传统模式)中的优质资源,是嵌入式审计实践模式研究的基点。
(二)嵌入式审计实践模式之责任
校园师生关系递延至就业岗位形成新的师生教学关系,学生还是学生,但自此却是一个学习的职业者身份的学生,其内涵是生计模式的转换,随角色转换的那刻起生活经验、实践体验有了质的飞跃;交接传递的是责任,校园和社会各担其责。基于资源属性,学校教育有其侧重点,基本完成了理论知识教授和专业技能传授、基本方法的讲解和基本问题的解决能力培养以及学生人格的塑造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这个“学”的过程最终落脚在适合的职业,以“用”为目的,即“学以致用”。学与用合一的实践能力培养责任由职业者所在就业单位承担,这个过程首先从校园所学理论和实验接受实践检验开始,其次是岗位知行合一的历练,经验的积累。期间的培养目的、培养方案、培养内容、培养模式随之发生转变,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前者重理论,后者重实践,取决于资源特质。我国一代一代技术人才的培养正是社会参与责任传递的收获。这是我国技术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中的优质资源,是审计实践教学“嵌入”培养模式构建的基础。
(三)嵌入式审计实践模式教学关系
如果说本科生是多对多的培养模式,那么传统模式的社会培养就是“同心圆”的培养模式。学生就业上岗后一般都会由相关组织部门对接,根据专业、个人偏好、个人要求被分配给一个师傅带,一直到出徒。身份转变的同时,是教学关系的转变,不仅止于此。由最初的一对一“师生”教学关系发展到多对一的师生教学关系,师生处于圆心构成“同心圆”培养模式。由最初的以师生为核心的所属正式组织内部教学关系,随着技能传承师生感情的增强,参与培养的队伍扩大到师父的家人、朋友、邻里、居委等形成的非正式组织等社会资源形成的外围人际关系,师生处于同心圆的核心。家庭、单位、社会三维一体教育网络形成强大的合力成为一股股关心、规范的力量。所带“学徒”技能水平的高低、品德好坏是为师者执教的结果,也是“面子”,实则是责任。
这是实质性的“合一”实践。所历练的能力、积累的经验将是职业的起点,是立身之本,伴随职业者生存的过程。为此,学习者的态度也会格外用心。最终“严师出高徒”,教学相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给社会、组织、家长、学生本人有“交待”。从学校到单位,学生并没有因为身份的转变而脱离组织,这个模式最核心的关系是与组织的关系传递。这是我国传统的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优质资源的核心,也是嵌入式教学模式赖以传承的优质资源。
(四)嵌入式审计实践模式之内核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为师是有条件的。思想道德、个人品格、人格魅力是第一要件,技术过硬,业务精湛,往往是企业、行业的“骨干”,也就是“学科带头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师生教学关系,其内核《礼记》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因为直接有师父教授,爱岗、敬业、诚信、友善传统的优秀文化以具体的岗位要求和为人处世的原则渗透于传帮带的实践教学。这是同心圆的实践培养模式的内核。
(五)嵌入式审计实践模式之成本效益
这一模式符合专业人才成长规律,学校与社会分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为“社会”接替学校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承担后续实践的培养责任。学校、社会各有禀赋,既不能学校办企业,也不能社会办学校,否则浪费社会资源。为此,低成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学校和社会形成前后密切衔接的教学模式,各自以各自的特点和优质资源,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的共享模式。这是嵌入式审计实践模式的成本效益的逻辑关系。
二、審计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与实践能力培养困境
成本效益博弈的结果是社会将长期的实践能力培养责任丢给了短期教学的大学教育者。而且通过招聘条件“工作经验”,把理论和实践培训的责任推给个人和学校,达到缩短录用后的培训期,降低培养和磨合成本的目的。前述传统优质资源随市场经济资本逐利的本性,成为稀缺资源。缺少岗位实践能力培养的“师生”关系的教学环节,嵌入式审计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依赖的基点变得被挤压成扁平的定义。缺乏长期稳定的师生关系,削弱了培养模式全方位、立体式、同心圆功能。缺失分担培养责任的稳定社会资源必然弱化了优质资源的内核传承,加大了人才培养系统性成本,降低了系统整体效益,甚至有可能存在不稳定因素。况且加大了学校承担实践能力培养的困境和矛盾。
众所周知,学生和职业者身份转换的试用期一般为3、6、12个月,是转变为熟练职员的最短期间,取决于专业知识、工作经历、历练和经验。对试用期适应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大学阶段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绩效。高校的理论基础知识教授和基本技能培训形成了成熟的体系,有其自身运行规律,这是普通高校的优势。所以实践的绩效决定试用期的长短和被录用的几率。实现实践训练满足就职者缩短适应周期和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的需求,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甚至课堂实践环节中。
大学四年是有限的,实践所占课时加大,在目前每门课的课时大幅压缩下,理论课时所占比重必然再降低,理论体系构建必然松散。尽管有互联网平台等资源辅助,但资源分布不平衡。像边远地区的民族院校,生源呈现学生基础和接受能力差,加上资源的短缺,结果两头都不扎实。为了就业指标,学校和专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实验室、模拟场景建设。既便如此,离直接顶岗有距离。[5]学校毕竟不办企业,不可能位移社会生产环境,没有实践资源优势。但就业市场对实践能力的动态需求与教学实践静态的培养模式错位,资源重复建设和浪费是不可避免的。从教学角度,“动态”培训资源能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向社会输送即刻上岗的人力资源;从单位角度,需要专业人才为其业务发展提供保证,反过来,单位能提供教学所需的实践机会;从学生的角度,更需要稳定的案例源供其经历和历练,以便顺利走向市场,提高生存能力。从审计自身角度,审计领域技术的创新与教学内容滞后的矛盾,加长毕业生适应周期。为此,低成本、高效益、多赢的审计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是院校和社会优化资源配置,分别承担与自己优势资源相一致的培养责任,发挥资源最大效能,减少资源浪费,最终实现用人单位对“高精尖缺”审计人力资源供给目的。
三、“嵌入式”审计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及其措施
(一)“嵌入式”实践教学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凝练
所谓模式是一种样式。所谓嵌入式是人才培养的系统化过程。鉴于嵌入式审计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之缘由和审计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与实践能力培养之困境,“嵌入式”、“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循环系统与实践操作循环系统双向嵌入而构成的人才培养的循环系统,弥补原有审计教学偏重理论,业务处理偏重经验的模式缺陷,追求广义教学系统运行的有效性模式。这个模式的核心在于将实践培养作为一个单元,嵌入到教学链中相邻的理论教学环节之间,从学校一节课、一门课、课程体系到整个教学的运行系统,与社会实际衔接紧密。这一模式增强广义教学环节培养能力。
嵌入式培养模式的核心人物是教师与学生。文章凝练我国特色的“师徒”传承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优质资源,即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人才培养互动过程的不同阶段,由不同的主体承担不同的教学责任,全社会各主体各担其责,传承校园培养责任,将教学过程融合于人才成长的过程。为此,以嵌入式思路研究审计监督人才培养的“嵌入式”审计实践教学模式,这是不割裂人才培养过程与个体成长过程的多元化需求的供需平衡模式。基于此立意,作者广义教学定义,拓展教学内涵。强调拓展教学关系内涵,在实践中持续嵌入“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通过各个阶段的教师教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爱岗、敬业、诚信、友善传统的优秀文化,以具体的岗位要求和为人处世的原则渗透于传帮带的广义实践教学中。这是系统整体低成本高效益的同心圆实践培养模式内核。以此满足社会对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需求和对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期待,满足国际化市场对职业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以及青海等民族地区广泛深入创新创业和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践行对审计“高精尖缺”人才需求。
(二)措施
1.转变审计人才培养仅是高校的责任的认识误区。通过高校和社会互动的嵌入式审计实践常态化的教学培养模式,继承优质资源,由社会根据自身职业素养和能力要求,弥补学校教学环节的固有缺陷,培养岗位适应型人才。这是最低成本,但高效实用的人才培养和储备途径。
2.强化校园实践环节,发挥校园理论教授,在实践中弥补学生理论缺失功能。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实践为导向的审计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组织、创新、学习、沟通交往和实践技能等普适性能力,及社会责任、独立性、职业道德为内核的职业核心价值观坚守基础上的专业胜任能力、职业敏感性和质疑的逆向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为此,审计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学方法。实践嵌入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如:审计失败案例分析嵌入课堂教学。一般人们混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理论,为了将审计理论融合于审计实务理论与审计实务,将审计失败案例嵌入课堂。以逆向思维的回溯方法,明确审计失败的原因和后果,强化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培养和质疑思维方式训练;场景模拟嵌入三大循环审计。强化学生对财会专业知识和审计理论和实务理论知识的“温故知新”;增大阅读量,强化专业知识深度,提升职业素养。以个体的专业自信实现职业自信,强化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追溯法嵌入讨论教学,这是常用模式,不同的是“追溯”步骤的教学模式。追根溯源知识点,提高集中度、参与度、活跃度。个体“被主动”提高理论课学习,避免搭顺车的现象。相互竞争、扬长避短。首先提升收集资料、归纳总结能力;其次强化基本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建立互惠的多方嵌入式审计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理论发展滞后于实务,不利于对实务的指导和审计人才培养,矛盾的逻辑关系有待于实践诠释。利用业务淡季,请“审计人”将经办的实务操作、实际体验、理论与实务的矛盾等逆向嵌入课堂诠释理论,解决实践经验师资短缺问题。同时,审计人嵌入院校接受继续教育,将实际问题带回学校,通过理论更新,教学相长,促进理论的发展。前沿理论嵌入实务操作,解决实践问题。发挥矫正功能。在实习期与岗位需求期一致的前提下,用人单位配备“教师”,实习生嵌入岗位顶岗。一方面当好帮手;另一方面依托业务体系的系统化实践,在操作中体验职业风险,提升职业能力。自觉培养恪守职业道德的气质,做好就业前的岗位适应准备。
4.用人单位和校方开展多种合作形式,实现互惠的多方嵌入式人才培养大格局,保持审计教学内容更新与新技术同步[6]。通过学期内课程嵌入式实训计划,让学生以职员的身份介于职场;使职员以学生的身份介入课堂,相互嵌入对方岗位角色。解决学生难以直接顶岗问题,满足岗位经验的要求;解决实践教学师资资源缺失的现状;提高职员自身实力,增强竞争能力,提高抗风险能力;探讨审计理论与实务问题,以低成本培养审计高级专门人才。
青海民族大学实践教学项目“嵌入式”审计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研究(2015—SJJXYB—02)阶段性成果。
注释:
[1]青海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青政办[2015]194号。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
[4]胡为雄.毛泽东的学习人生(5).2010.4.12.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11340162.html .
[5]沈燕萍,东珠加,王建还.“嵌入式”审计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探究.当代会计.2016.11。
[6]梁伟,徐建波,唐明董,刘毅志,彭 理.教育部- 英特尔嵌入式课程大学合作计划项目.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8(8):162。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