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阅读的有效路径
潘月俊
专业阅读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直接作用于专业实践的自觉的阅读,直接指向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教师在阅读关于发展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心理辅导与活动设计等理论与技术方面的专业书籍中形成基本的认识框架,提升专业理论素养,训练专业实践技能。与消遣性阅读不同,专业阅读需要追求理解,刻意对话。教师在阅读中要基于主题,多维度、分层级、有意识地与文本、作者、自我进行互动交流,并在对话中探寻作者深层次的思想,体会作者的观点和逻辑,验证其策略与方法,从而追求真正的理解。
一、确定主题,建构阅读框架
我要做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教师?我希望在哪个领域更加专业?关于这个领域,有哪些书籍值得我去阅读?阅读这些书籍可以帮助我解决什么问题?
专业阅读基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其首要特点在于“专”。心理健康教师在启动专业阅读前可以进行自我对话,如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哪些书籍最能促进自我发展。这既是专业发展的方向,也是专业阅读的主题。阅读主题要契合个人特质。即便同是学校心理健康教师,我们每个人身上也都带有鲜明的个人烙印,如有的性格内向、谨言慎行,有的个性活泼、风趣幽默等。这些个人特质会给我们的专业发展带来一些影响,如上述两位教师的专业方向为心理拓展师,后者会有较大优势。再如,在与别人交流中习惯处于主导地位、领导意识强烈、待人较为强势的教师,选择人本主义作为自己的主要价值取向,可能实践起来会遇到更多的阻碍。因此,教师一定要了解自我,尽量让专业发展方向与自己的个人特质相契合。同时,阅读主题也要聚焦现实挑战。对于教师而言,为了解决某个现实情境中的问题而进行的专业阅读会更有意义。如为改善学生的家庭生态,阅读萨提亚家庭治疗系列书籍;为帮助学生远离网络游戏,阅读青少年游戏障碍干预主题书籍;为提升儿童学习动力,认真研读儿童学习心理辅导系列书籍等。这样的专业阅读直接应对教师的现实挑战,指向教师的工作困境,既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阅读动力,也为学以致用提供可能。
确定主题后,我们就可以依据主题挑选书目。你可以自行选书,也可以听取专家的建议,或者在豆瓣等读书平台中寻找相关书目和书评,先挑选一两本评分较高的书籍。如果你选定认知行为疗法作为自己的心理辅导理论流派,希望能够在这一领域有所学习和发展。那么,你可以挑选《认知行为疗法:新手治疗师实操必读》《思维改变生活:积极而实用的认知行为疗法》《儿童与青少年认知行为疗法》等书。在阅读时,你也可以从参考书目中选几本纳入主题书目。通过比较,你还会发现这些书中有的侧重理论,有的侧重实务,有的某一方面叙述详细,有的某一方面举例生动等,可能各具特色,也可能有不少雷同。将这些书籍的目录整理归纳后,就可以初步建构认识行为疗法主题的阅读框架。美国管理学家托马斯·卡林研究发现:“在任何一个领域里,只要持续不断地花6个月的时间进行阅读、学习和研究,就可以使一个人具备高于这一领域的平均水平的知识。”如果你花半年的时间,依据这份阅读框架启动专业阅读,理解每本书的核心观点与主要策略,自然就可以整体把握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和实务,成为认知行为疗法专家。
二、深入浅出,厘清作者观点
为什么是这样的?如何解释与证明?它是如何运作的?这像什么?意味着什么?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所谓深入,即把书读厚,认真研读,搞清楚那些令人困惑的、孤立的或含糊的概念、现象、数据、情感、观点的含义,并弄清为什么和怎么样。如台湾心理专家王智泓教授在《一次的力量》书中提道:“改变是咨询的焦点任务”。要想领会这一概念,教师必须对焦点解决短程治疗理论进行深入的学习,搞清楚“正向例外、问题的重新建构与改变的积少成多”等焦点治疗的概念与策略。这样才能明白,此概念是反映咨询师要尽量运用各种咨询方法与技巧,坚持落实小的改变,强化当事人改变的希望与信心。如果本着“不留疑惑”的精神去“啃”书,发现困难及时查阅文献,看到观点尝试联系实际,依次弄清书中的关键概念,那么书自然越读越厚,对核心内容的解释、关联和推断也就更清晰。
所谓浅出,则是把书读薄,对全书内容了然于胸并深受启发,能够抓住精髓,自行演绎、解说和转述,并揭示某种意义。如,可以借助一个强有力的故事来传递见解,也可以通过一个精妙的隐喻来呈现某个概念。还可以借鉴“费曼学习法”,先获取你要学的内容,理解它并把它记在纸上,再讲述一遍你对这个内容的理解,并将该内容用最简单的语言讲授给别人听,力求通俗易懂。在讲授的过程中,遇到解释不清楚的地方,回到第一步继续学习,理解了再继续讲授,直到可以很清晰地讲授内容,再用最精简的语言对学到的内容进行总结记录。
如此深入浅出,其实就完成了一次阅读的“输入与输出”的闭环,对于主题的理解才会更清晰,作者的观点才能真正被内化,成为你的一部分。如此,专业的阅读才算真正发生。
三、身体力行,验证策略方法
我应该如何使用知识、技巧?在何时何地可以使用它们?这些策略方法真的有效吗?面对特殊情况,我应该如何调整?
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应该停留在理念层面,更应该在专业技能方面有较大提升。很多教师在阅读时特别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干货,即具体的策略与方法,这无可厚非,但是读到这些干货后,应该怎么做呢?有些人只是读懂其意思,有些人只是记住在某本书中,而这并不能提升专业技能。只有在亲身经历和实践过程中获得独特感受,并多次刻意练习后,才能掌握这些策略与方法,达到知行合一。当然,在实践中你也会发现,有些策略与方法没有什么效果,甚至有些纯属臆想,过于玄乎。实践可以让我们对策略与方法的有效性有直观体验,避免以讹传讹。
当然,除了知行合一,亲身体验策略与方法的有效性,我们还需要学以致用,用所学的策略与方法帮助别人。一方面,借助他人的体验可以丰富我们对所学的认知,另一方面,可以积累我们助人的经验。“理解需要将我们的想法、知识和行动同具體情境相匹配”,同样的策略,用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会有不同;不同的情境,同样的策略可能效果迥然不同。当我们不断地在新的、不同的情境中面对不同的对象去运用所学知识后,我们的经验会越来越丰富,专业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
四、追根溯源,明晰发展方向
这是谁的观点?它是如何产生的?此观点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现在有什么新的发展?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每一位专业阅读者都会带着许多问题去阅读,这当中两类问题非常重要。
一是关于观点本身的问题,即观点从何而来,有何优势,如何发展。这需要读者在阅读时主动追根溯源。如笔者在进行“元认知干预技术”主题阅读时,先认真学习金洪源教授的著作《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神经症、学习障碍与个性困扰的高效解决》,同时搜索阅读以“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情感组织者”等为关键词的相关文献。接着把金教授早期专著《学科学习困难诊断与辅导》《学习行为障碍诊断与辅导》买来学习,并在知网上将金教授发表的论文全部下载阅读,从而对其技术关键点和发展背景和脉络有了清晰的了解。最后,为了解“元认知干预技术”的新发展,笔者又在优秀硕博论文库中查阅了金教授的弟子们的硕士论文,深入了解他们近期的研究项目和研究过程,丰富了笔者对元认知干预技术的理解。
二是关于作者本身的问题,即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理解这个观点需要有什么体验。我们可以通过追溯作者的成长史,感受作者的情感和世界观,加深对其相关观点的理解。如要深入了解人本主义理论,除了需要阅读《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以人为中心心理咨询实践》,还要读一读罗杰斯晚年写的《论人的成长》,大师对自己的一生和人本主义取向都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并对未来进行了畅想,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人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也更明白了罗杰斯为什么可以成为人本主义者。事实上,在心理咨询中,许多理论与技术的产生都与当事人的特殊经历密切相关,我们在阅读时不仅需要看书,而且需要观人,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理论。
有人说,“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思想的建构需要系统的认知框架、明确的理性认识、务实的策略方法以及清晰的发展方向。刻意对话,就是引导教师在专业阅读中建构自己的思想,走向专业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