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信息技术与企业社会责任

    张晨 汪秀秀 蔡明舒

    

    

    

    【摘 要】 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考察信息技术环境下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贡献,在当前系统性风险中探寻新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以2010—2018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互补替代理论,分析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信息技术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并进一步考虑了地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信息技术与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的互补效应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承担;在经济发达地区,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作用更明显。文章更好地探究了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与信息技术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挖掘信息技术条件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 知识型员工; 人力资本; 信息技术; 企业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0)23-0088-08

    一、引言

    2019年3月1日,上交所正式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明确将承担社会责任、维护公共利益、保障员工权益作为新上市评价标准,承担社会责任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绿色发展的要求,而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取决于企业员工的道德认知和素质水平。知识型员工是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较一般员工而言,他们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工作自主性,在价值观和自我实现方面有更高的要求[ 1 ]。世界一流通讯公司华为,知识型员工占企业员工总数的80%以上,人才是驱动其持续发展的活力来源,利用员工能动性和创造性,华为在消除数字鸿沟、网络安全保障、绿色环保等方面成效显著。企业内部员工的知识积累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力量,也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最坚实的长期力量。但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现象仍广泛存在,较多企业对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仍存在不确定性认知。

    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不断深入应用,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企业的员工管理、发展方式和理念产生了剧烈冲击。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使得组织间的沟通联系更加灵活畅通,消除了员工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强了员工对企业的信任,从而使员工更好地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出资出力。所以,考察信息技术环境下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贡献,在当前系统性风险中探寻新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已有关于人力资本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均聚焦于企业高管,基于高阶梯队理论,从管理团队出发研究高管人力资本特征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社会责任认知受企业管理者个体价值观影响,而价值观的形成受个体任期、教育程度、年龄和成长背景等限制[ 2 ]。高管对组织的忠诚度与任期长短息息相关,任期较长的CEO在决策时更关注企业的长期利益,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企业的未来价值,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学历和专业是影响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知识资本水平决定了其对社会责任相关问题的态度,受教育水平越高的管理者,越有可能考虑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从而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4 ]。年龄是管理者人生经历和工作经验的重要反映,随着管理者年龄增大,其工作经验日趋丰富,道德认知随之提高,社会使命感大大增強,期望通过主动解决社会问题实现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 5 ]。考虑到视野性、资源网络和技术等方面,具有海外背景的高管会更加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 6 ]。

    信息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普遍认同,信息技术竞争优势的发挥需要依靠人的知识和技能,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本通过形成互补或替代系统实现企业价值。互补性观点认为,信息技术的独特价值并不在其本身,企业若缺乏匹配的人力资本,信息技术则无法创造持久的竞争优势。当企业增加信息技术投资时,也会相应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增加有技术含量的员工人数[ 7 ]。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也是完善企业团队建设的过程,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本的良性互动是实现企业稳步发展的重要保证。替代性观点认为,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本发挥的作用相似,信息技术的使用会取代一部分人力资本[ 8 ]。在产出一定的前提下,可根据成本合理考虑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投入比例。

    综上,目前关于信息技术条件下人力资本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的考察,集中于高管人力资本特征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人力资本与信息技术互动性关系方面。研究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尚未关注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而知识型员工已成为知识经济背景下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次,在研究人力资本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忽视了信息技术对知识型员工资源利用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知识型员工的洞察与决策能力,从而影响人力资本对企业行为选择的作用力。因此,本文在对相关文献全面回顾的基础上,研究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以及信息技术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探究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差异,在当前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有助于更好地探寻信息技术的利用方式,促进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概念界定

    1.人力资本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他认为人力资本无法独立存在,工作经验、知识积累、专业技能等都是人力资本的表现形式,劳动者是人力资本的载体。人力资本可分为两个层面——先天智慧和后天投资,即与生俱来的天赋、潜能和通过学习、工作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拥有人力资本的劳动者,通常具有创新性、资源配置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 9 ]。

    基于此,本文认为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的、凝结在个体身上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包括附着在个体身上的素质、知识、经验和技能等。

    2.知识型员工

    知识型员工这一概念最初由彼得·德鲁克提出,指那些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或信息工作的员工,随后其内涵不断丰富。知识型员工是能够为企业提高效率、带来高附加值的从事创新工作的个体,他们擅长整合已有知识资源,主要通过脑力劳动获取报酬,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 10 ]。相较于普通员工,知识型员工学历水平较高,拥有快速学习和知识更新的能力,具备较强的独立自主性和道德素质,自我期望值高。

    综上,知识型员工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快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从事脑力劳动、能为企业创造高附加值。基于此,本文界定知识型员工为企业中拥有较多知识积累,能够有效应对环境变化,利用知识资本为企业做出创新贡献、带来价值增益的人。

    3.企业社会责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内涵日趋丰富,不同主体、不同学科对社会责任表述有很大差异。狭义社会责任是指企业担负的确保企业盈利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遵守契约的责任,对象主要是企业内外各直接主体,而广义的社会责任既涵盖经济责任、环境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文化責任、教育责任等,还对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等提出了要求,这是一种扩大了的社会责任,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狭义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外延[ 11 ]。利益相关者理论明确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对象,为学者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利益相关者的网络构建和诉求评价有效解决了量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关键问题。

    本文将企业社会责任界定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各利益相关方应承担的责任,包括股东责任、员工责任、上下游供应链责任、环境责任和税收慈善责任。

    (二)研究假设

    1.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与企业社会责任

    根据资源基础理论,知识型员工作为企业稀缺性资源,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承担社会责任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现。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主要从认知水平和知识技能两方面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履行。

    从认知水平来看,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知识型员工有着更符合社会发展的价值观,会更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在平衡各利益相关者诉求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企业内部人员知识能力和价值认知的制约,对于是否履行社会责任,企业需要根据内外部环境和潜在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判断,而人力资本是影响决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分析人力资源的核心特征,可以发现,知识型员工的素质水平更高,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强,且拥有更高的心理资本和认知水平[ 12 ]。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水平越高,企业主体接受新知识、新发展理念的能力越强,思考方式越理性,越看重履行社会责任带来的声誉收益和长期发展,因此选择更加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 13 ]。

    从知识技能来看,知识型员工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增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实力。知识型员工在企业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员工知识的数量与质量日渐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14 ]。企业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水平越高,代表企业掌握的技术和能力越多越先进。在产品、服务的研发上,节能、低耗的产品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企业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水平越高,越能够快速掌握消费者的最新诉求,承担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在生产工艺上,高效率的生产是资源和环境发展的要求,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水平越高,企业生产工艺越精进,生产的产品更加优质、安全和环保,也更好地实现了环境责任。随着知识型员工教育水平和技能的提升,他们在利用新信息和适应环境变化方面更具优势,在外部环境不利于企业发展时能够科学有效地化解危机,协调好各方利益,规避负面影响[ 15 ]。由此,本文提出假设:

    H1: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正向影响。

    2.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信息技术与企业社会责任

    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与信息技术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源泉,且两者具有很强的联动性,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可能具有互补或替代效应。

    互补理论认为,要素与要素之间可能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进而实现价值增益。一方面,信息技术作为企业的一种优势资源,可以消除知识型员工由于信息不对称、人的有限理性等原因导致的认知偏差,使知识型员工在行为决策时减少个人偏好产生的影响,更可能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从而推动知识型员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16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投入不仅能够增加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的存量,而且能改善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的质量,从而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水平[ 17 ]。企业若缺乏与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相匹配的信息技术,则难以提升人力资本的层次和质量,阻碍企业的长期发展。

    替代理论认为,不同要素之间具有某种相同或相似的功能时,具有替代效应的要素会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一方面,作为企业资本的两种不同形式,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本具有存量抵减效应。在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若企业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为了削减成本会缩减员工数量,信息技术形成知识型员工的替代品,且这种替代程度远远高于普通的机器设备[ 18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使用会加速知识型员工的技能过时,形成对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质量的侵蚀效应。年龄较大的职工,信息技术的学习收益不明显,可能会因环境的不适应提前退休,从而抑制了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对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作用效果[ 19 ]。综上分析,信息技术对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会通过替代或互补产生间接的调节作用。由此,本文提出假设:

    H2a:企业增加信息技术投资,会正向促进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作用效果。

    H2b:企业增加信息技术投资,会负向抑制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作用效果。

    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信息技术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初始样本为2010—2018年A股上市公司,剔除了金融业公司,ST、*ST公司和数据不全的公司。通过筛选整理,最终得到2 016个公司—年观测值。为消除极端异常值的影响,对主要连续型变量在1%和99%分位数上缩尾。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1)企业社会责任数据来自和讯网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分(该评分体系始于2010年);(2)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和信息技术的数据来自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的手工收集、整理;(3)其他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

    (二)变量选择

    1.被解释变量——企业社会责任

    和讯网根据上市公司公开发布的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建立专业评测体系,并设立二级和三级指标,对股东、员工、供应商、客户、环境和公益五方面进行全面的考察和评价,客观性强、数据量大,在社会责任度量方面被广泛采用。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和讯网的综合评分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指标。

    2.解释变量

    (1)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教育和培训是员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可以用员工的受教育程度衡量。借鉴彭伟辉等[ 20 ]的研究方法,用学历高低衡量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水平,以上市公司中本科以上(包含)学历员工占公司员工总数的比例作为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的替代指标。

    (2)信息技术。一般以企业为获取信息技术而进行的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设施投资额衡量。参考同类研究[ 21 ],公司当年的信息技术硬件投资额以上市公司年报附注固定资产明细项中电子设备年初和年末净额的平均值衡量;信息技术软件投资额以无形资产明细项中计算机软件或软件使用费年初和年末净额的平均值衡量,信息技术的测量指标定义为信息技术硬件投资额和软件投资额之和。

    3.控制变量

    公司的财务特征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借鉴相关文献[ 22 ],本文选取以下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控制變量:股权集中度(Con)、盈利能力(Roa)、财务风险(Lev)、成长能力(Grow)和企业规模(Size)。此外,本文还控制了年份变量(Year)。具体变量定义见表1。

    (三)模型设计

    为验证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构建模型(1):

    为验证信息技术的调节作用,构建模型(2):

    其中,CSR代表企业社会责任,为被解释变量。HC代表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为解释变量。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引入HC与信息技术IT的交乘项,检验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在信息技术水平不同时的差异。若H1成立,则模型(1)中HC的系数?茁1显著为正;若信息技术与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具有互补效应,则模型(2)中交乘项系数?琢3显著为正;若信息技术与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具有替代效应,则模型(2)中交乘项系数?琢3显著为负。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样本企业在2010年至2018年社会责任得分最小值为-5.760分,最大值为90.870分,表明不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差异较大。我国较多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各企业对员工的教育、培训重视程度不同,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最大值为92.9%,最小值为0,不同企业人才知识素质水平差异较大。信息技术投入最大值为86.105亿元,最小值为0,平均值仅为0.978亿元,表明企业对信息技术投资强度存在很大差距,信息化建设仍不完备。从控制变量来看,企业股权集中度总体较高,公司规模较为稳定,而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财务风险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二)相关性分析

    本文对研究变量进行了Pearson相关性检验(表3)。绝大部分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小于0.5,说明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人力资本HC与企业社会责任CSR的相关系数在10%水平显著为正,初步验证了H1。

    (三)回归结果分析

    基于本文提出的假设和构建的模型,运用面板数据研究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进而探讨信息技术对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调节作用。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拒绝随机效应模型,因此本文以固定效应模型为主要研究模型。表4报告了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信息技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回归结果。

    对于H1,模型(1)中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显著为正。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每增加一个单位,企业社会责任水平提升14.982,表明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发挥了促进作用,即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越高,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越好。

    对于H2,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回归系数为14.948,在1%水平显著为正,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与信息技术的交乘项系数为3.523,在5%水平显著为正,说明信息技术对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与企业社会责任发挥了正向的调节作用,信息技术与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之间的互补效应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承担。

    从控制变量来看,企业规模、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的回归系数均为正,股权集中度、财务风险的回归系数为负,表明企业规模越大、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越好、股权集中度和财务风险越低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越好。

    (四)考虑地区差异的进一步研究

    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员工价值观的形成与所在地区发展程度息息相关,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制度文化环境直接影响企业社会责任水平[ 23 ]。因此,本文进一步考虑了地区差异,探究在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5] 王衛星,张佳佳.管理者背景特征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影响研究[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8,15(3):33-44.

    [6] 宋建波,文雯,王德宏.海归高管能促进企业风险承担吗: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贸经济,2017,38(12):111-126.

    [7] RAY G, BARNEY J B, MUHANNA W A. Capabilities,business processes,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choosing the dependent variable in empirical tests of the resource-based view[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4,25(1):23-37.

    [8] 王莉娜,张国平.信息技术、人力资本和创业企业技术创新:基于中国微观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8,39(4):111-122.

    [9] 朱建民,丁莹莹.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知识管理能力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1):141-147.

    [10] 白贵玉,徐鹏.知识型员工非物质激励研究述评与展望[J].财会月刊,2019(11):123-128.

    [11] 李国平,韦晓茜.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度量与经济后果:基于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综述[J].会计研究,2014(8):33-40.

    [12] 赵曙明.员工素质、协作性、积极性与绩效的关系:三种资本整合的视角[J].管理世界,2012(10):178-179.

    [13] 马行天,田野.智力资本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之友,2018(12):34-38.

    [14] 罗晰.基于直觉模糊层次模型的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9,35(19):176-179.

    [15] 王栋,陈通.知识型员工双重社会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6):128-137.

    [16] 宁光杰,林子亮.信息技术应用、企业组织变革与劳动力技能需求变化[J].经济研究,2014,49(8):79-92.

    [17] 王京,罗福凯.技术—知识投资、要素资本配置与企业成长:来自我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7,20(3):90-99.

    [18] 许秀梅.技术资本、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异质性视角的微观检验[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38(4):13-24.

    [19] 郝楠,李静.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侵蚀效应”与国际技术差距:基于2001—2015年跨国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经济学家,2018(7):55-62.

    [20] 彭伟辉.异质性创新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链的影响:基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财经科学,2019(4):120-132.

    [21] 何小钢,冯大威,华梦清.信息通信技术、决策模式转型与企业生产率:破解索洛悖论之谜[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42(3):87-98.

    [22] 张涛涛,李秉祥,祝珊.股权质押、内部控制与企业社会责任[J].会计之友,2020(8):80-86.

    [23] 尹建华,王森,张玲玲.制度同构下企业环境战略的异质性响应:来自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经验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4):4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