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
周国瑞
内容摘要:鉴赏古今诗歌,体会诗人情感,通常有两把“万能钥匙”:一是“知人论世”,即了解诗人的生平与经历;二是“以意逆志”,即通过语言文字描述来推测诗人的心理与志趣。“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虽是中国古代文论中提出的关于诗歌鉴赏,以及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但也同样适用于对现代新诗的鉴赏。下文就是运用“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方法来赏析现代诗《致生活》的一次具体实践。
关键词: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鉴赏实践
如今的网络通信、视频对话十分便捷,能让天涯之人如同就在对面一样。下面是我的大学同学在花甲之年通过微信,即时发给我分享的一首诗——
致生活
左右铭(湖北·汉川)
生活将我压扁
我将生活撞伤
我们都不是赢家
彼此见识了对方
从此我们友好相处
她给我宁静的日子
我还她祥和的模样
如果我不犯倔
她或许让我延年益寿
但满街轮椅遍地柺杖
会不会有损她的形象
那么从现在起
我就温暖地活着
不去“仰天长啸”
不要“我不相信”
也不“喂马”“劈柴”
让我偎依着她
分享一米阳光
显然,上面这首诗应是一个经过了生活历练的人发自心灵的歌——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故事和深刻的人生感悟。而诗题“致生活”,则是用的一种拟人手法,赋予了“生活”以人格化的特征,以方便诗作者与之交流和对话。
有道是鉴赏古今诗歌,体会诗人情感,通常有两把“万能钥匙”:一是“知人论世”,即了解诗人的生平与经历;二是“以意逆志”,即通过语言文字描述来推测诗人的心理与志趣。“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虽是中国古代文论中提出的关于诗歌鉴赏,以及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但也同样适用于对现代新诗的鉴赏。
全诗虽然只有三个小节,但是,每一小节诗都无不是在敞开胸怀,向读者坦露出诗作者的真诚与实在。
一.读诗可知其人——作者应是一个不甘心被命运扼住咽喉,并敢于同命运抗争的人。
诗的第一小节这样写道:“生活将我压扁/我将生活撞伤”——凝炼的诗的语言,既高度概括了诗作者的不屈不挠的刚强个性,也艺术浓缩了诗作者的一言难尽的人生经历。
我记得在与诗作者大学同窗共读的那几年日子里,曾听他讲述过自己的童年。诗作者生长在一个远离城镇的偏僻的湖区水乡,那里不仅经常遭受水灾之苦,而且还是血吸虫的窝子。可是为了生活和生存,诗作者从小就不得不跟随大人去下水干活,因而被感染上血吸虫病定然是难以避免的事情。放了暑假,城里的孩子可以尽兴地玩耍,可生长在湖区水乡的农村孩子,却要天不亮就相约着撑船去好几十里外的湖里“剿草”装运回来沤作肥料。据说有一次在返航途中遇到大风浪,满满一船水草把船压得沉沉的,水面离船舷只有两三寸(不到10厘米),吃重的船在风浪中摇摇晃晃,左右摆幅极大,随时像要被掀翻似的。几家大人见孩子到天黑了还没到家,着急地打着手电、提着马灯,沿着河堤奔走了20多里地,才接到了正与风浪搏斗的孩子们……
诗作者后来在大学时炫耀地向我讲述当时惊心动魄的情景,竟让我这个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孩子歆羡慨叹不已。也许正是从小经历过生活的磨难,诗作者不甘心一生被困顿在乡村一隅;也许正是从小经受过风浪的考验,诗作者深知改变命运只有靠自己去奋斗拼搏。诗作者曾告诉我:他读高中那几年,除了上学,回家就是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每天晚上借着家里的那盏破旧的煤油灯,经常苦读到深夜。终于在“四人帮”倒台的那一年,诗作者跳出了“农门”,跨进了大学校门,毕业后登上了中学、中专的讲台,不仅在职时就成了当地的文化名人,甚至退休后还成了不少企业的“猎头”对象……
然而,由于诗作者生性刚烈外向,加之大半生耿介狂狷,难免被有些人视为恃才傲物、不谙世事、不识时务之“另类”,因而也在工作中和生活中碰过不少钉子,遭遇过不少折腾。纵然这样,他仍没有被世俗之沙石打磨掉“棱角”,依然潇洒而自在地写诗作文、挥毫书法,兴之所至还能高歌一两首,尤其是他不知啥时会突然吼出一嗓天沔花鼓戏曲牌来,那还真是有板有眼、有腔有调、韵味十足——当然我知道,这也是一个懂得保持身心健康的人的一种自我渲泄、自我调节的方式,既高雅又透着文化底蕴。
由此一斑,可窥全豹——“生活将我压扁/我将生活撞伤/我们都不是赢家/彼此/见识了对方”,不是信口而说的。这里所展示的,不仅是一个人乐观、开朗、坚强的性格,而且也是一种不畏坎坷和挫折、屡败屡战、依然笑对人生的精神。
二.读诗可知其人——作者应是一个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平凡而不平庸的人。
由诗的第二小节:“从此/我们友好相处/她给我宁静的日子/我还她祥和的模样”——可看出已过花甲之年的诗作者也在回顾和总结自己的人生。
有不少人一定听到过这样一句既十分“粗俗”而又十分形象的比喻:“生活就像强奸,不能抗拒就要学会享受。”而我觉得,其实生活不仅像强奸,而且更像恋爱。要找到一个你爱和爱你的生活真的好难。我们与生活恋爱,就不要再去想,是你强奸了生活,还是被生活强奸了。有人总在无休无止地抱怨生活,或痛恨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或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沒有出生在一个优越的家庭,没有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没有拥有一份惬意的职业,没有遇到一位发现赏识自己的伯乐,没有找到一个相见恨晚的红颜或蓝颜,没有建立一个让人羡慕的小家庭,等等。于是,有人在这种“负能量”的浸蚀中,或痛苦、或消沉、或颓废、或麻木地过完一生。
可是以我对诗作者个人经历的了解,他所经历过的那些坎坷、挫折、磨难、打击,是有理由一蹶不振、消沉颓废、对生活失去信心的,然而他却没有。他既学会了接受生活中的一切,“从此”与生活“友好相处”;他也找到了乘奔御风、顺势而为的生活诀窍,“从此”生活给了他“宁静的日子”,他也还了生活“祥和的模样”,幸福与美满从此萦绕在他的周围。因为他懂得了这样一个既浅显又深刻的生活哲理——“如果/我不犯倔/她或许让我延年益寿”。能想到这一层,充分表明诗作者是一个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平凡而不平庸的人。
是啊,正像有人说的那样——人生得意须尽欢,难得最是心从容;你可以活不出别人的高度,但你一定要有自己的宽度。生活教会了我们,什么叫宠辱不惊。罵你的,别全听,有一些是子虚乌有;夸你的,别全信,有一些是纯属虚构。岁月教会了我们,什么叫淡定从容。这个世上,总会有一些人,看不惯你的好。你成功了,他负责羡慕嫉妒;你失败了,他负责拍手叫好。生活里有很多糟心的事,不是所有的意外,都在你准备好了才会发生,也不是所有失败,都在你鼓好勇气后才接连上演。世态炎凉,无需迎合,人情冷暖,勿去在意。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活一回人生:高又如何,低又如何;得又如何,失又如何;成又如何,败又如何。谈一份感情:冷又怎样,暖又怎样;笑又怎样,哭又怎样;想又怎样,忘又怎样!用一个坦诚的心态面对世界,你就是一个强者。何为人生?就是面对现实。当你成功了,你的故事就是传奇;当你失败了,你的故事就是笑话;当你放弃了,你的故事只是一个案例;当你拒绝了,你的故事只是一片空白;当你全力以赴了,你的故事将会是一段美好回忆!正因为如此,所以就没有必要杞人忧天地去担心那“满街轮椅/遍地柺杖/会不会有损她的形象”。
三.读诗可知其人——作者应是一个“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
诗作者的本名就叫“左右铭”,其名与“座右铭”谐音。《百度百科》上的解释说:“座右铭是指人们激励、警戒、提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亦指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右边的格言。历史上,许多中外名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几乎都有自己的人生格言——座右铭。”我想,一个自出生就取名为“左右铭”的人,在一路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自己的人生“座右铭”,那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我虽不知道诗作者在他人生的前60年中有过哪些激励、警戒、提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座右铭”,但有一点我是肯定他会有的,那就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我记得与诗作者大学同学时,他曾对我讲过他小时候的梦想:“尽管生在闭塞的乡村,总想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当时的途径只有两个:一是参军,二是读书。这两者都需要有过硬的体格和丰富的知识。读高中那几年,除了上学,回家就是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晚上借着家里的那盏破旧的煤油灯,经常苦读到深夜。读着读着,忽然又生出想当作家的愿望。于是,家乡的那片山,那汪湖,那溜柳林,都成了我少年写作的素材。”正是不断的读书、学习、思考、写作……不仅为诗作者铺垫了后来走向外面世界的前进道路,而且为诗作者积累知识、储蓄能量、增强自信充足了精神的和生活的底气,而更重要的是使诗作者逐步成为了一个“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如今他既能轻松地妙笔著诗文,也能自如地挥毫写书法——他写得一手功力扎实,具有棱角分明、骨力刚劲、疏朗开阔、清秀方整等特点的柳体字,不仅在当时我们的大学校园里无人能及,就是在当今社会的书法界里也是出类拔萃的。
仍回到诗歌欣赏的正题上来,我认为诗的第三小节最富有文化底蕴,而且几乎每一句都能寻找到出处,仿佛是在现代诗歌中“用典”一样。下面逐一赏析之:
诗的第三小节第一句:“那么/从现在起/我就温暖地活着”——这一句出自花甲之年的诗作者之口,不免使人联想到孔子那段著名的人生自我总结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因为“六十而耳顺”了,所以人才宠辱不惊、从容淡定,能“温暖地活着”。
诗的第三小节第二句:“不去‘仰天长啸/不要‘我不相信/也不‘喂马‘劈柴”——由三个“不”组成的排比句,既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又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生活态度与精神追求。
第一分句引号中的“仰天长啸”,使我想到了南宋岳飞的那首《满江红》词。岳飞在词中用“仰天长啸”,抒发的是一种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满腔忠愤和对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毫不作为的极度不满。而诗作者用“不去‘仰天长啸”,则是表达的是一种遇到问题不要去怨天尤人,应多从自身查找原因,要想改变生活、改变他人,不如先从改变自己做起的新的思想观念。
第二分句引号中的“我不相信”,使我想到了中国当代诗人北岛的那首同名诗《我不相信》(又名《回答》),其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就出自该诗中。诗人北岛的《我不相信》一诗,主要抨击了文革时期的狂热虚浮和黑白颠倒,认为历史终将给当时的善恶美丑一个公正的评价。而此诗作者用“不要‘我不相信”,则表达的是一种对生活目标和人生无悔的坚定信念。
第三分句引号中的“‘喂马‘劈柴”也是有典故的,它出自中国当代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诗人海子用能去“喂马”“劈柴”两个意象,表达的是对世俗幸福生活的一种满足感,尽管这种“幸福生活”具体而实在,但却显得起点不高。而诗作者用“也不‘喂马‘劈柴”,所表达的则是一种对精神生活与心灵自由的追求,其思想境界显然同海子不在一个层次。
诗的第三小节第三句,亦是全诗的最后一句:“让我偎依着她/分享一米阳光”,应是这一整首诗中最暖人心、最具美感、最有意境的佳句。“让我偎依着她”——这里的“她”字,内涵丰富,有虚有实,一语双关,既是指代“生活”,因为本诗的标题是“致生活”;也可理解为是指称与自己志同道合、有才有貌、温婉贤淑的那位教高中语文的“老伴”。而“一米阳光”,也意境很美,据说它来源于丽江玉龙雪山的一个美丽传说——
玉龙雪山终年云雾缭绕,即使在最晴朗的天气,阳光也很难穿透云层照到山脚,传说每年秋分是日月交合同辉同映的日子,神灵会在那天赐予人间最完美的爱情阳光。如果那天玉龙雪山云开雾散,神奇的阳光就会铺满整个山谷,每个被阳光抚摸到的人将会得到最美最圣洁的爱情。但是,善妒的山神在那天从来不开放自己的胸怀,总是有雾有雨,所以世上很难有完美的爱情……虽然秋分这天的阳光无法穿过云层,但是在玉龙和哈巴雪山交界的最陡峭的岩壁上有一处山洞,据说山洞里居住的是殉情而死的风之女,她痛恨山神刁难人世间的男女,所以她会在秋分的正午时分,趁山神打盹的时候,偷偷地将万丈爱情阳光剪下最绚丽的一米藏于山洞之中,山神醒来后很快就会发觉,便要去追回那一米阳光。所以这一米阳光只能在人间停留一个盹的功夫就会消失,如果有情侣可以沐浴到这短暂而可贵的阳光,就可以得到永久的爱情……
我曾思考过这个美丽传说的寓意——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真正灿烂、终生难忘的爱情一闪即逝,正如这“一米阳光”般短暂,因此要倍加珍惜。而诗作者在诗的结尾,用“让我偎依着她/分享一米阳光”来将情感抒发推向了高潮,无疑是深谙这个美丽传说的寓意的。因为诗歌的标题是“致生活”,所以诗作者无疑是在借此传说来含蓄地表达自己退休后要更加珍惜生命、关爱家庭、呵护爱情、安享晚年的强烈愿望。总而言之,在诗的第三小节里,几乎每一句都是借其“典故”来创意出新,因此我除了用“腹有诗书气自华”来称赞诗作者,就再也找不到其他更恰当的评语了。
综上所述,左右铭的这首现代诗《致生活》,虽然篇幅短小精悍,但却言之有物、句句含情、蕴涵丰富、充满美感,我若不是手头持有“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两把“万能钥匙”,还真进入不了诗歌鉴赏的大门。最后,我想给阅读本文的朋友留下一个思考题——本篇诗歌评论的标题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你能把“还有”后面的省略号内容,除了“诗和远方”外还能填出哪些关键词吗?
(作者单位:湖北省孝感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