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
艾静
摘 ?要:一流大学,文化先导。“双一流”建设必然需要一流的大学文化为指引和内核。建设一流的大学文化将引领和贯穿“双一流”建设全过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过程,是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必然要求。文章将从大学文化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出发,以浙江大学的文化建设实践和探索为例,探讨一流大学文化的建设基本要点和路径。
关键词:大学文化;“双一流”;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3-0004-03
Abstract: First class university are cultural leader.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will inevitably require a first-class university culture as a guide and core. Building a first-class university culture will lead and permeate the whole process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and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t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China to change from a large country of higher education to a country with a higher education. The article will start from the status and role of university cultur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taking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Zheji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basic points and path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university culture.
Keywords: university cultur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可以说文化自信是构建国人思想共识、情感认同的基础,来自于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发展和高度繁荣。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前,“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十九大提出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举措。一流大学,文化先导。一流的大学文化是一流大学建设的灵魂和内核,建设一流的大学文化将引领和贯穿“双一流”建设全过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过程,是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文化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文化引领力:决定了大学的精神内核和发展方向
大学文化伴随着大学的产生而形成并不断自我发展,是大学的办学历史、理念、特色的内在精髓,是校风、学风、教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大学的精神内核,引领着学校滚滚向前的发展路径。大学的“双一流”建设,有赖于强有力的思想核心为指引,大学文化集成历史积淀、发展理念和共同价值等于一体,引领着大学的发展方向,更毫无疑问成为“双一流”建设事业保持稳定持续发展的原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文化凝聚力:决定了师生的认同程度和投入程度
文化形成的过程,体现师生的共同理想、信念和追求,决定文化具有的向心力与感召力是巨大的。从社会学意义上讲,文化也是人的生活总和。在共同的校园生活中,师生置身同样的文化场,感受同样的文化熏陶,容易形成共同的文化自觉和价值观。这种文化自觉和价值观,能有效增强师生对学校发展建设的认同度和投入度。“双一流”建设作为举全校之力参与的战略任务,迫切需要内生的、强大的文化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汇集智慧。“双一流”建设,离不开文化蓄力和凝心的独特功能。
(三)文化独特性:决定了大学的立校特色和品牌声誉
文化的形成依赖于大学各自的发展历史和路径,反映着大学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特征风貌,破除了“千校一面”,也造就了“百花齐放”,立定了每所大学不可复制的办学特色。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体现和贯穿在人才培养特色、研究与学科特色、办学综合实力、媒体美誉度等方面,塑定了大学的办学精神、形象标志、文化活动、社会引领力等文化品牌,进而构建起大学独特的感召力和品牌声誉,是“双一流”建设社会效应和品牌效应的助推器和放大器。
二、建设一流文化的基本思路
(一)围绕一个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建设必须有强大的内核支撑、依托和引導。文化的核心在于文化价值观。“双一流”建设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战略任务,也是新时代发展赋予高等教育的必然使命。中国大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时代发展文化,土壤与根基决定了文化的生长方向和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社会文化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引导性的价值观基石,具有强大的正能量和导向引领作用,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也是兴校之魂,是先进大学文化的价值选择。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贯通大学“双一流”建设全过程、立德树人全过程,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构筑校园文化之魂。
(二)把握三个维度——传承历史 引领未来 面向世界
一是追根溯源、传承历史。历史是孕育文化的根基和源头,构建大学文化、塑造大学精神,必须尊重历史,既要承担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使命,为社会发展厚植历史底蕴,同时,也要在理清大学的创建缘起和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全面挖掘和总结已经形成的文化要素,从中领会和汲取历代办学者倡导、践行、积淀、整合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加以凝练和升华,有机融会到当下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宗旨中去,进一步继承和弘扬。
二是继往开来,引领未来。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不是一蹴而就、亘古不变的,而是在历史传统和时代环境的结合中不断建构、迭代更新的动态开放系统,它既反映国家、民族和学校自身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应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响应当代社会的现实需求,兼具厚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感,体现历史传承和与时俱进的有机统一,在传承与再造中不断实现自我创新与超越。所以,塑造大学精神、培育一流文化,必须面向未来,始终保持大学文化“开物前民”的时代开创性、社会引领性。
三是明目扩胸,面向世界。中国文化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不同的事物彼此和谐才能生世间万物,所有东西都一致的话,世界也就不再发展了。这种和谐传统和宽容心态既为中国的大学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优秀文化打下基础,又为大学主动开放、走向世界奠定文化自信。大学文化的开放包容,促成不同文化根据自身文化基因相互对话、借鉴甚至结合,推动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贡献新思想,持握话语权,共同为解决世界难题做贡献。
三、建设一流文化的路径——以浙江大学文化建设实践和探索为例
(一)加强顶层规划设计,构建一流的文化格局
顶层设计是文化建设的总纲,纲举而目张。从顶层设计伊始,大学就要从长远和全局发展的角度进行文化建设布局和规划,使文化建设真正渗透到、落地到学校发展战略决策、教学科研、校园环境、文化生活等各环节之中。
文化建设是浙江大学在加快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课题。自2010年浙江大学“文化建设年”以来,学校以文化建设促内涵式发展,制定了《浙江大学2011-2020年文化建设规划》,并围绕《规划》的要求和内容,制定了《浙江大学文化建设行动计划》;2015年以来,学校将“文化传承与创新”规划作为“十三五”总规划专项,全面布局规划文化建设工作;专门立项开展“文化校园建设规划”的设计和制定,进行文化校园建设布局规划,设计文化校园观览路径,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该规划也纳入到“十三五”总规划体系。
(二)传承文脉锤炼内涵,凝聚一流的师生认同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立校之本、发展之基,是文化建设的灵魂。浙江大学以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己任,以大学精神的凝聚和升华为指向,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胸襟和眼光,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内核。
自2012年以来,浙江大学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提领,在全校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于2015年底首次以文件形式公布了“求是创新”校训,“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浙大人共同价值观核心词,以及“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的浙大精神,为全校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提供了精神内核与支撑。
为进一步夯实文化的根基内核,浙江大学不断加强120年办学历史的挖掘与传承,丰富新时代大学精神内涵。深入开展以“探寻求是文脉,感悟浙大精神”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主题教育活动;将校训与大学精神报告列为新生始业教育和新教工入职培训的制度化项目;每年在全国高校中开展浙大原创校园话剧《求是魂》巡演活动,广获好评。以建校120周年为契机,举办历史文化主题展览等活动,在历史传承中提升师生校友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为进一步发挥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开设传统文化有关的通识课程,成立马一浮书院,建设考古艺术与博物馆,培育支持传统文化类社团,多次获得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或特色项目。
(三)创新形式强化表达,打造一流的育人载体
大学育人,实质上是文化育人。有意识地构建大学校园文化表达体系,丰富文化表达的形式,使抽象的文化概念得以具体直观,使内隐的文化内涵得以外化显性。浙江大学通过环境文化表达体系、形象符号表达体系、行为活动表达体系以及网络文化表达体系,构建起动静结合、多层次立体化、具有浙大特色的文化表达体系。
1. 环境文化表达体系
120周年校庆期间,建成求是大讲堂、“求是创新”校训铜门楼,成为深受师生校友及访客欢迎的文化地标建筑;将校园北山改造建设成为西迁主题的文化景观园,生动再现抗战年代文军西征场景,帮助求是后辈缅怀西迁历史;校园内处处融入文化元素,沿游步道布置“会讲话”的历史名人文化景观椅、“会导航”的网上植物园等;规划设计并推广使用校园视觉识别系统,从导视系统到会务系统,展现浙大“求是蓝”与“创新红”;全国率先建成皮划艇码头、气膜网球馆等体育文化场所;利用教学空间的空白墙壁改造设计成艺术作品墙和展呈空间,由师生自主设计并布置书画、摄影和艺术设计等作品;推行“三室一堂一卫”文明创建,逐步实现校园内移步换景、由眼入心。
2. 形象符号表达体系
为迎接120周年校庆,学校着手规划设计一套易于传播和推广的视觉识别系统(VI),进一步加强文化符号的统一性、文化语言的针对性,加以全面推广应用。专门设计文化校园载体建设认证专用标识,对于符合文化校园载体建设标准的项目,如文化环境、文化景观、师生交流吧、网络文化工作室等,給予文化认证,颁发专用标识铭牌。文化景观椅、西迁文化园等标志性景观均附上标识铭牌。
3. 行为活动表达体系
秉承“学生设计、学生主创、学生参与”的理念,创新性推出浙江大学学生节;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典礼活动为主体,增强仪式设计感、文化感,形成开学季、毕业季特定的文化传统;以“浙大欢迎您”“浙大祝贺您”“浙大祝福您”暖心工程为代表的仪式活动,体现人文关怀,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文化归属感。以师生十大学术成果评选为代表的学术文化活动,搭建起学术文化交流展示平台。每年开展开放式学术讲座论坛受益面覆盖各专业、各层次学生,并辐射校外。形成了校园马拉松、国际名校龙舟赛、水上运动会、阳光长跑等特色体育文化品牌项目。学校每年开展艺术类活动200余场,不乏来自于国家级文艺艺术团体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并形成了“大学之声”新年音乐会、校园十大歌手评选、新生达人秀等品牌文艺活动。
4. 网络文化表达体系
网络文化平台建设:以“引领、融合、管理、服务”为网络文化建设理念,学校战略布局以门户网站阵地建设、全媒体融合与渠道建设为重点的“网上浙大”工程。集中建成以门户网站为主,涵盖思政、信息、服务和学术“四大类”主题的网站610余个;建有包括微博、微信、QQ公众号等在内的网络新媒体平台200余个。学校官方微信订阅数达45万,官方微博粉丝数62.8万,浙江大学头条号订阅数达22万,等,连续三年荣获“教育系统新媒体综合力十强”;不断创新完善《浙江大学报》、浙江大学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平台,积极促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共同成为传播浙大正能量、讲好浙大故事的重要媒介平台。开设网上植物园,为校园里一草一木制作网络名片;利用新媒体技术,导览校园景观雕塑;布设120张文化椅,实现扫码语音介绍120位浙大历史名人;制作文化校园网上地图,实现文化景观的网上展示。
(四)精心培育宣传推广,铸就一流的文化品牌
文化品牌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骨干和标杆,培育一批、推广一批,成熟一批、宣传一批,营造“上水平、出成果、创精品”的文化品牌建设氛围。
浙江大学着力构建文化品牌的校院二级培育模式,以“一院一品”+“品牌工程”的文化品牌格局逐步凸显。为进一步推动院系文化精品建设和品牌培育,学校每两年开展一次校园文化品牌评选活动,各院系、部门积极参与申报,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院系文化建设成果。據统计,在历届评选活动中共有30余项优秀文化项目被评选为文化品牌。同时,学校的一些优秀文化品牌还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可。近年来,浙江大学在教育部举办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中荣获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大学文化无不深刻地影响着大学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时时刻刻发挥着文化熏陶与渲染、凝聚力与牵引力的强大作用。在双一流的新征程中,大学应该以前所未有的高度、空前重视的力度、历史纵深的广度,通过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国际交流的深度融合,来加强和推进文化建设,从而更好地指引和支撑“双一流”建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中国网,2017.
[2]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述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傅林.世纪回眸:中国大学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4]张世文.彰显大学本质属性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R].http://whjs.dept.ccut.edu.cn/article.asp?9u1V3D2J291.html.
[5]李海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根本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