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验性为主导的英国视觉传达设计硕士教育模式解析

    朱天航

    

    

    

    摘要:探寻皇家艺术学院视觉传达MA培养模式特点与其教学特色。本文通过一手教学资料以及最新课程结构与模式进行记录,分析、分类与概括皇家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研究生教育特色与模式。概括其培养模式的4大特点及其教育培养模式图示关系。该模式将给当下国内视觉传达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一定价值的参考意见或范式。

    关键词:视觉传达 皇家艺术学院 实验性 批判性思维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1) 03-0085-03

    引言

    英国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大国,是全球第一个提出“创意产业”概念以及第一个由政府出台政策推动创意产业的发达国家。英国设计教育处于全球一流水平,皇家艺术学院(RCA)是其中的代表。学院倡导与时代同行,运用跨界思维[1],关注社会,以批判性设计思维进行艺术与设计实践[2]。RCA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在近年成为全球艺术与设计学院的领先者与开拓者,其视觉传达MA专业是其教育模式下孕育的代表专业。因此本文将以RCA视觉传达MA学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结构为例,尝试分析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并由此可能启发国内的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改革或带来新思路。

    一、RCA视觉传达MA概述

    (一)历史概述:RCA视觉传达硕士课程始于1948年,该专业创始人是Richard Guyatt教授。Guyatt追求能够满足时代需求并保持个人视角与商业结合的精英式平面设计教育,这与二战后蓬勃发展的大型跨国公司以及商业设计的兴起有关。随后,Guyatt的接任者BobGill, Ken Garland,Margaret Calvert,Neville Brody等都延续了其教育思想:引领学生养成“毕生的自我发现之旅”,即持续不断的自我探索,与时俱进,随着媒介更新不断转换视角以适应时代需求并引领专业发展。

    (二)现状:在互联网产业的更新与迭代作用下,2015年,RCA传播学院下设的视觉传达MA专业方向进行了细分,分别为平面设计,插图,实验传达。平面设计专注于建立批判性设计思维以推动图形设计的创新,通过多种媒介进行传达设计;插图专业强调使用不同媒介与材料,通过与人类学,社会学及其他学科的合作进行图像制作;新设立的实验传达专业旨在适应新的数字时代以及不可预见的未来,致力于探索媒介的可能性以及拓宽专业边界。同时,多元的师资使得不同地域背景的学生能够在跨文化语境前提下进行个性化艺术设计探索,以不同视角解读文本并进行视觉构思与传达。

    二、RCA视觉传达MA课程结构

    (一)RCA视觉传达MA学制与课程结构:RCA视觉传达MA学位学制时常为两年,共24个月。如图1,在研究生阶段第一年,视觉传达MA课程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School Elective/40学分(选修课),Expanded Practice/40学分(必修课)以及CHS/40学分(CriticaI&Historical Studies专业写作与理论课)。在研究生阶段第二年,视觉传达MA课程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Situated Practice/60学分(必修课)以及Critical Practice/60学分(毕业设计)。总的来说,视觉传达MA课程结构清晰且有重点。以学生主动探索与个人兴趣为前提开设各类可供自由选择的专业课程,以课题为导向来推动课程。

    (二)RCA视觉传达MA课程中的专业实践课程

    1.School Elective:School Elective由传播学院开设,是针对视觉传达,动画,信息体验设计,数字媒体专业进行自主选择的跨专业协同课程。例如19年,School Elective开设17门不同主题的课程,内容涵盖社会关怀,跨媒介叙事图像,调研&设计&出版,艺术与科技等。学生可以选择任意一门开启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通过School Elective,不同专业的学生将交流,碰撞与合作进行跨专业实践的尝试,并培养批判性设计思维。

    2.Expanded Practice:Expanded Practice是针对研一学生开设可自主选择的主要专业课程。例如,2018年开设的课程包括出版物设计,地域空间研究,群体与抗议,声音与空间等。Expanded Practice包含视觉传达的方方面面,虽形式各异,但核心在于培养学生采用与主题立意契合的媒介进行信息与图像传达。

    3.Situated Practice:Situated Practice是針对研二学生开设可自主选择的主干专业课程。Situated Practice旨在通过不同主题以及多种媒介来帮助学生寻找其毕业设计的方向以及初步探索与实验,课程不限制最终产出形式以及成果,因此课程具有很高的自由度与灵活度。

    4.个人导师指导:在研究生阶段,个人导师起到引领学术方向以及指导学生整体研究与实践的作用。研一阶段,导师将负责学生整个学年的学习情况以及答疑解惑。研二阶段,每位学生将根据个人研究方向双向选择新导师,新导师将负责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直至毕业。二年级的个人导师通常具有高级职称或事在专业实践领域享有盛誉,例如Adrian Shaughnessy,Debbie Cook等。

    (三)RCA视觉传达MA课程中的专业理论与学术写作课程:理论课由主题讲座构成,内容涵盖当代艺术批评,设计责任与未来设计等。学术写作由个人论文导师主导,论文导师通常由行业内知名作家与艺术评论家担任。学术论文课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在研一秋季学期,学生根据各自研究方向寻找主题,最终以短文的形式提交,同时,熟知英文论文格式与要求;第二部分:在研一春季学期撰写3000字的小论文;第三部分:第一学年期末完成研究生论文的撰写。

    三、RCA视觉传达MA课程特点

    (一)交叉性:交叉性是视觉传达MA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在专业内部,三个细分专业方向的学生在入学后可自由选课。插图专业的学生既可以选择与图像叙事有关的课程也可选择动态媒介的课程以拓宽个人媒介表达与设计渠道;实验传达的学生也可以选择平面设计课程以补充自身专业基础。RCA作出这样的设置是需要前提条件的,首先,学生已有较为完整的,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本科素质教育,另外,大约30%的学生是转专业背景成功申请到研究生。因此,打破专业内选课壁垒是可取的,每位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课以补充基础或开拓视野。视觉传达专业鼓励学生利用跨学科思维方式进行探索,融合艺术学,社会学,人类学[3]等多种方式进行协同合作,以具有批判意识的个人视角进行传达设计,设计形式突破二维,涵盖行为艺术,策展,社会设计等。在整个皇家艺术学院层面,每年九月将有一周被定为“Cross RCA',各个学院都会打破壁垒限制进行互相协同交流,并以工作坊的形式进行,跨专业领域研究学者将被邀请至学院进行讲座与交流。因此,从专业内部到整个学院层面,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培养学生养成个人创作与设计方法的前提下,学科交叉性是RCA教育最为显著的特征,而这正是创造力与创新的重要渠道。

    (二)实验性:在视觉传达MA课程中,不论是School Elective还是Expanded Practice,专业课程的关键词都是“实验性”,即以个人视角深挖文本,剖析现象研究事物本质进行专业边界的探索。达到实验性的要求需要三个前提:第一是创造力,创造超出已有视觉范本与案例的新形式与表达。学生以实验者的态度大胆进行尝试,不拘泥于已有固定形式,从原文本出发并进行与之对应的形式探索;第二是具备广阔的视角与包容的态度。不局限于平面设计以及传统视觉传达媒介,从其他学科汲取养分。例如前实验传达负责人Jon Wozencroft开设的“Discovery Channel”讲授当代影像以及哲学,旨在通过对不同主题的视觉表达,拓宽各系学生的思路从而进行视频类,装置类实验性探索性的创作与设计。该课程分为六个章节,两周为一个章节。第一周课前授课教师将资料发给学生,诸如文本,当代艺术案例,电影等。课上,由Jon进行文本引导与发散并交流讨论,学生根据课上的讨论的主题与自身视角相联系从而进行创作,媒介不限。在第二周,学生将主导课堂进行公开展示与评价。经过六个不同主题的章节探索,学生将在已有成果中择一进行深入,最终在学院内外公开展览。因此实验性的本质是以专业的态度做大胆的探索与创新。第三是其他学科的的支持与滋养。在皇家艺术学院内部,不仅仅教师背景多元,同专业的学生背景也多元化。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既有艺术学科背景也有文科,商科以及工科等背景。不同背景的师生基因不同,文化各异,视角也差异化,实验性也就应运而生。基于以上三个条件,实验性成为RCA视觉传达MA的学科的特色之一,它不仅是设计创新的特点,也是“求真”与“问道”的特征,是开拓专业边界打开新局面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批判性设计思维:所有教师在教学中最常问的几个问题是:作品传达了什么?作品的观众是谁?作品将在哪里展示?设计的动机是什么?一系列问题的内核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设计思维。他们将学生创作作品的过程称为“持续发问”,这使得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不断自主发问,深入调研以及重塑概念,最终以凝练有效的实验性视觉语言进行传达。在设计过程中,批判性设计思维并不是批评,而是发问,寻找自身作品的不足以探索适合作品文本传达的视觉媒介,不断“孕育”与“塑造”成型。例如笔者的作品《social mask》(图3),利用APP的标志同构成为现代人的面具,映射当代人热衷于网络社交的社會现象,最终以摄影的方式进行海报设计向观众展示具有戏剧与张力的“社交面具”这一概念。

    视觉传达系教授Adrian Shaughnessy曾公开发言提到“当我们与研究生打交道时,我发现我很少指导学生……我很高兴地说经常学生会说服我……我们正在尝试做的是培养全面,自治的从业者,只有在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时,这种情况才会发生”。可见批判性设计思维主导了学生的个人项目并占据重要地位,它让学生更主动、更自信地表达与设计,这种设计思维将在学生未来的职业以及学术生涯中长存并成为具有个人特色的方法论。以批判性设计思维为导向培养的是具有自主意识,能够以独特视角提出观点,具备设计思辨以及创造力的设计人才,符合当下的研究生培养需要以及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社会需求。

    四、RCA视觉传达MA给国内视觉传达硕士教育模式的启发

    (一)学生自主选课与个人导师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当下,跨专业与协同创新[4]成为设计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在RCA视觉传达MA课程中,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Expanded Practice/Situated Practice/School Elective)以及跨专业交流已持续多年,自主选择专业课与个人导师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也日趋完善。如图4,个人导师负责每位学生的大方向,起到宏观调控作用;个人导师并不过度干涉学生发展方向,而是以引路人的角度带领学生发现自我,探索其感兴趣的发现并加以指导。其次,任选专业课的选课模式使得每位学生都得以因材施教。以个人兴趣为导向,每位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课程并由此获得一套满足自身专业方向需求的课表去进行自发性的学习与探索。这种自由灵活的课程体系使得研究生教育质量得以保障,使得学生的专业水准各美其美,和而不同,也更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在国内,大部分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制度仍然以单一的导师制为主。在专业学习上,主要是跟随导师进行课题以及项目研究,学生被课题主导,缺少自我研究与探索动机。综合来看,RCA以个人导师制与自主选择专业课相结合的方式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参考与蓝本,这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寻找自身专业发展方向,增强其主动性,其学术创造性价值以及持续性也会增强。所获得的原创性实践成果也将反哺学院内部,成为永续不断的创新因子。

    (二)理论与专业实践并行,专业导师与论文导师分离的培养模式:RCA视觉传达MA课程不仅专注于专业实践,对理论学习以及学术写作也十分关注。设计实践离不开理论支撑,二者互相促进才能够保持长久的创新与设计能力,因此理论与专业实践并行的培养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在RCA,除专业课之外,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准,每周二,由英国知名艺术评论作家Ken Ho…ngs主导的“Bright Labyrinth”会谈通过对建筑设计,电影,前卫艺术的批判以及对未来语境下,媒介,技术与人的关系进行讨论。会谈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于科学,历史,社会学的知识面,更好地串联起与设计史的联系。在学术写作方面,RCA执行设计实践导师与论文导师分离的制度。学术写作导师通常是行业内知名作家与评论家担任,由他们负责培养与教授学术写作,如图5,这种模式解决了设计学教师精于专业实践但疏于学术写作的问题。在国内,设计学研究生的论文与专业实践通常由导师—人同时负责,导师往往以专业实践为长但并不精于学术论文的指导,这就导致学术论文质量不高并有可能引发一系列学术不端问题。因此,专业导师与论文导师分离的模式将取长补短,解决专业性学术写作水平较低的问题,提升学术水平,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三)实验性主导的培养模式:实验性在RCA视觉传达教育体系中影响深远。如图6,实验性视觉传达需要交叉学科的支撑,以实验为目的进行设计。在RCA,视觉传达下设的实验传达设计专业秉持以实验性为中心,创造新的形式与法则[5]以拓宽与模糊专业壁垒,这是一种纯粹以及个性化教育的极致发展结果。不仅在实验传达方向,平面设计与插图设计也具备这样的实验性,实验并非来源于没有法度的胡思乱想,而是以批判性设计思维为内核,通过对文本与原素材的提取,归纳与转化寻找合适的产出形式进行传达设计。实验性正如胡适先生所说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论证”那样,以学者以及科学家探寻奥秘的细心,耐心,以及胆识进行设计构思并传达。RCA教授Ad rian Shaughnessy认为,“尤其是当平面设计不再有单一的定义时,即多维,流动和无边界的活动越来越多…既要满足社会需求,又要表达个人的独立思想”。可见视觉传达专业是不断变化以及综合的,面对多维以及复杂的文本主题,实验性[6]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大胆实验才能进行创造性设计,才能与时代同行引领未来传达设计。例如图7,学生Kyuha Shim的作品《One Remix》使用编程语言进行城市字体设计,探索图像与字体结合的可能性。在国内,大部分院校的研究生教育仍然停留在模仿以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水平之上,忽视实验性以及忽略当下的社会需求更新以及未来设计的趋势。实验方能创造并有可能带来新的模式与活力进而影响未来设计方向,因此,RCA以实验性为主导的培养模式值得参考与学习。

    (四)以建立“个人工作方法”以及培养“自主学习”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在RCA,课程以及教学手段是为了推动学生建立“个人工作方法”以及“自主学习”。这方面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在视觉传达硕士课程第二年举办的“Critical Forums”上,RCA的导师David Blamey和Debbie Cook共同建立了这个论坛的框架,学生作为论坛的主导者分享各自的设计项目以及研究方法并展开交流。“Critical Forums”成为学生互相交流与展示工作方法与研究领域的场所,并很好地与专业课程对应并配合。此外,学生通过与个人导师的交流与指导,凝练个人工作方法以及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最终在毕业时具备较为完成的个人工作方法,这种良好方法与习惯将受益终身。因此,在研究生教学中提供分享学生学术进展以及分享学术方法的平台以及个人导师的引导很有必要。在国内,许多设计类研究生毕业后觉得专业无用武之地,很容易被市场以及其他因素带偏或打击,是因为缺少一套与自身相匹配的严谨的工作方法。这种以“建立个人工作方法”以及“自主学习”为导向的培养模式符合终身学习,构建可持续专业进步与发展的需求。

    价值总结

    RCA视觉传达MA课程模式无疑成为当下先进设计学科研究生教育的范本:科技时代下,构建交叉学科以及实验性导向为前提,以批判性思维为内核,理论与专业实践并行,专业导师与学术论文导师分离的模式,培养全方面的具有永续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许多国内先进的设计院校纷纷模仿以追求国际一流,不过,全盘照搬是不合时宜的,我国的设计类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改革与进步需要顺应国家以及社会的需求,正所谓“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如何找到一条有特色的中国范儿的设计学科研究生培养制度[7]是当下存在的问题,因此,RCA作为设计教育界的典范将起到启发作用。未来,针对视觉传达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也将朝着规范化以及科学化发展,不过如何制定与时代,地域,社会向契合的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不断进行实验与改革,将实验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杨华.不断推进学科融合的英国美术教育[J].美术2019,(6):131-133

    [2]巩淼森.跨学科:论设计高等教育的新趋势[J]创意与设计.2010 (02):32-35

    [3]袁熙肠.整合,以创新的名义—— 新世纪十年西方设计教育的一种走向[J]创意与设计. 2010 (01):10-11

    [4]宋建明当“文刨设计”研究型教育遭遇“协同创新”语境基于“艺术+科技+经济学科”研与教的思考[J]新美术,2013,34(11):14-20

    [5]谭旭红平面设计之非平面拓展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 (01):42-44

    [6]刘花弟.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6: 168-170

    [7]許平.走向21世纪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J]装饰2008 (Sl) 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