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美术人才职业素养与课程设置改革研究

    全玲

    摘 要:职业素养是听障高等职业教育美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改革课程设置的关键,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息息相关,在听障美术人才培养中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能多角度提升听障生的职业能力。文章从人文教育课程、实践技能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体系中,诠释美术专业听障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培养听障学生的公民意识,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回归主流社会。

    关键词:职业素养;课程设置;听障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应用型聋人美术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2018LY504W19)阶段性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三位一体”聋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8YJA760042)阶段性成果、长春大学校级重点课题“应用型聋人美术本科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的改革与研究”(XJZD17-03)阶段性成果、2019长春大学重点建设课程油画人物临摹阶段性成果、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课题“基于融合教育理论的新时代高等特殊教育体系构建研究”(SJZD1902)阶段性研究成果。

    职业素养是听障高等职业教育美术人才培养最重要的一个内容,通过美术专业课程来实施,设置职业素养课程作为听障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是提升听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听障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与就业质量息息相关,培养听障美术人才的职业素养,一直是社会、企业、学校等关心和关注的焦点。

    一、职业素养涵义

    国内对职业素养组成方面的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许湘岳在其编著的《职业素养教程》中对职业素养的定义是一个人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在活动中应该养成的职业意识,遵循职业道德,符合职业行为,熟练运用职业技能等[1]。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属于内在素养,职业技能属于外在素养。

    职业素养是听障美术人才应具有的素质,提升职业素养是通过课程来实施的。设置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是提升职业素养的关键所在。

    国内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在最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把职业技能作为培养人才的重心,忽略职业素养的内在修养。因为听障大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点,他们接受的外界信息不完整,对于信息的领会和学习存在片面性,对于职业素养这样的抽象理论理解和掌握更加困难,因此在新版培养方案中,加入人文素养的课程。

    二、围绕听障学生人才目标建构课程体系

    听障美术专业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如何正常平等参与社会事务,与社会良性互动和回归主流社会文化是一个现实问题。传统的美术教育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人文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高等特殊美术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听障学生存在的身体残疾和职业局限,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把培养听障学生健全的人格放在首位,突出人文素养教育课程,是听障学生具备的内在素养,是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发展的基础,决定专业能力和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美术类专业特点就是以动手操作为主,性质倾向实践应用型,美术人才对社会的直接适应性较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人才培养计划突出了专业教育所要求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知识,重点在于设置培养职业能力的课程,提高融入社会能力。

    三、构建提升职业素养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学的依据和方向,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环节,人才培养目标是以课程为媒介加以实现的[2]。在教学中诸多课程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而组成课程体系,这个体系以一条主线互相联系,一个专业所设置课程之间的分工与相互配合,蕴含着各个课程之间的结构和比例关系[3]。

    听障学生本科美术课程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针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特殊性,设置课程体系既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又要有美术学科的实操性。培养具备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实践能力强,能在本专业行业领域基层或一线从事设计开发、技术应用、经营管理、专业服务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特点在于应用实践。

    (一)增设人文素养教育课程

    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以人文素养教育即立德树人为核心,设置通识课程与美术专业相关文化理论课程,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教育各环节,将听障大学生培养成为有德的人和有智的人,既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又有内在道德素质的人,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倾向。在通识课程中阅读与写作是听障学生学习沟通技能最重要的课程,沟通能力是理解与掌握一切理论及专业课程的文化基础。进入社会,听障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与人沟通障碍,因此要训练学生口语理解、短文阅读、写作能力,促进语言的发展。围绕着阅读与写作课程,加入文学、史学、哲学内容元素,形成以美术审美、思政课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丰富学生的思想和人文内涵。

    (二)突出实践技能课程体系建设

    设置技能教育课程,利用多元化课程模块,针对某项专业技能,以操作技能培养为核心,强化技术训练。以校内实训平台的实训室、工作室为依托,把美术理论知識转化为美术作品,借助校外实习平台对作品进行多元化实践,让听障学生在学中画,在画中学,实现作业变作品,提升听障学生专业技能、思维深度、创意能力、分析能力、审美能力、人际交流互动能力,为听障学生融入社会奠定基础。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根据听障学生生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模块构建,从加强实践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来展开。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一是在新版听障美术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实践环节(独立设置)学分、学时提出明确要求,以绘画为例,实践环节的学分是30学分,学分比19%,实验学时共69周,加大实践课比例,理论与实践比2:8;二是强化实践课程模块构建,以培养听障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线,将实践课程、实践环节与校内实测平台、校外实践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密切联系起来。在校内实训平台工作室、实训室实施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作品制作,例如,设计系蛋雕雕刻课程,在实训室有完备的雕刻设备,专职教师指导进行蛋雕制作。在校外实习平台实施专业调研、专业实习、美术考查、创业实践课、美术写生等课程,利用实习平台创作作品,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展卖作品。以国画专业创业实践课内容画纸伞为例,在校外实习基地伞厂进行实践,把国画写意花鸟、山水与画纸伞技巧结合起来,作品既有实用性又有美术表现力。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将校内的实践课程、实践环节与校内实训平台、校外实习平台、校企合作平台紧密联合起来,使实践课程从课堂走向社会,不断丰富实践课程内涵和形式,构建以活动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课内教育由理论教育实践教学、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和实践环节组成。在实践课程设置上,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专业之间还有共通课程形成交叉,课程与课程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层次递进关系,形成立体交叉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程。根据听障学生视觉敏锐、模仿能力强、手指灵活的特点,设置特色课程,如设计系陶艺、陶瓷繪画、陶瓷雕刻、市场营销课程,涉及陶艺、绘画、工艺设计、市场学等专业,旨在提升听障学生临摹与沟通能力。在校内实训平台工作室手工制作各种创意陶艺作品,用陶瓷材料在陶艺作品上进行临摹绘制作品,内容包括国画山水、花鸟、人物等,然后根据作品形态再进行浅浮雕雕刻,最后完成作品并在校企合作平台进行展卖,有助于听障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促进生活体验和学科知识的统一,拓宽思维领域,改变了主要培养听障学生单纯掌握技能的知识体系,社会实践能力教育相对较缺乏的情况。

    (三)设置素质拓展的课程体系

    素质拓展也是以社会能力为中心的课程理论,是以听障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了解社会需求来组织教学。把听障学生放到社会活动背景下,与听障学生就业与发展联系起来,改变其对社会认识不足、与健听人沟通互动不畅所带来的不适应感。因此,高等特殊教育中听障学生亲自感受参与社会经历过程,与社会紧密接触,改变学科为中心课程远离社会的弊端。听障学生通过与社会接触,掌握必要的经验知识与实用技能,学以致用,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

    通过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竞赛教育,丰富实践教学的内涵,创新实践教学的形式。将听障学生感兴趣的课内课程做成创业项目内容,带动学生参与项目,以项目促竞赛,训练听障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及文化创意产业素养。

    素质拓展教育促使学生参与社会、融入社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课程既能突出听障学生的学习优势又能增强实战性,课程内容上既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又突出职业性。注重培养听障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能力,从学校与社会互动需求来展开,扩大听障学生培养开放的程度,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在与社会互动中形成人际交流沟通、团队合作、策划、解决问题、信息处理、组织管理能力。

    听障学生利用参与项目的实际工作经验,组建团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得到政府和残联的政策扶持,相续成立由在校听障学生为法人代表的文化美术公司,文化公司雇佣在校美术专业听障学生制作订单,完成由实践课程到创业项目的转变,利用竞赛进行创业,最后成功就业,实现了从学校到社会有力衔接教育,达到参与社会、融入社会、贡献社会的目标。

    人文素养教育、技能教育、素质拓展教育课程构成了美术专业听障大学生课程体系内涵。这个体系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社会统一起来并连成一体,全方位提升听障学生的职业素养。依托合作平台把学生的作品与市场结合起来,以教学促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四、结语

    《残疾人权利宣言》规定,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残疾人的潜力,促进其回归社会或重返社会的措施的权利。“三位一体”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为了提升听障人士回归社会所具有的素质,通过美术教育要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完善人格,并与社会产生良性互动,成为社会的一份子。

    参考文献

    [1]许湘岳,陈留彬.职业素养教程[Ml.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7.

    [2]陈飞.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整与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叶树江,张洪田,李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视阙下课程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141-143.

    作者单位:

    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绘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