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湖: 屹立屋脊的石油高地
李云++++康文训++++王得刚
冷湖,是一个青海石油人魂牵梦萦的地方。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青海油田机关及后勤单位搬迁敦煌,这里日渐荒芜,残垣断壁。但巍峨的赛什腾山,连绵的冷湖三号、四号、五号丘陵,在漠风的合奏下,永不歇息地吟唱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慷慨壮歌;在冷湖“废墟”的周边,东坪、牛东井站林立,“气”冲霄汉,世人瞩目,大涨了冷湖久违的声威,特写了“爱国、创业、奉献、实干”的柴达木石油精神!
爱国创业,艰苦奋斗,戈壁荒原摆战场
从第一行踏入这片“生命禁区”勘探队员的足迹开始,青海石油人艰苦卓绝地走过了整整61个春秋,岁月的履历上记载着几代创业者不悔的青春、无私的奉献和汗水凝结的成果。而冷湖就是青海石油人圆梦起航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祖国建设急需石油。1954年4月,柴达木盆地迎来了第一批石油垦荒者,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四季少雨雪,风吹石头跑”的柴达木盆地进行了石油初探,相继发现了油泉子、油砂山、油墩子、七个泉等18个可能储油构造和9处油苗,展示出柴达木盆地十分广阔的油气勘探远景。
1958年,一支由30名队员组成的石油勘探队穿越茫茫戈壁,来到了冷湖地区的赛什腾山下,在一个小淡水湖边安营扎寨。因为湖水很凉,游牧的蒙古族叫它“昆特依”,翻译成汉语就是“冷湖”。从此,在祖国的地图上就诞生了“冷湖”这个地名。
经过初期的勘察,地质队员发现这一地区有成片的地质构造,自北向南依次命名为冷湖一号、二号……构造。1958年9月13日,1219钻井队在五号地区钻探地中四井,当钻至650米时发生井涌,继而出现强烈井喷,连续畅喷3天3夜,日喷原油高达800吨左右,井场周围形成了一片“油海”。
“地中四井”喷油,揭开了冷湖大会战的序幕。1959年春末,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的余秋里和副部长孙敬文、康世恩先后来到冷湖探区视察,并明确指示:“拿下冷湖油田,为柴达木石油工业大发展打下基础。”
原青海石油管理局随即决定,集中力量,猛攻冷湖,陆续抽调40多部钻机,在冷湖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到1959年底,冷湖原油产量达到24万吨,全局原油产量达到30多万吨,约占全国原油产量的12%,冷湖一跃成为继玉门、新疆、四川之后的全国第四大油田。
“英雄地中四,美名天下扬”。如今,地中四井纪念碑仍高高地矗立在冷湖五号构造上,它是青海石油工业一个时代的象征,它是青海石油人艰苦奋斗的一座丰碑!
精神引领,不忘初心,地中四井不寂寞
1992年,由于没有新增油气储量等诸多原因,冷湖大部分油田停产,只有冷湖三号油田依然维持。同年,原青海石油管理局机关及后勤服务单位搬迁敦煌,冷湖油气勘探形势一度趋冷。
冷湖的兴衰见证着青海石油的发展史,凝聚着太多青海石油人的情感和记忆。
2015年6月,已经76岁高龄的退休老石油张连才,在儿女的陪同下来到冷湖老基地,于断壁残垣中找到自己曾经的家,老人哽咽地说:“我回来了……这也许是我有生之年的最后一次……”离别时,老人用颤抖的双手包起一包黄沙小心翼翼放进贴身的衣兜,仿佛要把他对于这里的记忆一起带走。
驻足在冷湖老基地的残垣断壁,学校、医院、大礼堂、贸易公司、依稀可辨的标语都见证着老基地曾经的热闹和繁荣,也见证了激情燃烧的石油会战岁月。在冷湖地区,青海石油人建设了老基地、四号、五号三个“大本营”。石油会战时期,这里生活着五六万职工家属。60年代,青海石油人还奔赴大庆、胜利等地支援石油建设,一度有“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冷湖人”的说法。
肃立在冷湖四号公墓,这里长眠着400多位为柴达木石油事业献身的英烈。烈士陵园大门两边的“志在戈壁寻宝,业绩与祁连同在;献身石油事业,英名与昆仑并存”的挽联,是后人对他们的敬仰和缅怀。
冷湖,一个令青海石油人怀念的地方,一个孕育柴达木石油精神的绵延高地!
在20多年的坚守中,留驻在冷湖的冷湖油田管理处职工顾全大局,继承和发扬柴达木石油精神,坚守和丰富“节约一度电、一分钱、一滴油、一滴水”的冷湖“零点一”精神,逐步形成了“饭可以迟吃少吃,觉可以迟睡少睡,决不耽误原油生产一分一秒”的新冷湖石油精神,并赋予了其“立足本职,务实求真,勤奋节俭,负重奋进,真抓实干”的新内涵。
冷湖三号采油队管理的油井大多数是六七十年代打的开发井,目前许多井都只能日产0.1吨。但青海石油人坚定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信念,没有言弃,没有放弃。这就是冷湖油田管理处传承到今天的“零点一”精神:即便井再深,油再少,哪怕只有0.1吨,也要把它采出来!
坚守信念不言悔。20多年来,青海石油人在冷湖再次找到油气田的信念历久弥坚。驻守在这里的冷湖油田管理处300多名职工,不忘初心,一手抓老油田稳产,一手抓新区块上产,全年产量一步步跨越到目前的油气当量80多万吨,在漫长的坚守中迎来了冷湖油气勘探的大飞跃!
2011年,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青海石油人终于在冷湖阿尔金山前东段的东坪和牛东区块勘探发现了千亿立方米含气区,在基岩层里喜得 “金娃娃”,一举打破了柴达木盆地天然气勘探20多年的沉寂局面,发现了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整装基岩气藏,冷湖再次迎来发展的春天。地中四井不再寂寞,冷湖油气区春潮汹涌!
奉献实干,成竹在胸,托举气田铸伟业
冷湖,注定是一片成就传奇的地方。“找油找气也要讲辩证法”的理论唤醒了沉睡20多年的冷湖,冷湖不冷!青海油田稳健发展的步伐铿锵有力。
2011年至今,青海石油人在东坪地区探明叠合含气面积32.7平方公里,天然气地质储量519亿立方米,高速建成了15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生产能力,年产油气当量超过100万吨,并创造了仅用35口气井就可年产天然气15亿立方米的高效建产典范。冷湖油田管理处枯木逢春,老树新芽,随之被更名为“青海油田采气三厂”,成为青海油田油气上产的主力单位之一。
东风劲吹花千树,冷湖不冷展英姿。东坪气田已成为青海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速度一流、规模一流、质量一流、管理一流、效益一流的样板,形成了“五个一流”的文化体系,为柴达木石油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王启发和王凯是冷湖油田的一对“父子兵”,王启发是一位有着30多年工龄的老石油,他参与并见证了冷湖油田的开发史。2012年,儿子王凯大学毕业后分回到冷湖油田,父子俩并肩作战,在油田一时传为佳话。
在东坪气田开发初期,王凯对父亲说:“我想去东坪锻炼自己”。“东坪是试采区,条件很艰苦,你想清楚了吗?”,王启发看着儿子说。王凯坚毅地点点头,成为了东坪气田年轻的建设者。
东坪三区块唯一的一口生产气井东坪3井,与冷湖基地相距120公里,离东坪集气站15公里。报到后,王凯成了这口井的唯一主人。王凯说:“东坪四五级的风沙几乎天天刮,七八级以上的大风一周至少刮一回,卫星接收器被风刮得找不到信号。最寂寞的时候,只好对着空旷的戈壁滩狂吼一阵……”
王凯又说:“一人、一井、一板房的坚守是我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更是我青春记忆里的一道亮丽风景。”
张慧煜是一位“油三代”,大学毕业后本有机会留在内地的她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回到柴达木,她说:“爷爷和爸爸在柴达木工作了一辈子,我只想紧跟着他们的脚步,陪伴在他们的身边,感受他们的曾经,品读他们的精神,继续他们的事业。”
如今的张慧煜已经成长为集标准化、数字化、自动化于一身的东坪气田集输站的一名骨干技术人员。
“海拔高志向更高、条件苦不怕吃苦”。这就是挺立世界屋脊的青海油田新一代的心声!“爱国、创业、奉献、实干”的柴达木石油精神薪火相传,青海油田的明天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冷湖,是一个艰苦创业的地方;冷湖,又是一个涅槃再生的地方;冷湖,更是一个传承光大柴达木石油精神,大书特写青海油田美好明天的地方!
(作者单位:甘肃敦煌七里鎮青海石油基地青海油田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