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对比点 悟透细节处
开周来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有艺术生命力的经典小说都会有丰富深刻的意蕴,挖掘小说意蕴的方法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各有不同。本文拟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介绍一种“找准对比点”“悟透细节处”的意蕴挖掘法,以期抛砖引玉。这种意蕴挖掘法,找准文本中的对比点是前提,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与左顾右盼联系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对找出来的对比点有差异的细节处作深入探究、透彻领悟是关键。本文主要谈小说人物刻画的对比点类型与对差异性细节的探究方法。
一、找准同一人物前后不同言行态度的对比点深入领悟
小说中人物的待人处事态度,直接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志趣修养与价值追求。为此,阅读小说应特别留心对人物言行态度的描写,如同一人物在同一场合的言行态度的变化,同一人物对同一人或同一事的不同言行态度,同一人物在不同场合的言行变化,同一人物自身服饰穿戴或饮食喜好等的变化。找准对比点之后,再仔细比对,看一看有哪些差异性的细节,如语言、动作、神态的细微区别,尤其是一些虚词的运用,不能轻易放过,应留心琢磨。对这些有差异的细节处要结合背景因素与现场氛围,追索原因,探寻人物特定的情感心理、志趣品质,借此洞悉作品反映的社会风貌与民族心理、人文精神,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王熙凤初见林黛玉的片段中,王熙凤在同一场合的言行有差异性的对比点。先是“携着黛玉的手”,“笑”赞林黛玉,夸赞中提到了去世的姑妈,她自个儿悲伤得“用帕拭泪”;而后却“转悲为喜”,自个儿解嘲说“该打,该打”。 王熙凤初见黛玉为何会有“笑”“悲”“喜”的情绪变化?设身处地替王熙凤想一想,就知道她在贾府活得多么辛苦。她的笑赞黛玉,是为了讨贾母欢心,但赞黛玉的同时,不能得罪了迎春、探春、惜春三个在场的姐妹,所以她“笑”说的话中包含赞黛玉、夸三姐妹、恭维贾母三层意思。她“拭泪”之举是为了显示对黛玉的亲近与同情,也为了拉近与黛玉的亲密关系,进一步取得贾母的信任。她“转悲为喜”是为了迎合贾母,顺着贾母的心意走。王熙凤同一场合中的言行情感变化,表明她时刻需要察言观色,灵机应变,需要八面玲珑,四面讨好,需要藏匿个性,委曲自己。由此可以感悟到,王熙凤风光的背后,时刻要斗心计,活得多累啊。
王熙凤对黛玉说话与对王夫人说话也是一个对比点。王熙凤携着黛玉的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她此番话,前面三问,并非重点,后面叮嘱中的两个“只管告诉我”才是重点。因为问话不是一句一句问的,而是连续问的。这种连珠炮式的问话,值得琢磨,表明王熙凤其实并不关心黛玉的回答,对黛玉的回答不会在意,她在意的是显示自己在贾府的管家身份,要黛玉记住她的话,以后有事找她解决,不必找其他人。这既是她显示实权、自大虚荣的表现,也是她直率担当的表现。她随后叫婆子们帮林姑娘搬行李,打扫房间,显示她作为实权派管家的虑事周全很细心、雷厉风行善决断的特点。王熙凤与王夫人的對话中,问话的是王夫人,答话的是王熙凤,王熙凤回答王夫人放月钱的事偏带出她“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的事,回答王夫人拿缎子给黛玉裁衣裳的事,偏带出自己早“已预备下了”的事。这其实是显示她管家的权力,表明她凡事都可以作主,无须向他人请示,甚至也懒得与他人商量。王夫人问的这些事,王熙凤已经都做了,她根本没想告诉王夫人,这是她的硬,她的强势。但是,既然王夫人问了,她当着众人的面,还是顾及对方的长辈身份,满足其虚荣心,所以巧妙应付。“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虽是虚话、套话,表面上看好像她是听王夫人的吩咐的,其实是给足王夫人面子而已,所以王夫人心照不宣,很满意地“一笑,点头不语”,这是王熙凤的软。王夫人对王熙凤独断泼辣的行事风格有不满,但对她能给自己面子的做法很欣赏。与别人的软中有硬不同,王熙凤通常是硬中有软,这实在是因为王熙凤有地位身份的优越感,办事有魄力,敢担当,但精明圆滑,不轻易得罪人。
王夫人在贾母处与王熙凤的对话和后面她带黛玉路过王熙凤住处时对黛玉的叮嘱也是一个对比点。前面是当着众人面,她作为王熙凤的亲姑妈、亲婶婶,要显示作为长辈的地位与威严,要维护自尊;后面带黛玉去贾母处吃饭的路上,说:“这是你凤姐姐的屋子,回来你好往这里找他来,少什么东西,你只管和他说就是了。”王夫人不是要维护王熙凤的权威,“笑指向”表明她看到了王熙凤的住房,就想到要交代黛玉一些注意事项,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笑”显示亲切、亲热,这番交代她表现出对黛玉的关心。结合特定的情境氛围与人物细微的神态动作,进行琢磨挖掘,可以洞悉到此时的王夫人没有心理设防,在对客观事实的陈述中侧面显示王熙凤的管家实权,表明她善良,没有心机。原来王夫人平常也不会同王熙凤争大小事务的决断权的,在众人面前她只是要长辈的面子而已。
文中林黛玉对贾母读书之问与贾宝玉读书之问,回答不一样,也是一个对比点。黛玉回答贾母的是“只刚念了《四书》”,回答宝玉的是“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对于同一个问题,前后回答之所以有此变化,是因为从贾母“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的话里,黛玉隐约听出了贾母的不快,后悔自己前面的回答太过张扬,不应盖过了迎春姊妹们的风头,所以回答宝玉的读书之问时,她就懂得了藏巧示拙,自处下风。这显示出黛玉寄身贾府时的小心谨慎与自卑感。
黛玉在贾母面前说话与她在其他人面前说话的不同表现也是一个对比点。在贾母面前,对于“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 一问,黛玉竟然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大堆话,生病的由来,疗治的过程,如今的服药,面面都说到了,甚至细说了癞头和尚的疯癫之谈。为什么会说这么多?实在是因为外婆贾母是黛玉唯一的依靠,从贾母见面“伤感”的诉说中,从贾母将她搂在怀“呜咽起来”的疼惜中,黛玉感受到贾母的慈爱可亲,对贾母产生了由衷的感激与无比的信任,所以能够敞开心扉,无遮无掩地尽情诉说。同时,也是为了让众人对她的过去多一些了解,拉近与众人的感情距离,便于日后的相处交流。黛玉在其他人面前说话,如与王熙凤说话、在大舅舅家与大舅母邢夫人说话、在二舅舅家与二舅母王夫人说话,甚至在大舅舅贾赦家,到外面书房去请贾赦的下人回来转述贾赦的话时,她“忙站起来,一一听了”,黛玉完全不同于在贾母面前的态度表现,这是因为她处于陌生的环境,在外家长辈与王熙凤面前有拘谨,言行小心,也表现出黛玉的礼貌涵养与寄人屋下的自卑感。
二、找准不同人物对同一人、同一事的言行态度的对比点深入领悟
小说通常会写到许多人、许多事,通常会写到不同人物对同一人、同一事的言行态度。阅读时,需要留心这种描写文字,要准确找出这种有区别的对比点。找准对比点之后,同样也要进行仔细比对,从语言、动作、神态等细微差异处,甚至从一些不起眼的副词、形容词中,认真琢磨、品味一番,很可能会读出背后的深意来。
例如,同样是对初来乍到的林黛玉进行叮嘱,贾赦的叮嘱与王夫人的叮嘱就不一样,这是一个对比点。贾赦以“连日身上不好”为由不见黛玉,完全是托词;“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完全是薄情话;“不要伤心想家”,完全是废话,黛玉的娘贾敏死了,他的爹林如海已由兰台寺大夫升任维扬巡盐御史,整日忙政务而无暇顾她,她哪有可想之家?“跟着老太太和舅母,即同家里一样”,倒是说对了一半,前一半“跟着老太太和舅母”是实话,原来为人中平的贾赦虽袭了官,却从来“不管理家事”的,家事主要由邢夫人打理;后一半“同家里一样”,却是骗人话。后面的话是贾赦的重点,“姊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伴着,亦可以解些烦闷”,貌似客套谦虚,实则软中带硬,说你来了,姊妹们还是聪明的,不会让你烦闷;“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貌似你在这里受了委屈,“可管说得”,实则你在这里不会有什么委屈,不要搬弄是非才好,更不要到处说贾府的不是,败了贾府的名声。贾赦的叮嘱俨然衙门学究口吻,薄情假义,居高临下,训示黛玉要守贾府规矩,防范有损贾府声望之举。王夫人对黛玉的叮嘱则是出于真心关爱体恤,为此她不惜将自己的儿子宝玉说成“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告诉黛玉以后不要理睬宝玉,只管与三个姊妹一起念书认字学针线和玩乐就是了,完全出于善意。其实,王熙凤初见黛玉也有一番叮嘱,与贾赦和王夫人的叮嘱又不同。贾赦显示长辈训示口吻,要维护家庭的声望;王夫人显示关心体恤口吻,担心宝玉处不好与黛玉的关系,希望家里平安;而王熙凤两个“只管告诉我”的叮嘱显示当家人的口吻,她会满足黛玉的生活需要,会维护黛玉不受欺侮。三人的叮嘱准确显示出各自的身份、地位与虑事重点,也侧面揭示出贾府的人际关系与人员分层。
众人眼中的宝玉与黛玉眼中的宝玉是不同的形象,这是一个对比点。众人眼中的宝玉无非是负面形象,众人对宝玉有贬无褒,代表的是封建正统思想的人才观。但众人对宝玉的评价各有侧重。王夫人向黛玉介绍宝玉,是一位母亲的视角,她只担心宝玉娇养惯了、惹事生非、喜怒无常的疯傻性格,所以希望黛玉日后少理睬宝玉,彼此相安无事就好了。黛玉母亲也曾经向黛玉介绍过宝玉,她是封建家长的视角,“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的评价,是站在读书中举、成就事业、光耀门楣的封建正统思想立场上的,批评宝玉不读书,不求功名是无能的,不肖子孙的行为,喜欢在内帏与女孩子厮混,是有辱门风、遭世人唾弃的顽劣表现。可是黛玉眼中的宝玉,却是一个青春亮丽、充满朝气、魅力无限的亲切少年形象。“中秋之月”“春晓之花”的面容,皎洁红润;“若刀裁”之鬓,“如墨画”之眉,英俊帅气;“如桃瓣”之面,“若秋波”之目,温柔多情,惹人爱怜。难怪黛玉一见之下心生“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的亲切感、惊奇感。小说从三个维度立体展现宝玉形象,读者综合研读之后,自会得出自己的评判,品味到寄寓宝玉形象的深意,拒绝走读书取仕的封建正统道路,不愿汲汲于功名利禄,待人真诚善良,对生活充满激情和热爱,追求个性解放与自由。
同样是吃茶,黛玉在贾府首次晚餐后的饮茶与黛玉父亲教吃茶之法是不同的,这是一个对比点。黛玉父亲教的是“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而贾府中人却是“寂然饭毕”,随即漱口、盥手、吃茶。因为“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所以黛玉不动声色地“不得不随”“一一改过来”。写不同的吃茶方式,一则显示各家养生之道不同,二则凸现黛玉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黛玉必须适应全新的环境,学会自我保护,所以,她的小心谨慎、敏感细心、多愁善感性格也是环境逼迫、塑造的结果。
三、找准不同人物之间言行举止、待人处事的对比点深入领悟
小说为了丰富作品意蕴,通常会在不同人物的刻画中揭示彼此言行举止、待人处事的细微差异或者根本不同。阅读时,需要找出不同人物之间的差异性细节,做比对研读,以期悟透其中的寓意。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对年轻女孩的服饰描写,王熙凤与迎春三姊妹的服饰装束是一个对比点。黛玉进入贾府,最先见到了三个姊妹:
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这里对三个姊妹的描写侧重容貌、气质,“环裙袄”的服饰以“三人皆是一样的”略去了。这显然是为了突出三姊妹的青春朝气,温柔亲切。
而等后面见到王熙凤的时候,描写手法不同了: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如此不厌其烦地从头到项到裙,再从上身穿的到外罩的到下身穿的,细细描写王熙凤的打扮,形象地展示出她的贪婪、俗气。同时,以漫画式的手法写她的“丹凤三角眼”,用比喻手法写她的“柳叶吊梢眉”,写她的“粉面含春”藏着“威”,“丹唇未启”笑声已先传,表现她的泼辣刁钻、狡猾多变的性格。
林黛玉见贾宝玉的反应与宝玉见黛玉的反应也是一个对比点。黛玉未见宝玉之前,心中有些疑惑:“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明显先入为主,对宝玉印象不好。这是她母亲与王夫人先前的介绍导致的结果。待到见了宝玉,黛玉“吃一大惊”,心里想:“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虽有“眼熟”之感,但黛玉自始至终一言未发。待到宝玉问起来,她也只是见问才答,问一句答一句,决不多说一句。这表现以她母亲与王夫人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结成了一张网,网住了黛玉,令她本能地排弃宝玉、与宝玉保持距离,所以话语中显得有些冷淡;虽然见面伊始“吃一大惊”,感觉“眼熟”,但始终未肯輕易说出口。黛玉总是想得多,说得少,是出于自尊、自我保护的需要,也表现了她内敛矜持、多疑谨慎的特点。
与黛玉不同,宝玉见多了一个姊妹,料定是姑妈之女后,先是上来“作揖”,而后“细看形容”,看罢便笑:“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宝玉丝毫不避讳对黛玉的喜爱亲切之情,他给贾母的理由是“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多么率真坦诚啊。然后再“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然后又是问读书,又是问尊名,又是问“神仙似的妹妹”有玉没有。一连串的询问中自然既热情又亲切,既亲近又喜爱。宝玉为黛玉杜撰一个字“颦颦”与当场发作“狠命摔去”脖子上挂的那块玉的举动,貌似玩世不恭、疯癫任性的行为,实则表现他聪慧机灵、纯真耿直、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特点,他厌恶、反抗封建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与生活自由。
通过对《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同一人物前后不同言行态度,不同人物对同一人、同一事的言行态度,不同人物之间言行举止、待人处事三类对比点的深入探究、领悟,我们可以揣摩、挖掘出小说的丰富意蕴,加深对小说深刻主旨的认识。所以,“找准对比点”“悟透细节处”是挖掘小说意蕴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研究、运用。
[作者通联:安徽芜湖市南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