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视限定条件所做的设计没有任何价值!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2011年至2016年兼任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第七届理事会主席。2008年至2017年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服装设计艺术委员会主任。李当岐教授致力于基础理论研究和平台建设,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完成了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西方服饰文化比较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科学)项目“中国古代服装结构研究”等科研项目。担任的“服装设计系列课程”于2009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
李当岐教授认为,设计创新并不是盲目地变换花样,也不是人云亦云地跟风,而是根据目标市场需求和自身品牌风格定位,权衡材料选择、生产工艺条件诸多因素,适时地恰当地推出与众不同的新产品。另外,作为一个品牌,应有效利用遍布全球的时装周不间断地向目标市场做设计发布。在全球化背景下,不间断的设计新作发布有两个作用:最外,不断发声,回应市场需求,增强市场认知度和竞争力;对内,倒逼设计师不断创新,保持设计创新活力,倒逼企业不断进步,不断推出新概念、新产品,持续发展。
《设计》:您精专于中西方服饰文化比较研究,并著有《西洋服装史》,随着国人民族自信心的不断增强,您认为如何才能将中西服饰文明完美融合,让中国服饰设计更适应新的时代发展需求?
李当岐:的确,自80年代末以来,我在学校一直为本科生主讲“西洋服装史”课程,后来又为研究生开设了“西方服饰文化史”课程。也曾完成了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西方服饰文化比较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科学专项)项目“中国古代服装结构研究”等科研项目。在这方面有一些心得和思考。
“西洋服装史”是我们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在课堂上首先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要学西洋服装史”,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现在的衣生活内容基本上都是西方舶来的,我们平时说的“流行”也好,“时尚”也好,评价一个人的穿戴以及言谈举止,审美标准几乎都与西方服饰文化有关,也就是说,我们现代中国人的服饰文化、我们的时尚产业都在西方服饰文化语境下运行,我们称之为“与国际接轨”。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主动参与国际流行,融入国际社会的结果,是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过程。随着我国经济腾飞,综合国力提升,和平崛起,重新认识和弘扬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强,摆脱西方服饰文化语境,引领国际时尚潮流应该是我们的目标和梦想。正是基于此,就更应该深入系统地了解到目前为止仍然左右着国际时尚潮流的西方服饰文化,否则,就无法对过去和现在、对流行有客观清晰的认识,也就不可能去影响和领导未来的时尚潮流。这就是我们学习“西洋服装史”的现实意义,也是我为什么要进行中西方服饰文化比较研究的初衷。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唯一未曾中断文化传承的文明古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史,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创造了许多辉煌。自古以来,在中原农耕文明基础上,几经与北方游牧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形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中国服饰文化体系,与西方相比,我们中国服饰强调“天人合一”,尊卑有别,直线裁剪,平面构成,宽敞舒适,穿脱方便,温文雅致,不追求对人体外形的再现和塑造,体现着中华民族谦和、矜持、平实、善良的性格特色。而西方服饰文化是在地中海周边几个古代文明基础上,经过中世纪基督教的浸润,到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工商业文明的发展,西方大国崛起,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在实证科学的推动下形成了强调人的感官存在,追求人为的官能形态,写实地再现甚至夸张人体外形特征,尤其强调男女两性身体外形的区别和差异,曲线裁剪,立体构成,结构和工艺技术复杂,个性鲜明。随着近代西方社会剧烈转型,其时尚潮流此起彼伏,服装外形落差极大,体现着西方激烈动荡的人文思潮。而且,在西方各列强向海外殖民扩张的过程中,西方服饰文化也随之向全世界传播,于20世纪形成了普及全球的国际潮流。
20世纪初,我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推翻封建王朝救国图存的革命先驱们在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同时,开始接受西方服饰文化;新中国建立后,受冷战环境影响,我国断绝与西方世界的交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主动与国际接轨,奋起直追国际时尚,纺织服装产业飞速发展,产业集群遍及大江南北,自主品牌不断涌现,到21世纪初,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的服装生产大国、服装出口大国和消费大国。
对比中国与西方服饰文化,可以看出:两种性格不同的文化各具鲜明的个性和特色,都是人类进步和发展过程中的智慧和创造,其精华都是我们应该尊重、研究、学习、传承和发扬的。我们强调文化自信,并不是要去否定西方服饰文化。我们参与国际流行,并不是要抛弃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承认,经过一个世纪的交流与融合,西方服饰文化已经以各种形态不同程度地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中,成为我们衣生活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历来心胸开阔,非常善于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就是文化自信!我认为:对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服饰文化,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可妄自菲薄。应该认真深入研究、挖掘,取其精华,古为今用,用东方哲学、中国智慧去创造新的时尚,形成新的潮流,去影响和引领未来世界。在设计创新过程中,没有必要区分“中”、“西”比重,较真姓“中”还是姓“西”,应敞开胸怀,广泛吸收一切人类智慧结晶和进步成果,站在巨人肩膀上,坦然面对国内外市场,去创造属于中国设计师、中国时尚产业的未来。
《设计》:几年前您曾談到“设计创新是我国服装产业发展的短板和软肋,对市场的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过剩。经过几年的发展,这种情况得到肋改善?您认为哪些途径和手段是有效的?
李当岐: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服装产业确实今非昔比,无论是规模还是产品质量都有巨大提升。目前,服装产业产能过剩,市场饱和,再加上互联网渠道的冲击,传统销售方式遭到重创,与21世纪初相比,许多企业进入发展瓶颈,举步维艰,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似乎每个人都不缺衣服穿,但又总觉得没有合适的时尚的衣服能让自己满意,服装越来愈不好卖了一这就是我说的“国内市场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过剩”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仅靠扩大进口是解决不了的,唯一途径就是提高国内品牌的设计创新能力和水平,通过设计创新不断向市场提供适合国人消费的时尚的新产品,唤起消费者的购买欲,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设计创新的前提是精准的市场调研和市场细分,要清楚地了解目标市场所需,准确地把握目标市场变化脉络,针对市场情势及时调整设计研发方案。
设计创新并不是盲目地变换花样,也不是人云亦云地跟风,而是根据目标市场需求和自身品牌风格定位,权衡材料选择、生产工艺条件诸多因素,适时地恰当地推出与众不同的新产品。现在市场上有几种现象:一种是为创新而创新,为T台走秀而创新;另一种是对传统产品做表面的改变,换汤不换药,没有针对市场需求、应对消费者生活方式变化的实质性变革;还有一种是对传统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一些标签式的剪贴。这些都解决不了设计创新的问题。
另外,现在是信息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作为一个品牌,应有效利用遍布全球的时装周不间断地向目标市场做设计发布。在全球化背景下,不间断的设计新作发布有两个作用:最外,不断发声,回应市场需求,增强市场认知度和竞争力;对内,倒逼设计师不断创新,保持设计创新活力,倒逼企业不断进步,不断推出新概念、新产品,持续发展。
《设计》:请您介绍T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的特色和培养情况。
李当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前身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这是一所以设计为特色的专业院校,过去隶属轻工业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受条块分割制约,为对应的行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是学院的办学宗旨,为祖国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设计人才,在美术院校中形成独自的办学特色。1999年并入清华大学,成为现在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保持设计学科全国领先的基础上,完善了美术学科和艺术理论学科的建设,现在,学院有设计学、美术学和艺术理论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设计学科下设染织服装、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视觉传达、陶瓷艺术、信息艺术和工艺美术七个专业系,涉及“衣”、“食”、“住”、“行”所有生活领域。其中的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就是由建院之初的染织美术系和1984年成立的服装设计系合并组建的。改革开放的号角响彻祖国大地之时,刚恢复招生不久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于1980年在全国率先创办服装设计专业,同时积极为全国各相关高校培训师资,白崇礼、袁杰英、魏雪晶等老一辈开拓者为服装设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我和刘元风当时还是刚留校的青年教师,在老一辈的呵护和培育下与服装设计系、服装设计专业一起成长。
并入清华大学之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科相对单一(属文学门类下的艺术学科,设计艺术是艺术学科的二级学科),规模精悍,但特色鲜明,设计艺术学科不仅有硕士授权,还有博士授权,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本科生为主的专业院校。进入清华大学后,在综合学科背景下,学院朝着艺术与科学结合,强调学科交叉、培养研究型专门人才方向迈进。在全国高校普遍扩招,纷纷做增量发展的情况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一直坚定地稳定本科招生规模,每年仅招240名本科生,本科生的培养方向也摆脱过去条块分割的影响,调整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培养”。在稳定本科规模的同时,稳步扩大研究生数量,朝着研究型方向发展。
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目前有两个专业方向:一个是纺织品设计方向,也就是传统的染织美术专业:另一个是服装设计方向。这两个方向具有互补性和交叉性,对应纺织、服装行业人才需求,既要面对蓬勃发展的纺织服装产业及其可持续发展诸问题,同时也注重挖掘和研究传统文化技艺,研究传承人类在这个领域的优秀文化遗产,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设计》:在新时代背景下,服装设计专业教育需要进行哪些变革和突破?
李当岐:服装设计教育分几个层次,首先是专科和本科教育,专科又分为中专(中技)和大专两个层次,专科教育即职业技术教育,是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本科教育则理论与实践并重,服装设计专业的本科教育也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于专科教育的区别不仅仅在于培养层次和水平,一般情况下,专科教育的专业设置有两个特点:其一是“细”,精准对应产业需求;其二是“灵活”,可根据产业和社会需求随时随地变动。就业是其专业设置的导向,学校可根据就业需求订单式培养。发达国家的这类高校都办得非常好,比如曾培养出许多国际级设计大师的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有180年历史在世界各国设有连锁校的法国ESMOD等。但比较遗憾的是,由于我国在20世纪--末随着高等教育发展,本科院校扩招,国人望子成龙心切等因素大大冲击了我们的职业技术教育,一些职业技术院校也想方设法“升本”,使这个层次的人才培养大打折扣。这是我们应努力改进和加强的,因为社会发展需要各类人才,不仅需要硕士、博士这种高层次人才,更需要大量的职业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那些专于一技、精于一技、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而这样的人并不需要也不可能去读博士。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具备一定的通识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技能,可以就业,也可以继续深造,攻读硕士或博士,这是综合性大学、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特点。因此,本科专业设置就不能像专科那样精细和随意。过去我国受苏联模式影响,条块分割,各行业都有自己办的绝对对口的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设置很窄很细,而且有大量重复设置,既不利于学科交叉和发展,也不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自20世纪末以来,教育部数次大力度缩减本科专業目录就是这个原因。
清华大学的本科教育宗旨是“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强调按大类培养。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清华的措施是稳定本科规模,稳步扩大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规模,内涵发展,提高培养质量,建研究型大学。现在清华的硕士、博士生在校人数远超过本科生。
服装设计教育的高层次是研究生培养。这里也分几个层次,比如硕士生就分为专业学位和普通学位,前者属应用型人才,是在本科培养基础上且有相当的设计实践经验的,通过进一步深造,提高其研究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培养重点在于设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普通学位硕士要求理论于实践并重,往往是继续攻读博士的过渡。
服装设计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博士生培养,到博士层次基本上侧重基础性、前沿性、学术性的理论研究,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服装产业有这样的特点:起步晚、门槛低、发展快、规模大。现在正处于艰难的转型阶段,需要各方面人才。就设计人才来讲,上述各层次人才都需要。关键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准确使用这些人才,如果使用不当,大材小用、小材大用,都会造成人力资源浪费或给企业带来损失。
就培养人才的高校来讲,首先应明确自身的培养层次和任务,不可盲目跟风,不切实际地向高层次“拔高”。许多职业技术院校不安于也不专于技能型人才培养,忙着“升本”,升完本科又忙着争取硕士点、博士点。不顾社会需求,浮躁的办学思路,各种钻营的办学手段都是对设计人才培养的极大障碍和灾难。
在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无论哪个层次,专业技能训练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由于浮躁办学理念和33切的评价机制,导致专业技能型的师资缺乏,许多院校这类课没人教,或者教这类课的人本身专业技能就不行,因为高校师资都要求博士学历,我们还没有准备好那么多专业技术型的博士。再加上学生到相关企业去实习也遇到许多困难,这使社会实践课形同虚设。这就从几个方面架空了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造成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不认可和不满意。因此,如果要我提建议的话,有以下几点想法,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1、明确培养层次;2、专心于本层次教育,不要盲目拔高;3、服装设计人才属应用型人才,应该在设计创新能力培养和专业技能提高上下功夫;4放宽专业技能型师资学历门槛,不拘一格,切实提高专业师资教学水平;5、紧密联系相关产业,加强学生社会实践环节的过程管理,强化实践能力;条件成熟的可联合相关企业办产业学院;6、研究型院校应深入联系产业,加强前沿性的基础研究能力培养。
《设计》:請谈谈您对设计的认识。
李当岐:我认为,设计是一种创造,但不是发明,不是从无到有,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创新。设计追求原创,但不仅仅是“改变”,也不是为了改变而改变,更不是变得越厉害、越离谱就越有设计。所有的设计都是要解决问题的,有明确的目的,不是为抓眼球而设计的。
所有的设计都有限定条件,服装设计也是如此。为谁设计,为其在什么场合干什么穿用而设计,拟使用什么材料,如何加工等,这些都是限定条件。无视这些限定条件所做的设计不是设计,没有任何价值!
设计追求美,讲究艺术性,但所有的设计都更讲究用,要能解决生活所需!因此,设计是一种有限定条件的“命题创作”,不是随心所欲的个人情感宣泄!这也是设计于艺术的本质区别。
在日常生活中,设计往往是一种选择,是针对目标市场需求,根据限定条件,基于以往的经验、教训,经过艰难的取舍,对解决方案的一种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设计是一种资源整合和重组。因此,设计不仅需要灵感启发和艺术感觉,更需要理性分析和科学抉择!
那么什么是好的设计?我认为,解决了某些实际问题,而且解决得比较巧妙、比较及时的设计就是好设计。比如解决了“功能问题”,使生活更加便捷、舒适,更有效率;解决了美观和新旧问题,满足人们对时尚和美的追求等等。总之,有用的就是好设计,有大用的、创造大价值的就是优秀的经典的设计!
设计的评价在于市场,因此,要研究市场(社会需求),不仅要研究当前的市场,而且要研究过去的和未来的市场,过去是当前市场发展的基础,未来是当前市场的发展方向。要关注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与时尚潮流的关系一这就是所谓的流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