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角度进行读写

    袁菊华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综合性学习”这一部分,对中学生提出如下要求: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等活动中,体验合作和成功的喜悦。原苏教版八下课本第三单元在“关于语文实践活动”中有“如果我主办校刊”这一活动任务,要求学生掌握办刊的方法,如确定栏目、确定栏目文稿篇数、篇名、字数,做好目录等。人教版(部编)教材八下第六单元写作要求是“学写故事”,课后实践设置的练习有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话题,自由发挥进行合作创作(故事接龙)等。

    基于以上背景,笔者尝试开设一堂原创故事文刊设计创新课。

    一、前期准备、教学过程及课堂生成

    (一)指导学生做准备工作

    听取祝榮泉老师的“说故事”讲座;布置学生创作故事;收集整理学生作品编订成册,作为原材料复制五份;全班分成5组,5到7人一组,每组将分发到手的故事原材料重新整合;将最后做出来的刊物复制五份,分发给其他小组和老师。根据学生完成的作品,笔者进一步设置了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故事创作要素及优劣衡量标准,让学生掌握办刊的栏目设计方法;让学生换一个角度看待读与写,从而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

    2.教学重点:指点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筛选入刊的相关衡量标准以及刊物栏目设计的方法。

    3.教学难点:换一个角度看待读与写,从而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过程及生成

    1.教师明确本课设计意图以及相关背景。让学生明确故事创作要素及筛选衡量标准和刊物栏目设计方法,课标以及课本中对于刊物制作的? ? ? ?要求。

    2.请两组学生代表介绍本组故事刊物制作的心得。其他小组学生提问或点评。听取学生的刊物制作过程、办法以及相关疑问或困难,有助于互相借鉴学习,即同样的故事,其他同学如何看待;同样的原材料,其他小组如何处理、汇编? ? ? 成册。

    3.教师提问:根据两组同学的陈述以及你自己的心得,你认为故事要素以及筛选故事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众说纷纭)

    生:不必有太多内涵,情节跌宕起伏,结尾出人意料即可。

    生:故事要有新意,不必过于高深。

    生:过长的故事,如果没有一定的可读性,也不录用。

    生:故事主要是用来消遣的,读来轻松一点,不要过于烧脑。

    生:主题要有一定的价值,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社会主流价值观。

    4.教师出示学生刊物中收入的文章,呈现自己的理解。(加粗为栏目名称)

    赵成奕组 周赟菲组 沈阳艺组 吴嘉暘组 费云暘组

    序(卷首语) 序(卷首语) 序(卷首语) 序(卷首语) 致读者——代序

    那座城 一枝似铁忍寒冷 一颗宝石 奇思妙想 一方土地,不同的人生

    老城区的新单车 真实,谎言 一块五的鸡蛋 此地不宜久留 阿黑求贤记

    花开放的时候 老城区的新单车 真实,谎言 一个故事 百万富翁

    白塔路48号 白塔路48号 道世 羽毛 手术

    那些人 花开放的时候 百万富翁 一颗宝石 信仰

    上课 诚意 手术 道世 平凡

    菜刀李 上课 “悲剧” 道世

    一块五的鸡蛋 一枝如玉生温妍 白塔路48号 菜刀李 青春之光,最初的回忆

    百万富翁 今天天气真好 跋 彩虹般的梦 今天天气真好

    那一生 平凡 手术 青瓷

    真实,谎言 道世 画家的画 老城区的新单车

    道世 旧皮衣 政治足球悲剧 白塔路48号

    平凡 距离 青葱岁月 花开放的时候

    跋 跋 青瓷 奇思妙想,现实的搁浅

    老城区的新单车 一个故事

    花开放的时候 羽毛

    上课 一颗宝石

    此地不宜久留

    诚意

    真实,谎言

    献给那些有梦的人——跋

    狼来了

    从上列文章来看,入选每组刊物的作品有一定的重合度,但不高,只有《道世》《老城区的单车》《真实、谎言》《白塔路48号》等作品的入选率较高。显然每个小组对作品的筛选标准不一,这体现出大家对故事创作的认同感、审美眼光或角度不一,对故事这种叙事文体本身的理解也不一致。那么什么是故事呢?

    明确:统编版教材八下第六单元“写故事”中关于故事的创作要求——情节要完整,有一定的冲突或波折,结尾出人意料者为佳;人物形象生动;有细节支撑故事核心内容;等等。

    所以大家在筛选故事时可以参考以下标准:情节有一定的冲突性,人物个性鲜明,叙述节奏比较明快,有一定的波折,叙述有一定的代入感,主题有特定的价值。

    5.从老师给出的审美标准来看,你刊物中的作品还可以进行怎样的取舍?

    (学生小组讨论、反思。有些小组很快就有了反馈,说出他们的取舍。)

    6.教师请其余三组学生上黑板写出他们刊物的栏目设计。

    (1)周维小组。

    刊名:《人类不是恒温动物》

    栏目:

    第一章:一枝似铁忍寒冷——《真实,谎言》《老城区的新单车》《白塔街48号》《花开放的时候》《诚意》

    第二章:一枝如玉生温妍——《今天天气真好》《平凡》《道世》《旧皮衣》《距离》

    (2)王奕凡小组。

    刊名:《说故事》

    栏目:

    奇思妙想——《此地不宜久留》《一个故事》《羽毛》《一颗宝石》《道世》

    “悲剧”——《菜刀李》《彩虹般的梦》《手术》《画家的画》《政治足球悲剧》

    青葱岁月——《青瓷》《老城区的单车》《花开放的时候》《上课》

    (3)沈阳艺小组。

    刊名:《白塔路48号》

    没有分栏,收入8篇文章:《一颗宝石》《一块五的鸡蛋》《真实,谎言》《道世》《百万富翁》《手术》《上课》《白塔路48号》

    7.教师提问。

    归入同一栏目的作品除了要符合作为故事的要求,还存在哪些方面的共性?

    (学生回答)

    生:内容主题相关。

    生:题材表现的角度相同。

    生:写作手法相似。

    8.综上,栏目的设计有哪些方法?教师给出课本目录中的栏目设计:

    例1:八上课本(凤凰教育出版社)

    第一单元:长征之歌

    第二单元:爱国情怀

    第三单元:至爱亲情

    第四单元:江山多娇

    第五单元:人与环境

    第六单元:科技之窗

    例2:九上课本(沪教版)

    第一单元 文化生活

    第二单元 爱情如歌

    第三单元 走近鲁迅

    第四单元 步入书林

    第五单元 讲坛回响

    第六单元 世间百态

    第七单元 忧乐天下

    第八单元 明清小说选读

    可以看出,凤凰教育出版社栏目编排主要基于思想主题,而沪教版则不拘于此,其中第三单元“走近鲁迅”类似苏教版的专题,第八单元则从文体角度选文。所以栏目的设定主要还是依据编者对刊物的宗旨定位、刊物的性质内容、刊物的文化内涵、读者面向等。

    9.教师给出自己的选文及栏目设定,并表明自己的选文标准。

    选文:《今天天气真好》《上课》《一个故事》《道世》《政治足球悲剧》《真实,谎言》《彩虹般的梦》《老城区的新单车》

    栏目设计:

    青春麻花——《今天天气真好》《政治足球悲剧》《彩虹般的梦 》《老城区的新单车》《上课 》

    校园聊斋——《一个故事》《道世》《真实,? 谎言》

    除了学生提到的情节的曲折性和主题的价值观等方面的标准,教师特别提出叙述的代入感、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和节奏的明快等学生未曾察觉的方面。而栏目的设计,主要基于内容选材倾向。比如“青春麻花”主要关涉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五味杂陈,“校园聊斋”则更多关乎学生对于社会时代的一种尝试性触摸。

    《今天天气真好》,其中有一段人物对话,? ?如下:

    男孩:刚刚化学考试的时候下雪了呢!

    女孩:是的是的,真的好美哎……

    男孩:化学太难了,我都没时间欣赏雪景。

    一开始男孩提出下雪这个话题,可以很好地营造浪漫气氛,女孩接得也很好,如果就此继续下去,也许可以增进两个人之间的好感,然而男生却突然转到化学考试上去,大煞风景,话就给聊死了。由此可以看出男孩自作聪明、不解风情的性格特点。这段对话不仅有利于彰显人物形象,而且有很强的代入感,一句一行,显出鲜明的节奏? 意识。

    10.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大家对故事创作和栏目的编制有了新的认识,那么如果给你机会改进自己的刊物,你会怎么做?

    小组讨论,形成共识。因为时间有限,这一块内容没有来得及展开,但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对文章的解读与写作的方法都有了新的认识,就已经达成了教师的教学目标。这一项任务就变成了课外的作业。

    11.总结刊物编辑环节。(1)选题;(2)栏目设计;(3)组稿;(4)审稿;(5)编辑;(6)装帧与编排;(7)校对。

    (三)作业布置:各小组改进自己的刊物。

    二、教学反思

    1.精准选点,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

    传统写作一般是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写作,教师批改讲评。学生写作往往指向不明,“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看起来似乎给予了学生足够的空间,但很多情况下学生还是无从下手的。所谓“多则惑,少则得”,一次作文练习,如果能够扣住一个点提出写作要求,反而有利于学生的习得。本次作文练习是基于学生在听过关于“写故事”的讲座前提下,要求学生自主创作故事,可以实写,可以虚构。这既让学生有了方向,又给予了他们空间。叶圣陶先生曾经将学生带到大自然里去,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通过田间的劳作,去切实感受来自生活深处涌动的生命,这样写出来的才是学生真正想写,也是最能代表这个时代青少年真实想法的作品。所以,相比较其他作业,学生对本次故事创作表现出了极大的主动性和惊人的创造力。他们或从身边出发,如《政治足球悲剧》,从学生生活出发,指向人性的探索;或表现与学生生活完全无关的内容,体现少年丰富的想象。如《道世》,通过一个儿子去寻找出家的父亲,寻而不得,反而自己也出家做了道士这样一个故事,体现出对宗教、对人性的深层次思考。

    这种主动性和创造力同样体现在刊物的制作上。赵成奕小组的刊物名称来自海子的一首诗中的一句“太阳的马”,并做如是解读:“我们驱一匹烈马,向着心中所向往的阳光而去。”对生命对人生积极的思考,预示着他们选文的眼光和标准。

    2.立意于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所谓“新”,是学生在没有老师干涉的情况下,面对34篇未经点评未经打分的文章,要大刀阔斧地进行筛选,并有序整合,美化装帧,使之成为一个新的作品集。这是对学生协商、合作和创造能力等各项能力的考验。每个人的审美都不同,如何达成一致,需要一个说服的过程,每个人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说服,或综合,可以有效提升思维能力。而经历过从一个故事到一本刊物的过程,学生也会更好地反观自己的写作,从而提升写作的水平。

    所谓“新”,还体现在刊物制作和故事编写的结合。前期的故事创作经由刊物制作的检验,通过五个小组之间的PK,仿佛孙悟空在八卦炉中历练过一般,留下來的,是经得起推敲的作品。而刊物的制作,以一个更高的平台给予不同作品之间碰撞的机会,从更高的层面看待之前独立的某一个故事,感受定然不同,这是从一个单独的个体到成为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的华丽转变,可以引发更多的思考。

    3.立足于本,有效提高学生读写的能力。

    制作刊物,固然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策划、设计、交际、组织、动手等诸种能力,但这种训练归根结底是让学生换一个角度看待阅读和写作,从而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我们不仅要读名作,也要读同龄人的作品,这样才能更切实地反观自己的作品。

    这次写作活动,究其本质,是有关故事的创作。

    何谓“故事”?真正意义上的故事需要具备哪些要素?黄厚江老师在他的专著《作文课的味道》中提出“记叙文要用情节表现主题”。从这堂课来看,学生普遍抓住了故事情节这一要素来筛选故事。他们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觉得好看的,可读性强的,就可以称得上好的故事。相反,有一些篇幅长的,但情节不是很跌宕起伏,甚至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而是用人物大量的心理独白来填充故事的,就不录用。根据浦安迪和杰拉德·普林斯这两位在专著中所阐述的,“故事是在时间流中,两个以上真实或虚构事件的记述”,综合来讲,故事需要在一定的时间流中体现故事情节的动态化发展变化,不能只是某一件事或一种情境的静态化表现。

    从课堂呈现来讲,关于故事创作和栏目设计,教师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并在对学生作品的点评中有的放矢地和学生一起探讨,让相关学生明了如何改进,教师也从学生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多启发。这就是黄厚江老师提出的“共生作文”的理念。本次写作活动,无异于另一种意义上的共生,生生共生,师生共生。让写作变成更为有趣和更富有生命力的事情吧。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中学伟长实验部;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