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教学原则及策略
刘健 张惠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形象直观特点和图文音像并茂的表现形式可以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优化教学过程,让传统抽象繁琐的教学过程形象具体化,激活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水平。因此,我们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学生领略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此,本文结合数学教学实践就如何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谈几点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 应用原则? 教学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功能的日渐完善,各种新颖的教学形式层出不穷,丰富的动感画面和色彩艳丽的图像更是赢得了学生们的青睐。信息技术生动的特点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事半功倍。那么,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呢?
一、信息技术应用的原则
1.实效性的原则
信息技术资源的价值体现在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水平,为此,我们在应用信息技术资源辅助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坚持信息技术资源实效性原则,结合教学内容目标和班级实际情况将信息技术资源作用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为数学课堂教学提供巨大的动力支持。反之,如果信息技术资源失去实效性,不仅对数学教学的开展毫无意义,反而还会影响教学的正常节奏,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为此,教师要在实效性原则基础上对信息技术资源应用效果及时进行测评,分析信息技术资源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哪些作用,观察学生们的表现,比较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在信息技术资源使用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同时,教师也要找信息技术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出现的不足和缺陷,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优化,保证信息技术资源发挥其利用价值,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另外,教师要注意评价指标多样性,获得合理性的评测结果,确保信息技术资源发挥应用价值,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水平。
2.因人而异原则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因为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以及学习速度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资源需求也是不同的,为此,信息技术资源应用要坚持因人而异的原则,根据学生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不一样的信息技术资源内容,保证学习的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水平。但由于教师精力有限,很难做到对每个学生知根知底,为此,想要落实因人而异的原则,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实际需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技术资源,这样才能发挥信息技术资源最大应用价值,保证学习有效性。
3.突出主体原则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发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自主独立完成课堂学习的任务,发挥主体优势。想要发挥信息技术资源应用价值就必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展开,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信息技术资源应用价值,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水平。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形兼备,可以化抽象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化繁琐为辅助,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将晦涩难懂的数学理论知识以动态方式加以演示,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信息技术形象直观特点和图文音像并茂的表现形式可以促进学生大脑功能的开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根据科学实验证明:单纯使用视觉获得知识的效率为25%,单纯使用听觉获得知识的效率为11%,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共同使用听觉与视觉,那么记忆效率就可以达到65%,由此可见,根据信息技术多重感官并用的特点,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情境教学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听觉和视觉多重感官,将同一种内容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加强理解记忆,帮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围绕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知识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尊重学生之间差异,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因为生活环境和先天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学习水平和爱好兴趣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面对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成长,促进学生共同发展。信息技术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资源,科学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在需要的时候可以使用多媒体反复播放、暂停播放等功能,反复观看课程资源,留出思维活动和动手实践的时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外,多媒体视频能够给学生展示和数学知识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突出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色彩搭配、动画、闪烁以及音效等优势特点,将抽象的数学公式形成的过程直观、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观察中获取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通过表象看本质,最终得出了概念和结论。这样一来,本来应该两节课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在一节课内就解决了,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新课标教学改革明确指出:“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学习时,不应只局限于接受、模仿、记忆和联系,数学课程还应该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交流协作、动手实践等方式进行数学学习。”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而学生的思维特点往往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所以他们对于数学知识中比较抽象的内容感到难以理解。实际上,不管教师多么善于表达,也难以将抽象性的知识用语言形象描述出来,所以这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而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方式,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生动再现出来,不但可以突出教学重点,而且可以有效突破教学难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的整合教学中,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观察与探究、自主交流和讨论,自主实践和操作,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学习难点,找到学习的乐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此外,在教学繁琐复杂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相应的教学软件,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呈现出来,并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找到知识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在教学“统计”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Excel表格类型的数据库,对相关数据进行抽样和整理,然后通过对比分析最终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意义,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辅助进行数学实验,体会数学知识本质
在数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为此,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加强数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有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发展是具有年龄特征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为此,通过数学实验,可以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直观形象的体会数学知识的本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所以数学教师要注重数学实验,凸显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独特性。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数学实验有了质的飞跃,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模型,化抽象为形象,大大降低知识的难度系数,让高难度的數学变得轻松容易,降低学生对数学的畏难情绪。
5.辅助开展课外练习,强化学生理解记忆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只能保证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尽可能的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但是这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的学习既需要在学校的学习,同时还需要学生在家自学,家庭作业就是保证学生在家学习的主要手段。以往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家庭作业是保证学生在家学习的必要手段,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生课外学习的另一种主要途径,我们可以将需要学习的资料事先放到网上,让学生上网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也可以创建班级QQ群或讨论组,大家可以在群中或讨论组中自由交流讨论,畅所欲言,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也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提出问题,供大家交流讨论,使其成为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一个平台。
总而言之,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响应新课改的号召,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推进传统教学模式和信息技术教学形式相融合,打造具有立体性、层次性的数学课堂,为学生营造和谐、生动、融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水平,实现数学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瑜华. 借力信息技术 优化数学教学[J]. 教育界,2020 (49).
[2] 张光霞. 巧借现代信息技术 构建数学高效课堂[J]. 成才之路,2020(32).
[3] 袁华. 例谈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J]. 数学教学通讯,2011(33).
[4] 梁昊欣. 谈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8).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莲池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