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携手助力小初有效衔接
张玲 纪锐
摘要:小学阶段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素质教育,而初中阶段则偏重学生的学科成绩。小学毕业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心理预期不适应初中突然增加的学科数量和学习压力。中小学要加强合作,利用家校资源,根据学校实情,认真把脉,科学分析,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缩短适应期,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家校合作;小初衔接;分析差异;准备性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逐渐向学习型强国迈进。在共同育人的过程中,如何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效帮助学生顺利渡过每个阶段,是家长和学校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结合小初学生学情分析差异性
九年义务教育是每个孩子人生的黄金阶段,它是人一生的基础。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看重起点教育,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九年义务教育虽然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但是在以往的实际教学中,两个学习阶段因为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学习任务,互通互融少,各自发展。小学阶段侧重培养兴趣,注重素质教育,而初中阶段则因为升学压力大,偏重学科成绩。这一现实落差使小学毕业生陷入尴尬的局面,现有的知识储备不适应突然增加的学科数量;原本放松的心理难以快速进入角色,适应紧张的初中生活。小学和初中应该如何顺利衔接,随着这些问题的凸显逐渐被家长和学校重视起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更快融入新的环境,从心理到知识储备尽快进入角色,我们要审视差异,科学分析,帮助学生缩短适应期,做到顺利、有效地衔接。这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又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适应未来学习发展的需要。2016年春季,笔者所在学校开始了小初衔接的探究之旅。从那时起,每年初我们在小学高年级、初中一年级学生中针对两个学段学生的学习习惯、具体要求和课程设置等问题,通过问卷调查、交流互访、家长座谈等形式进行调查研究、科学分析。通过认真梳理,我们发现小学生与初中生存在着以下差异。
1.作息时间不同
两个阶段的学生年龄不同,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因此具体要求也不尽相同。小学阶段时间相对宽松,学生到校较晚,离校较早;初中阶段学生早出晚归,时间安排紧,学习任务重。因此,学生要有时间观念,提前了解初中的管理安排,利用升学前的最后假期调整作息时间,科学、合理安排学习生活,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尽快适应初中阶段的时间管理。
2.学习内容和思维方式不同
小学阶段以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为主,其他科目为辅,学习过程中多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初中阶段学科多达十余个,每门功课都很重要,不容忽视,学习过程中以抽象思维为主,学习科目增加,学习难度加大。这些势必会使一些学生措手不及,造成对新阶段学习预估不足,不能合理分配时间,不能有效统筹各科学习,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心理健康。
3.学习方法不同
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自主能力差,需要逐渐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学生依赖性较强,更多的是需要家长陪伴学习。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学生逐渐脱离家长的陪伴,更加自主、自立,学习过程中更多地体现教师讲授方法,学生独立学习,需要学生扔掉“拐杖”,学会独立思考,自主统筹,合理分配学科时间和精力。
4.身心发展特点不同
进入青少年时期,学生的学习认知、价值观等都有很大的改变,对事物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也变得更加敏感,遇事不再会向家长全盘倾述,有自己的心思,叛逆心理较强,不喜欢家长管教,更不希望家长对自己时时监管、不信赖。
在传统教育中,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和在校表现,很少从心理上感受孩子的微妙变化,更没有给予处于过渡期的孩子一些科学的建议和指导。学生和家长因为缺少对初中阶段学习生活的预备性教育,使他们遇到问题时感到茫然和困惑。面对这些差异的存在,我们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原则,近几年开始了小初衔接探究的破冰之旅。笔者所在学校与对口中学进行教学研究、管理研究的对接工作,及时把握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形成有效对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的沟通、交流。利用教育活动、教学研究促进信息沟通,给予面临升学的学生和家长一定的方法指导,帮助他们缩短适应期,顺利过渡到初中。
二、小初有效衔接的策略
1.通过家长学校培训,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孩子的教育,家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想让要孩子改变,先得从家长改变做起。多年来,笔者所在学校积极开展家校合作,通过家校论坛向家长讲授教育孩子的方法;邀请著名作家、资深电视台主持人、优秀家长代表作报告,交流、分享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具有指导意义,给予家长观念上的转变。
小学阶段的学生多是“妈宝型”,家长包办代替的多。升入中高年级,家长应该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可以给出合理化建议,充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同时要做孩子的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自己要先做到。例如,要求孩子不玩手机,家长要先放下手机,多陪伴孩子一起读书,相互交流。亲身示范要胜过百句说教。家长要从传统意义的家长向“智慧型”家长转变,与孩子和谐共处,相互尊重,不再把他们单纯地看成孩子,要站在平等的角度对话,赢得他们的信赖,走进他们的内心,这样能更好地帮助他们。
2.适时、适度对学生进行准备性教育
当学生升入中高年级时,学校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初中准备性教育。
(1)学科知识。
升入中高年级后,语文课要适度增加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边读边积累,学会做笔记、写心得。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会有提升,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数学课上要善思好问,勤于钻研,敢于攻克难题,通过有目的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灵活的解题能力,为初中阶段的多学科学习打好基础。
(2)学习习惯。
学生要每天设定小目标,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坐的住,学进去,学会独立思考,不会的问题做好标记,一起请教他人。不要一事一问,更不要在学习时一会儿做这,一会儿做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独立性,逐渐放手,让学生学会自立,以适应初中阶段紧张的学习氛围。
(3)心理准备。
近几年,笔者所在学校一直在探究小初衔接的教育方法和措施,服务于学生和家长。为此,我们开展理论学习,通过教学研究、管理研究等交流方式进行有效对接。学校邀请对口中學的骨干教师和班主任到学校介绍学生升入初中存在哪些不适应情况、知识储备存在哪些衔接问题等,找到症结所在,从根本上加以改进。利用学生对新知识、新环境的好奇心理,在小学毕业前,带领毕业生和家长走进初中学校实地参观,请初中教师给家长讲讲学生就读初中后,家长应该怎样合理引导孩子顺利迈入初中学习阶段,让优秀毕业生为学生介绍初中的学习方法和应该规避的问题,等等。通过与初中学生的交流,近距离走进初中课堂,提前感受初中生活的紧张。点对点的培训,直观有效、易于接受,让学生和家长从心理上进行预热,对新环境、新学段有初步了解,不至于手忙脚乱,从心理上做充足的准备。
笔者所在学校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教育专家和教育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和家长找到方向。通过家校合作,形成合力,优化教育资源,助力小初顺利、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刘茂.本期关注:中小学教育的有效衔接[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1(11).
[2]芮彭年.行为规范衔接教育中的三重构建[J].现代教学,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