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学研创“四位一体”协同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刘帅霞 陈锋 张继伟

    

    摘要:文章以河南工程学院校企共建行业学院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如何通过构建产、学、研、创“四位一体”推动“协同合作育人、协同创新创业、协同社会服务”三大协同体系为基本框架的产教融合模式的发展。总结了从“引企入校”到“送教入企”的全新的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的基本运作经验,旨在推动校企合作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产学研创;“四位一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国办发〔2017〕95号文件明确指出:目前受体制和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供需“两张皮”现象,不少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存在形式上合作实质上空缺。有的有形式的合作协议但无实质性的合作内容,有的有合作意愿但缺少完善的制度保障,有的有政策支持但缺少有效的合作机制。不少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滞后,合作交流平台不完备,缺乏明显的合作成效。国外的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较为成熟,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把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科技研究与工程设计、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力图在校企之间为学生打造一种能够实现身临其境教学效果的教学环境,实现理论教学、素质培养、技能训练、人才培育、行业需求、科技创新和创业实战等多方位、全视角的有机衔接。这两种模式对国内应用技术型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关注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2010—2020年)》要求高等教育要优化层次结构,突出办学特色,大力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等人才。近年来,作为省级示范性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建设试点院校之一的河南工程学院,紧抓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主线,以示范校建设为引领,以行业学院建设为抓手,实现从“引企入校”到“送教入企”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了一条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

    一、产学研创“四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的基本构成

    产学研创“四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依托河南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考虑到学院长期以来与数十家企业开展“校企”深度融合过程中所积累的“产、学、研、创”管理经验,经过纵横对比、综合评价和专家论证,在广泛征求合作企业意愿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挖掘合作双方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和长期发展,我校最后选择与环境工程专业相关性最为密切的企业——河南永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合作对象。双方从“引企入校”和“送教入企”两个方面着手,协商探索、携手共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高水平行业学院——河南工程学院永泽环境学院,以共建环境工程专业为抓手,以协同合作育人、协同创新创业、协同社会服务为依托,做实做强产教融合,积极构建“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校企合作创办“行业学院”,双方以行业学院为依托,通过共建专業、共建培养方案、共建专业课程和共建实习基地的“四共建”活动,通过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为目的为公司开设行业专班、以企业主动承担行业学院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任务的双师培养模式最终实现“产、学”一体化;通过设立企业奖学金实现产、学、教多维激励,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学以致用,激励企业关注专业发展、关注人才培养,激励教师关注教学质量、关注行业发展;通过共建创新平台、共建实验室、共同开展科技研发活动实现“研、创”一体化;“产、学、研、创”四位一体,协调服务社会。

    二、产学研创“四位一体”协调育人体系的运作原理

    (一)协同合作育人

    协同合作育人关键是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依托、以行业学院为载体,紧扣专业建设标准、紧盯工程能力建设、深化“引企入校”,共同抓好四个“共建”。

    1.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依托,共建环境工程专业

    环境保护是我国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发展战略。近年来,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解决环境问题日益迫切,亟需大量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的专业人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规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培养目标为:能够在环境保护及相关领域从事教育、研究与开发、工程设计、咨询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并要求高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满足教学要求的实习基地,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基于此,结合河南工程学院与河南永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双方数十年合作积累的丰富经验,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人才需求变化的基础上,校企双方携手创办“永泽环境学院”这一协作载体,成立行业专班——永泽专班(环境工程方向)。以满足企业和社会人才需求为目的,以为公司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共同建设“环境工程专业”。以学校为主体,行业学院为协作方,双方共同协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行业需求和专业实际设置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基本课程、充分挖掘校企双方教育资源定期定向培养教师队伍、聘请企业“工匠”人才担任专班学生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学校专职教师主要承担该专业理论教学任务,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课程则采取学校专职教师参与、企业高管和一线技术人员(工匠教师)现场讲授的模式,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边实践边教学、边学习边实践”的双向教学模式。目前,行业学院已推出了“水污染控制工程”和“环境检测”两门共建课程,并作教材供永泽专班使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既解决了企业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又解决了学校“培无所需”的矛盾。

    2.以专业建设标准为依据,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学生学习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环境工程专业也不例外。近年来,双方以校企共建的“永泽环境学院”为主体,积极挖掘河南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所提供的教育培训资源,以培养高素质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工程专业认证标准,通过企业高级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全员参与、校企专家多次调研论证,双方共同制订了《2019版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

    (三)协同社会服务

    协同社会服务主要依赖永泽环境检测中心和环境治理设计院完成。

    1.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服务,培养评价咨询类专项人才

    清洁生产审核目前是国际上公认且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环境管理手段,主要是指从生产源头及生产过程降低物耗和能耗,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提前预防污染的发生。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生产制造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受到广泛关注,審核服务需求急剧上升,专业审核人才供不应求。因此,开展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社会服务,为社会培养一批评价咨询类专业人才势在必行。永泽环境学院审时度势,积极探索企业申请清洁生产审核资质及相关人才的培训工作,拓展审核业务,成立由资源与环境学院取得清洁生产审核师资质的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门的审核服务团队,承揽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业务。该业务的不断拓展,既为教师提供了社会服务渠道,又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生产实践环境,既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评价咨询类专项人才, 同时又提升了河南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实现了企业、学校、社会和学生多主体共赢。

    2.共建永泽环境检测中心,搭建第三方检测服务平台

    在永泽环境学院的积极争取下,以计量认证为目标,共建永泽环境检测中心,努力搭建第三方检测服务平台。该中心目前已成为行业学院的科研、实习实训、创业三融一体的双创驱动中枢。检测中心积极开展水质检测、大气检测、土壤检测、固废检测和噪声检测等公共卫生检测服务活动。中心凝聚了环境检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损害评估鉴定、环境修复技术咨询及环境在线检测设备研发等业务领域的学院专职教师及企业技术骨干,并聘请省内外一批优秀的专家教授作为技术顾问,逐步发展成省内外环保行业类经营范围最广、检测类别最齐、技术资质最高的综合型检测服务平台。

    3.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优势,校企合作共建环境治理设计院

    校企合作的基础是互惠互利。首先,搭建校企合作有利于加快社会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既能满足企业需求,又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其次,学校可在合作中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企业可在合作中提升员工整体素养和技能,提升企业运营效率,缓解招工压力并能够适当储备人力资源。因此,充分利用资源与环境学院的人力资源优势和企业工程技术优势,携手共建永泽环境治理设计院。通过定向培养、实践指导、课题研究和真题真做等方式开展深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校企合作,实现校企资源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切实做到资源共享和人才共育,实现社会、高校、企业和学生的多方互惠共赢。

    三、结语

    通过协同合作育人,协同创新创业,以及协同社会服务,做实产教融合,构建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1)积极构建产、学、研、创“四位一体”和“专业与产业融合、教学与生产融合、标准与岗位融合”的“三融合”实践教学模式对于推动应用技术型高校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种有益的探索。(2)校企携手共建、合作创办行业学院、企业专班对于满足企业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解决高校人才培养方向性不足问题,实现技能人才的专门性、目的性、定向性培养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对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3)实现校助企业发

    展、企推校教学升级、校企功能互补、企校资源共享。随着行业学院建设的逐步深入,“产、学、研、创”四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现可以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大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学校师生工程实践素养,达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实现人才培养从理论到实践的无缝对接,切实提升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性。

    参考文献:

    [1]张震斌,张启俭,周立岱,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基于辽宁工业大学特色[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4):1—2.

    [2]陈雯,周宏仓.基于CDIO培养模式的环境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11):196—197.

    [3]燕静.项目制教学与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4):120—124.

    编辑∕李梦迪

    作者简介:刘帅霞(1968—),女,河南漯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教学改革与创新管理。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校‘安乐窝与教师职业危机意识缺失的关系研究”(2019SJGLX455);河南工程学院重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产、学、研、创“四位一体”协同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Y201802-1);河南工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全流程监控与全面服务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Y201908)